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城關學區(qū)中心學校,安徽 亳州)
任務驅動法是指教師將新知識融入到某種任務中,然后要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該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進而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模式,合理開展任務驅動教學,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開展任務驅動教學之前,教師首先應該進行的環(huán)節(jié)是布置具體的任務內(nèi)容。小學生的年紀普遍較低,多數(shù)在7~12歲之間,此階段的學生具有較為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動心理,所以當教師在布置任務時,一定要注意任務的趣味性。倘若任務過于枯燥無味,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此外,教師應該注意,所布置的任務應該緊扣教學內(nèi)容的主題,切忌只顧布置任務的趣味性,而忽視布置任務的根本目的。最后,教師應該注重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以此培養(yǎng)小學生的心理認知以及認知規(guī)律,進而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內(nèi)在驅動。
舉例說明,當教師在講解與PPT制作相關的知識時,可以先為學生營造合適的教學主題以及教學氛圍,比如,教師可以將主題設置為“郊外一日游”。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任務:首先,由一部分學生收集郊外的資料,比如郊外有哪些可以觀賞的風景,以及有哪些危險的區(qū)域[1]。隨后,教師可以輔助學生制定游玩的路線,時間活動的安排以及出示人員的名單。當學生調(diào)查完這些信息之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其進行PPT的制作。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其在完成游玩攻略任務的基礎上學習PPT的制作,在不同知識的碰撞中激發(fā)自主學習的能力。
前文提及,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所以其各項能力的發(fā)展并不完全。因此,當學生在為自己制定學習方案時,需要教師的輔助引導。但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幫助學生制定學習方案時,教師首先應該進行的操作是,對全體學生進行調(diào)查,確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將其進行分層。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分為A組,將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分成B組,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分成C組。針對A組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制作PPT,并加入超鏈接等元素;針對于B組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為PPT設計合理的插圖;針對于C組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編寫PPT中的文字。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網(wǎng)絡查詢的方式幫助學生提供學習的信息。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信息技術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并且其沒有一套完整合理的學習方案[2]。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在提升其學習效果的同時,也能提升其思維能力,并推動任務能夠順利完成。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并為其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其能夠開展探究式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幫助學生開展任務,使其在合作的模式下進行分析探究,在培養(yǎng)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自身的合作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組成小組,并規(guī)定小組內(nèi)成員的任務。隨后,教師可以適當?shù)丶右砸龑?,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進度,以便于任務的順利進行。
當任務結束并且幻燈片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成果展示,然后由自己以及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評價。但是此處值得注意的是,當教師在引導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時,一定要先指出其中的優(yōu)點,然后再指出其中的不足,以此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以及學習熱情。在此情況下,學生會虛心接受教師以及同學的建議,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3]。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nèi)容早已無法滿足當今的社會需求。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是各大院校亟待解決的任務。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擺正自身的教學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合理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并促進其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