鄭廣懷
社會工作在發(fā)展歷程中,一直面臨著如何回歸其自身的“社會性”問題。從國際經(jīng)驗來看,在20世紀早期,社工曾廣泛參與公共事務,在童工立法、婦女就業(yè)保護、工會、消費者保護、社會保障乃至戰(zhàn)爭與和平等議題上發(fā)揮作用,但后來逐漸轉變?yōu)槲⒂^導向。社工的專業(yè)化使其最終轉變?yōu)槭袌鲋械纳唐?,如成為被政府購買和被服務使用者消費的服務,由此也導致社工教育中的技能訓練取代了知識傳承。從國內(nèi)經(jīng)驗來看,在政府購買服務的主導下,社會工作者的“嵌入”過程同時也可能是被既有體制“同化”、“吸納”的過程。社會工作不僅失去專業(yè)影響力,而且關鍵的“社會性”正在喪失。社會工作在實踐中有變成行政工作、管理工作和心理咨詢工作之虞(鄭廣懷、王小姬,2014;鄭廣懷、向羽,2016)。
正如Olson(2007)所指出的,社會工作存在社會正義和專業(yè)化兩大事業(yè)。社會正義事業(yè)要求社工改變不公正的社會條件,減少不平等,創(chuàng)造一個公正的社會。專業(yè)化事業(yè)要求社工與其他專業(yè)競爭,以獲得作為一個專業(yè)的合法性及贏得尊重。盡管社會正義事業(yè)被宣稱為社會工作的核心使命,以彰顯其“社會性”,但在實踐中,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事業(yè)超越了社會正義事業(yè),社會正義淪為專業(yè)化的修辭和工具。
由此可見,恢復社會工作的“社會性”既是一個全球議題,也是本土性的焦慮。我們認為,這一過程需要從社會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并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對理論進行評判反思,從而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改變社會工作者將理論視為浮在實踐表面的“一層油”的現(xiàn)狀。本文將首先討論社會工作回歸社會理論的必要性,然后基于結構-話語、身體-行動兩個維度分別討論哈貝馬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及巴特勒的社會理論,并探討其觀點對社會工作實踐的啟示和可能運用。最后,本文將討論行動-話語理論的構建在社會工作中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徑。
在當前的社工實踐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傾向是,社會工作者普遍缺乏對于“社會”的認識,普遍排斥理論或機械地運用理論。我們經(jīng)常會在各種社工文書中看到理論是理論、干預是干預的“兩張皮”現(xiàn)象。社會工作者“社會”意識的缺乏與其社會理論的素養(yǎng)密切相關。社會工作處理的核心議題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工作不僅改善人們的生活或賦權人們使其自主,社會工作還應理解現(xiàn)實和解釋原因,解釋某些現(xiàn)象發(fā)生的廣闊情境。這個更廣闊的情境就是比人們直接生活的情境更復雜廣闊的社會維度。例如,社工要善于發(fā)現(xiàn)個體化痛苦中最具社會結構性因素。因此,對社工而言,至關重要的問題是要理解社會工作中的“社會”的意涵。而“社會”是社會理論討論的核心問題。透過社會理論,我們可能更深刻地認識處于激烈變動中的當代社會,進而在提供服務之前做出具有另類想象力的解釋。
事實上,解釋位于社會工作的核心。社會工作在改善人類處境的同時,應當鼓勵人們重新評價其處境,用不同方式重新解釋其處境,而不同解釋導致不同的行動。在社會工作發(fā)展史中,社會工作經(jīng)常挑戰(zhàn)所謂事實和法律,經(jīng)常挑戰(zhàn)常識理解。這是社工專業(yè)引人入勝之處和獨特魅力所在。簡言之,解釋是社會工作的構成部分,社工應當加強解釋技能的訓練。實踐的技能有賴于解釋的技能,而解釋的技能需要社會理論的基礎。
此外,社會工作回歸社會理論有助于克服目前使用理論的“工具箱”取向。社工往往缺乏對他們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和概念的批判思考,他們通常對有關人類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的事實和理論不加批判地接受。社工經(jīng)常選擇來源不同的知識碎片來應對具體問題,看哪個更適合或哪一種組合更適合。問題是,首先,來自不同理論的知識碎片可能是基本沖突的(如吉登斯與布迪厄對社會結構看法的差異)。其次,“工具箱”取向始終無法回答,社工如何知曉他們對問題與解決方案的適合性的解釋是好是壞,他們?nèi)绾沃獣赃@是否是最有效的和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當社工面對復雜的社會時,這可能導致偏見、歪曲或服務成效的不可預測。盡管社工學生在專業(yè)訓練課程中被傳授社工技能,如面談、傾聽和溝通,但這些無法替代社會理論促進擺脫教條,開辟新的實踐的作用。正如Finn & Jacobson(2003)所指出的,既有的主流的社會工作理論不足以回應跨國資本、越來越大的全球不平等和社會排斥對社會正義和人權的挑戰(zhàn)。引入社會理論可以提升社工的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干預。
1.結構-行動:哈貝馬斯的社會理論
哈貝馬斯對社會的基本看法可以總結為,系統(tǒng)殖民生活世界,但人們的行動可以改變結構。哈貝馬斯認為,已經(jīng)從生活世界脫鉤的具有強大力量的系統(tǒng),再次進入生活世界,對其進行殖民。這意味著工具性、金錢、科層制和權力濫用溝通行動(communication action)作為主要手段來處理生活世界中的議題,結果導致日常生活越來越金錢化、商品化和科層化(Habermas,1987)。例如,學校的科層化,使得績效標準破壞了教育作為溝通實踐的作用。
從社會工作的角度來看,福利國家是國家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主要武器。在此殖民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經(jīng)過訓練后執(zhí)行系統(tǒng)功能的,具有強烈技術官僚意識的專業(yè)人士和專家(如社會工作者),作為國家的代表,發(fā)現(xiàn)各種安慰劑,執(zhí)行既定程序,關注績效指標,遵從資格審查標準。他們喜歡工具主義的做法,而非從溝通行動的立場出發(fā),從面對面的交流開始(Hayse & Houston,2007)。Blaug運用哈貝馬斯的理論指出,社會政策和管理提供給社工專業(yè)的解決方案過于依賴工具理性,導致溝通實踐被外在系統(tǒng)殖民化和面對面互動的扭曲。
溝通行動是哈貝馬斯的核心概念。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就目標和行動達成共識時,溝通行動就發(fā)生了。溝通行動作為一種協(xié)調(diào)機制,促進三種形式的有效性主張(真誠、真實和道德適當)和合理的討論。由于每個言說者都旨在取得相互理解和達成一致,他們在與人討論的過程中就會避免自負傲慢、斤斤計較和精明圓滑。本質(zhì)上,溝通行動意味著責任。我有責任保證向你所說是真實的、真誠的,在道德上也是合適的,而你同時也有相應責任。當溝通行動制度化以后,它就能強化社會整合和團結,沒有它,社會秩序無從談起。策略行動(strategic action)是溝通行動的變體。當言說者的目的不是尋求相互理解、共識和一致性時,而是實現(xiàn)自身的意圖時,策略行動就發(fā)生了。策略溝通被認為是實現(xiàn)目標的最有效率的方式(Habermas,1987)。
溝通行動在社工實踐中無處不在,無論在何種情境中,社工干預有賴于各方參與者的清晰互動,對很多社工而言,溝通是一種技能,如開放式提問、澄清、反思等,但同時,溝通也是一項道德事業(yè)。例如,當我們?yōu)槲覀兊闹鲝埡托袆雍侠砘瘯r,我們的言語是否是真實的,真誠的,在道德上是否是恰當?shù)?,是否可以無論多難都持續(xù)地努力理解他人的觀點,是否為達成一致而不懈努力。從策略行動的角度來看,作為社工,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預設了自己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的,我們是否操控了交談。哈貝馬斯提醒我們,溝通建構了現(xiàn)實。在工具主義大行其道的世界中,社工必須致力于溝通實踐,強調(diào)平等、參與和民主,對抗工具理性的霸權(Blaug, 1995; Houston,2002)。
哈貝馬斯對溝通行動寄予厚望。這給社工的啟示是,人們通過面對面的溝通實踐,在個體和專業(yè)情境中,意義得以創(chuàng)造并不斷被改變。換言之,通過借助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社工可以扭轉系統(tǒng)殖民的趨勢。通過提高使用者的參與、聯(lián)網(wǎng)(networking)、行動學習和同輩督導,溝通行動可以嵌入社會工作中。
需要指出的是,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過于強調(diào)語言和觀點表達的作用,忽視了對物質(zhì)世界的關注,這會導致溝通行動只是一種安慰劑。例如,社工與案主之間的對話可能最終達成的共識是家庭應在兒童保護中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實際上就強化了新自由主義關于福利的觀點。因此,個體之間的交往行為(溝通行動)必須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情境,認識到個體是歷史過程的產(chǎn)物。
2.結構-行動:吉登斯的社會理論
吉登斯特別關注社會學何以認為人類總是受到社會結構的限制。他指出,有必要考察所謂“結構”是如何構成的。社會結構不僅以控制的方式限制人類行動,它們自身也是由人類行動構成的。在這些行動中,人們使用了吉登斯所謂的“規(guī)則”和“資源”,例如在健康和社會照顧領域。吉登斯認為,傳統(tǒng)的“結構—行動”的兩分應當轉換為“結構的兩重性”,即結構既有限制性,也提供了可能性,它在控制行動的同時也使得行動得以可能(Giddens,1984)。吉登斯將人類對其生活的反思及隨之調(diào)整其行動的能力(他稱之為行為的“反身性監(jiān)控”)置于結構化理論的核心。
他指出,現(xiàn)代性的特征之一就是被制造的不確定性(manufactured uncertainty),即今天的風險是專家系統(tǒng)自身所制造的(如基因風險、信息風險、倫理風險)。例如在社會工作中,當兒童虐待個案被揭露出來之后,社工開始介入其中,試圖使系統(tǒng)更安全,更少風險,但專業(yè)系統(tǒng)并不能保證安全,也不能保護兒童和成人免受傷害。因此,1970年代以來福利國家的改革試圖通過新的程序和規(guī)則的開發(fā)來對這種被制造的風險進行管理。在這些程序和規(guī)則中,專業(yè)人員被要求關注實踐中的“知識縫隙”,這種縫隙通過對實踐中失敗案例的調(diào)查分析得來。吉登斯把這種持續(xù)的反思過程及制度結構和規(guī)則的改變稱為“自反性現(xiàn)代化”。
與自反性現(xiàn)代化相伴隨的是人們對統(tǒng)治其生活和日常實踐的結構和規(guī)則的反思能力的增長。這開辟了人們選擇及改變規(guī)則的新責任和機會。這個“自我”被吉登斯稱為“反身性的事業(yè)”(Giddens,1990)。人們現(xiàn)在被強迫規(guī)劃其自身生活,面臨著生活的新選擇。助人的專業(yè),例如精神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生活規(guī)劃”。
吉登斯把這種選擇和人格的新領域稱為“生活政治”(life politics),社會工作者正在越來越卷入服務使用者的“生活政治”,他們幫助社會的邊緣群體的成員制定“生活規(guī)劃”,例如向被虐待者提出建議和對移民工人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在本質(zhì)上,社會工作成為“生活規(guī)劃”的方法論。社會工作在吉登斯所稱的“重大時刻”(fateful moments)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進入“親密關系”之中,例如老人在家庭中不能自理之時,孩子需要照顧之時,婚姻關系出現(xiàn)危機之時。社會工作者幫助人們制定生活規(guī)劃,做出決策。
但是,結構化和自反性現(xiàn)代化的概念假設了社會結構和行動者在權力和影響力上的平等。以社工為例,服務使用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建立屬于自己的生活呢?吉登斯過多強調(diào)了人類創(chuàng)建其生活的空間,簡化了權力和社會規(guī)則的概念。實際上,能夠進行自反性活動的個人往往是在社會和經(jīng)濟上有一定特權的人,往往具有自我審視所需要的文化和物質(zhì)資源的能力。
以社會工作中和兒童保護為例,為了應對保護兒童的系統(tǒng)性失敗,社工變得越來越結構化和官僚化。社會工作者越來越傾向于擴展主導其實踐的規(guī)則和程序,因為他們想規(guī)避不確定性的風險。這些規(guī)則和程序如何解釋和應用于實踐因個人而異,因團體而異,既可能限制行動,也可能促進行動。即社會工作行動中“結構的二重性”。在這個意義上,社工是結構與行動之間關系的產(chǎn)品。
Beringer, Fletcher & Taket(2006)將結構化理論框架應用到醫(yī)院的護理情境中,他們指出,一方面,醫(yī)院中不同專業(yè)間工作的實踐是被一定的規(guī)則和資源掌控的。另一方面,這些規(guī)則和資源只有在給病人提供服務的時刻才發(fā)揮作用。因此,結構不僅是給定的和限制性的,而且也構成了病人和專業(yè)人員的行動。
結構化理論提示社工,提供規(guī)則和資源的結構只有通過人類行動才能發(fā)揮作用,這意味著非專業(yè)人員、服務使用者和專業(yè)人員能夠通過其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動員規(guī)則和資源,從而再生產(chǎn)或改變結構。
3.結構-身體:布迪厄的社會理論
布迪厄最重要的理論主張是超越將社會變遷和社會再生產(chǎn)歸于結構或主觀意圖與經(jīng)驗的二元論,提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慣習(habitus)、場域(field)和資本(capital)概念(Bourdieu, 1977,2003)。借助“慣習”的概念,布迪厄將社會融入個體之中,超越了主導社會理論的個人與社會的對立。他指出,既有社會條件和正在形成的社會條件的限制,位于主體的“核心”,是人存在的全部方式。在大多數(shù)場域中,我們會觀察到主體為累積不同形式的資本而競爭的現(xiàn)象。主體所擁有的資本類型和數(shù)量決定了他們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也形塑了他們的慣習(Garrett,2009)。對社會工作者而言,由于大多數(shù)的理論(如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都強調(diào)個人能動性(個體行動),他對社會結構的強調(diào)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
布迪厄將社會工作者視為“國家的行動者”(agents of the state),他認識到社會工作及其相關專業(yè)在面對新自由主義的蔓延所帶來的物質(zhì)與道德苦難時的被拋棄感。他指出,社會工作者要持續(xù)在兩條戰(zhàn)線上作戰(zhàn):一方面,反對那些他們欲給予幫助卻常常墮落得連自己的利益都無法掌握之人;另一方面反對行政體系以及那些分隔并封閉在各自世界中的官僚。不難看出,社會工作者所關注的解放、人權和社會正義等都是布迪厄關注的核心問題。進而言之,他的思想觀點在兩個方面影響著批判和激進的社會工作。
布迪厄的概念體系有助于社會工作者實踐的改善。Houston(2010)指出,布迪厄理論的價值在于促進社工認識到,改變、解放、賦權的前提是認清社會現(xiàn)狀。例如,在社會工作預估(assessment)中,慣習、資本、場域等概念有助于評估案主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顯而易見,社會工作者自身是在一個政治場域中的運作,他們對權力的操作會產(chǎn)生針對案主的污名化的、消極的符號資本。同時,他的概念有助于促進社會工作者對本專業(yè)的反思。例如,如何對社會工作者處于變化中的慣習進行批判取向的解釋。
2) 由城市政府投資收益函數(shù)關于競爭者的投資的一階導數(shù)值恒小于0可知,港口政府j的投資收益函數(shù)隨競爭對手k的投資單調(diào)遞減,說明港口k的政府投資港口會減少港口政府j的收益。
布迪厄的思想還啟發(fā)社工應看到社會總體,看到“宏大圖像”。換言之,他的理論有助于社工看到深嵌在案主自身的身體和舉止中的既有結構和正在形成的結構。就此而言,對社工的主要議題是新自由主義和國家的退卻。在新自由主義已經(jīng)介入了社會工作實踐的情況下,社會工作者應當捍衛(wèi)其場域的自主性,主張民主的專業(yè)主義。當社會工作者在新自由主義的情境中實踐時,他們有兩個主人,一個是學科的規(guī)范和實踐,另一個是市場的規(guī)范和實踐。對單個社工而言,面臨選擇哪個主人的問題。對當代中國而言,還多了一個主人,或者說國家或者國家的規(guī)范和實踐替代了布迪厄所稱的市場的規(guī)范和實踐,國家如同新自由主義一樣,甚至更為深刻地滲透進日常的社會工作實踐中,那么社會工作者的回應是什么呢?
4.身體-話語:福柯的社會理論
??碌暮诵挠^點是其“權力-話語”理論。福柯不是將權力視為某群體或階級對其他群體或階級的壓迫,而是將權力視為彌散性的,通過網(wǎng)狀組織運作的東西,它產(chǎn)生于從此時到彼時的過程中。權力無所不在,因為它可以源自任何地方。權力是彌散性的、不穩(wěn)定的、本地化的、流動的、嵌入在日常實踐中,通過制度化微觀實踐運作和流動。個人既被權力壓迫也對他人施加權力。權力是生產(chǎn)性的,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安排中產(chǎn)生不同的真理和不同的知識。知識和真理是被創(chuàng)造的“小說”,其背后是復雜的權力斗爭和不斷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真理體制”的權力安排。權力的特性更多不在于統(tǒng)治和壓制,它是一種構成性的力量,決定主體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及塑造主體的力量(Power,2011)。簡言之,被創(chuàng)造的話語塑造了身體的存在方式。
為了完成身體塑造,權力造就了一套規(guī)訓的技術,生產(chǎn)出馴服的身體,馴服的身體又使得權力得以再生產(chǎn)。換言之,不是人們不反抗,而是人們在話語的影響下自我馴服?!罢胬怼辈皇菫榉磳嗔Χ嬖诘?,而是為權力服務的。社會制度不需要壓制或約束主體,主體會在規(guī)訓的作用下自我壓制。我們作為社會的螺絲釘不是被擰緊的,而是身體自動擰緊的。
??抡J為,規(guī)訓實踐將強制性常規(guī)化,限制了人類的可能性。在《規(guī)訓和懲罰》中,他寫道(208):“過去20年我工作的目標就是分析權力現(xiàn)象,我的目標是在我們的文化中創(chuàng)建人類存在何以被塑造成主體的不同模式的歷史”。福柯有關話語塑造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觀點對社工非常重要,促使我們意識到存在大量的話語,包括社工的話語,創(chuàng)造了特定的主體,如醫(yī)學創(chuàng)造病人,精神病學創(chuàng)造瘋癲者,社工創(chuàng)造案主。
根據(jù)??碌臋嗔?話語觀點,福利國家的出現(xiàn)不能僅僅被視為階級和行動者的力量對比的結果,它是國家對人們類別化和主體塑造的過程。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集中化,現(xiàn)代社會需要維持秩序的新手段,導致了通過定量技術(人口普查和統(tǒng)計等)實現(xiàn)的對人群的整體化和類別化,人們被分為沒有生產(chǎn)力的窮人和有生產(chǎn)力的富人,而窮人又被分為值得幫助的窮人和不值得幫助的窮人。在這個意義上,現(xiàn)代福利體系的發(fā)展可被視為對“問題群體”持續(xù)的規(guī)訓過程和對福利主體不斷強化的過程。它不斷強化如下觀念,即通過社會保險、穩(wěn)定就業(yè)、社會工作和“從搖籃到墳墓”的強制性福利提供才能促進個人自由。根據(jù)??碌挠^點,從福利國家的角度來看,人群之間的差異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而是技術上的。社會政策實質(zhì)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xiàn)對人們的規(guī)訓。社會政策的話語建構社會工作者的認同和經(jīng)驗。
??聦ι鐣ぷ鲗嵺`的重要性還在于他顛覆了證據(jù)為本的實踐的兩大支柱。證據(jù)為本的實踐假定,存在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經(jīng)驗現(xiàn)實,可被認知、測量和計數(shù);同時存在一個外在的穩(wěn)固的主體性(主體性的確定性)。??孪蛭覀冋故?,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由于受到強烈的壓制,自由如何需要被重新創(chuàng)造。??孪蛭覀兂浞终宫F(xiàn)了多樣性、權力和反抗、越界、無休止的去中心化、過度、不在場、人性的癲狂和累累的傷痕。
5.身體-話語:巴特勒的社會理論
作為福柯的追隨者,巴特勒進一步發(fā)展了“身體-話語”理論,她揭示了話語被塑造成前話語的過程。例如,我們可能知道,同性戀或性工作者的“污名化”可能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是一種話語的產(chǎn)物。但是,巴特勒認為,存在著一種機制,把“被建構的”“可變的”“被發(fā)現(xiàn)的本質(zhì)”塑造成“非建構的”“給定的”“本質(zhì)的”。
這是因為,在主體形成過程中,權力塑造了人的心智,使得人們認為自身的某種行為(如同性戀)是不合法的、卑劣的、禁忌的、應當被排除的、不能訴苦的、不能獲得同情的。巴特勒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傷感”(melancholy)。她指出,“有些愛不被視為愛,有些缺失不被視為缺失,它們在本體論上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不是真實的,不是真正的愛,不是真正的缺失”。
巴特勒對主體形成的判斷是與她的“認知”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她認為,我們被認知為“人”是社會建構的,可改變的。有時我們將人性賦予某些人(認為某些人是人),但同時剝奪其他人成為人的可能性,于是產(chǎn)生了人類和“低于人類”(less-than-human)兩者之間的差異。巴特勒在這里思考的深層問題是誰的聲音可以被聽到,誰的痛苦可以被訴說,非人或低于人類是沒有機會的。
同時,被話語所建構的主體并不必然意味著被話語所決定或被話語所局限。她指出,當個人能夠在男女性別(異性戀)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認可這種位置的價值時,規(guī)范的、霸權的性別概念就可能被“消解”。事實上,面對未被關注的和未被認識的群體,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社工是解構這些陌生的、不被常規(guī)話語認可在話語中找不到位置的群體,還是促進弱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合和分享,建構一個被社會認可的新的類別呢?
在社會層面,巴特勒強調(diào)松散聯(lián)盟(loose coalition)的作用,例如,女性基于某些特定的目標臨時性參與到集體行動中(如黑人運動、女權運動或同性戀運動)。這種松散聯(lián)盟開啟了更多人參與到特定斗爭中的可能性,而不是像以往一樣,人們基于自己所屬的某個社會類別參與斗爭或行動。松散聯(lián)盟建立在類別不穩(wěn)定或認同解構的基礎上。
在社工領域,目前巴特勒的理論已經(jīng)被用于分析殘疾人、未成年母親的處境以及親密關系的復雜性。Shildrick & Price(1996)指出,殘疾既是被假定為“破碎”身體的經(jīng)驗,也是一種類別的跨界。這種跨界要求我們重新思考的不是身體遭遇的限制,而是我們與他者的異同。殘疾不是一個固化的類別(如輪椅使用者),而是一種流動的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Narayan(2005)基于親密關系提出了主體的“非主權”概念,認為主體在形成過程中本質(zhì)上依賴于他人。主體關于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連續(xù)性和自主性的經(jīng)驗與他人愛與被愛的關系有關。通過同時將向往的他者內(nèi)在化于自身身體和將不可接受的異類外在化于他人的身體,“我”的“自我”就形成了。
基于前文的討論,我們可以從結構-話語、身體-行動兩個維度分別將哈貝馬斯、吉登斯、布迪厄、??录鞍吞乩盏纳鐣碚摻Y合社會工作的實踐進行初步定位。哈貝馬斯和吉登斯盡管觀點相異,但基本還是在結構-行動的框架內(nèi)討論問題。前者強調(diào)系統(tǒng)對生活世界的入侵,后者關注結構對行動的限制或促進。布迪厄則借助慣習等概念重點關注結構如何內(nèi)化于身體當中。??潞桶吞乩諒脑捳Z入手闡述身體和類別被塑造、被雕刻的過程(參見圖1)。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一初步框架中,行動-話語的維度被凸顯出來。換言之,社會工作能否在吸收并反思既有社會理論的基礎上,構建出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呢?我們認為,這是需要社工研究者和實踐者共同參與的探索性事業(yè)。它的基本理論旨趣在于,反思并拆解壓迫性的強勢話語,以認識社會苦難及其與個體痛苦的關聯(lián)為基礎,發(fā)掘被壓制的多元聲音,建構促進行動和改變的話語。
圖1 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示意圖
我們欣慰地看到,在“行動-話語”的框架下,已經(jīng)有一些研究者開始展開探討。Stepney(2006)指出,社工的批判反思實踐可以遵循“關鍵事件-話語解構-另外敘述-策略重建”四個階段。首先,社工從實踐中確定一個關鍵事件,并詳細描述事件如何發(fā)生。其次,將事件置于適當?shù)睦碚摵驼咔榫持?,拆解強勢話語,分析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如同工、管理者、服務使用者、政治人物等)對此事件的反應。然后,使用社會理論解構支撐強勢話語的壓迫敘述,探討如何使用不同的框架建立關于現(xiàn)實的另類敘述。最終,社工重構并重建新的更具解放性的策略和過程以推動改變。
例如,當社工面對社區(qū)上訪人員時,其關鍵事件就是社工被要求參與監(jiān)管上訪人員,遭到社工的抵制。強勢話語表現(xiàn)為,社工要參與建設和諧社會,上訪人員不利于社會和諧,社工應通過其服務改變上訪人員的態(tài)度和認知,促進社會穩(wěn)定。此時社工就可以借助??碌脑捳Z-權力框架來重建另類敘述,即上訪人員因為權利被侵犯而不斷上訪,社工淪為社會控制的工具,不斷地再生產(chǎn)出政府與上訪人員之間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然后,社工致力于策略重建,仔細分析上訪人員的權利現(xiàn)狀,鏈接媒體、律師等資源,促進公眾討論,形成巴特勒意義上“松散聯(lián)盟”的態(tài)勢。
類似地,F(xiàn)inn & Jacobson(2003)關于社工實踐中意義、情境、權力、歷史和可能性五個方面的探討也可以置于“行動-話語”框架的脈絡中。意義是指人們?nèi)绾螌π嗡芷渖畹慕?jīng)驗和條件賦予意義。例如,對單身母親而言,現(xiàn)有福利政策及實踐中家庭、依賴和自足的意義是什么?這些意義是否與社工自身的理解相符?這些意義是否與案主的經(jīng)驗和理解相符?案主如何理解其所處的情境?如何評價社工和案主的觀點?情境是指人們?nèi)绾卫斫夂驮u估人類經(jīng)驗和互動的情境性。例如,機構情境如何形塑社工與案主的互動?機構政策與實踐中關于階層(階級)、性別、本地/外地等規(guī)則與做法如何形塑社工與案主的互動?社工如何與案主就這些議題與其生活的關聯(lián)展開討論?權力是指權力關系如何形塑社會關系和經(jīng)驗,誰有權解釋現(xiàn)實并判定其理解為真。例如,形塑社會政策的權力關系如何影響社工與案主的互動?誰有權力影響案主作為單親母親的生活?社工在此情境中有何權力?社工如何與案主分享?案主作為單親母親有何權力,她如何行使?如果要賦權,采取何種形式?權力如何成為一個可以討論的主題?歷史是指歷史的視角如何幫助我們加深對情境的理解,如何幫助我們把握圍繞意義和權力的斗爭形式,使得我們能夠評估人類斗爭的結果。例如,過往的經(jīng)驗和環(huán)境如何塑造社工對于單親母親及其情境的認知?有何偏見?過往的經(jīng)驗和環(huán)境如何塑造了案主的認知?男性主義、父權制、異性戀主義、階級歧視等歷史如何滲入到互動關系中?可能性是指新的社工實踐如何可能。例如,重構互動的可能性何在?如何使案主的觀點和聲音呈現(xiàn)出來發(fā)揮影響?案主如何作為有意義的參與者參與影響其生活的決策?考慮到時間、資源和政策限制,最好的倡導方式為何?社工如何在此過程中挑戰(zhàn)這些限制?
本文無意構建出一種新的社會工作理論框架,而是基于對既有主要社會理論的分析和反思,探討一種由實踐者與研究者共同構建的行動-話語理論框架的可能性。我們認為,理論的焦慮源于現(xiàn)實,要邁向新框架下的社會工作,需要在基本導向、服務提供、社工倫理、社工手法等方面超越既有的社工實踐(參見表1)。
表1 行動-話語框架下的社會工作的基本維度
具體而言,在行動-話語框架下,社會工作的導向要從維持既有社會秩序走向社會批判和變遷,服務提供要從社工和基層官員控制走向服務對象的參與乃至主導,社工倫理不能片面強調(diào)案主自決,而需要在解構和建構話語的前提下,提升案主的意識。社工的手法也不能局限于個體化的治療或矯正,而應該在持續(xù)的溝通行動的基礎上,進行動員和倡導。
1.鄭廣懷、向羽:《社會工作回歸“社會”的可能性——臺灣地區(qū)社會工作發(fā)展脈絡及啟示》,《社會工作》2016年第5期。
2.鄭廣懷、王小姬:《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博弈——以A市工會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為例》,李昺偉主編,《專業(yè)的良心——轉型時代中國社會工作的守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3.V.Bell, On Speech, Race and Melancholia: An Interview with Judith Butler,Theory,Culture&Society, 16(1999):163-174.
4.R.Blaug, Distortion of the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ve Reas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 25(1995):423-439.
5.A.Beringer, M.Fletcher, and A. Taket, Rules and resources: a structuratio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coordination of children’s inpatient health care,JournalofAdvancedNursing, 56(2006): 325-335.
6.P.Bourdieu, & A.Accardo, G.Balazas, S.Beaud, F.Bonvin, E.Bourdieu, P.Bourgois, S.Broccolichi, P.Champagne, R.Christin, J.P.Faguer, S.Garcia, R.Lenoir, F.Oeuvrard, M.Pialoux, L.Pinto, D.Podalydes, A.Sayad, C.Soulie and J. D.Wacquant,TheWeightoftheWorld:SocialSufferinginContemporary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2.
7.P.Bourdieu,OutlineofaTheoryof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8.J.Butler,GenderTrouble:Feminismandthesubversionof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1990.
9.J.Butler,ThePsychicLifeofPower:Theoriesinsubjection,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0.J.Butler,UndoingGender, London: Routledge,2004.
11.J.Butler,PrecariousLife:Thepowersifmourningandviolence, London: Verso,2004.
12. J.Butler, Bodies in Alliance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treet,2011,see http://eipcp.net/transversal/1011/butler/en
13.M.Emirbayer and E. M. Williams, Bourdieu and Social Work,SocialServiceReview, 79(2005): 689-724.
14.I.Ferguson,ReclaimingSocialWork:ChallengingNeo-liberalismandPromotingSocialJustice, London: Sage,2008.
15.H.Ferguson, Protecting children in new times: child protection and the risk society,Child&FamilySocialWork, 2(1997): 221-234.
16.H.Ferguson, Social Work, Individualization and Life Politics,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 31(2001): 41-55.
17.H.Ferguson, In Defence (and Celebration) of Individualization and Life Politics for Social Work,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 33(2003): 699-707.
18.J.L.Finn and M. Jacobson, Just Practice: Steps toward a New Social Work Paradigm,JournalofSocialWorkEducation, 39(2003): 57-78.
19.M.Foucault,DisciplineandPunish:TheBirthofPrison, New York: Vintage,1979.
20.M.Foucault,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80.
21.M.Foucault,MentalIllnessandPsycholog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22.M.S.Fram, Research for Progressive Change: Bourdieu and Social Work,SocialServiceReview, 78(2004):553-576.
23.P.M.Garrett, Making social work more Bourdieusian: why the social professions should critically engage with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EuropeanJournalofSocialWork, 10(2007): 225-243.
24.P.M.Garrett, The Relevance of Bourdieu for Social Work: A Reflection on Obstacles and Omissions,JournalofSocialWork, 7(2007):355-379.
25.P.M.Garrett, Questioning Habermasian Social Work: A Note on Some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Resources,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 39(2009):867-883.
26.Z.Garrity, Discourse Analysis, Foucault and Social Work Research,JournalofSocialWork,10(2010):193-210.
27.A.Giddens,TheConstitutionof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4.
28.A.Giddens,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29.A.Giddens,ModernityandSelf-identity:SelfandSocietyintheLateModern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
30.T.Gilbert, and J.L. Powell, Power and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Foucauldian Excursion,JournalofSocialWork,10(2010):3-22.
31.M.Gray, and S. A. Webb,SocialWorkTheoriesandMethods, London: Sage,2009.
32.J.Habermas,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 Volume 2,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7.
33.E.Harlow, Why don’t women want to be social workers anymore? New managerialism, postfeminism and the shortage of social workers in social services departm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EuropeanJournalofSocialWork, 7(2004):167-179.
34.D.Hayes, and S. Houston, “Lifeworld”, “System” and Family Group Conferences: Habermas’s Contribution to Discourse in Child Protection,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 37(2007): 987-1006.
35.P.Hoggett, Agency, Rationality and Social Policy,JournalofSocialPolicy, 30(2001): 37-56.
36.S.Holland, Scourfield, J. B., Oneill, S. S., and Pithouse, A. J. Democratising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The case of family group conferences in child welfare,JournalofSocialPolicy, 34(2005): 59-77.
37.S.Houston, “Re-thinking a systemic approach to child welfare: A critical response to the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 in need and their families”,EuropeanJournalofSocialWork, 5(2002):301-312.
38.P.K.Kam, Back to the “social” of social work: Reviv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InternationalSocialWork, 57(2014):723-740.
39.M.J.Moreau, Empowerment through Advocacy and Consciousness-Raising: Implications of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Social Work,JournalofSociologyandSocialWelfare, 17(1990): 53-67.
40.Y.Narayan, An Ordinary Love,SocialIdentities, 11(2005):395-412.
41.I.Nevo, and V. Slonim-Nevo, The Myth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owards Evidence-Informed Practice,The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 41(2011):1176-1197.
42.J.J.Olson, Social Work’s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Justice Projects: Discourses in Conflict,JournalofProgressiveHumanServices,18(2007): 45-69.
43.M.S.Pileggi, and C. Patton, Bourdieu and Cultural Studies,CulturalStudies, 17(2003): 313-325.
44.M.Power, Foucault and Sociology,ReviewofSociology, 37(2011): 35-56.
45.M.Shildrick, and J. Pric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Broken Body,Body&Society, 2(1996):93-113.
46.H. Soydan, Understanding Socia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Ideas,ResearchonSocialWorkPractice,22(2012): 468-480.
47.P.Stepney, Mission Impossible? Critical Practice in Social Work,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 36(2006): 1289-1307.
48.S. G.Turner, and T. M. Maschi, Feminist and empowerment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JournalofSocialWorkPractice, 29(2015):151-162.
49.S.A.Webb,SocialWorkinaRiskSociet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