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67歲的南方科技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張幼寬,差一分鐘錯過了學校大巴,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他花19分鐘一路小跑去上課。這一幕被學生偷偷拍下,隨后在南科大新聞社“南科新知”刊登。教書35年,張幼寬教授從未遲到過一堂課。他以自己的言行舉止教導學生:守時重承諾受益一生。(10月24日 《南方都市報》)
作為一名教師,要把知識系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就要保證充足的課堂授課時間,倘若上課遲到了,授課時間當然就難以保證。從這一點來說,在有可能上課遲到的情況下,用小跑方式趕時間,力爭準時到達課堂,這是教師對工作負責、對學生負責的直接體現(xiàn)。
從情感上說,張幼寬教授已經(jīng)67歲了,因為錯過校車而上課遲到,只要向?qū)W生說明情況,應該會得到學生的諒解,但他并沒有這樣做。從新聞報道中獲悉,張幼寬從教35年來從未遲到過一堂課,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治學嚴謹、嚴格要求自己的合格教師。這種重諾守時的品質(zhì),必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也學會誠信守時。
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某些教師往往采用言語勸導的方式教育學生,而忽略自己率先垂范、為人師表的作用。比如:有些教師教育學生上課不要遲到,而自己總是遲到;有些教師教育學生做事要守時,而自己開會總是晚來早走、參加活動姍姍來遲。這些做法,使教育顯得蒼白無力,難以收到預期效果。
新聞中提到的張教授,注重言傳身教、以身垂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影響學生,無疑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梢韵嘈?,他所教班級的學生上課遲到現(xiàn)象會少之又少,而這些學生步入社會,想必也會秉持誠信守時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與生活,這不僅會對他們的一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還會對身邊的人產(chǎn)生積極影響,大家共同培養(yǎng)良好習慣,塑造高尚品格。
其實,當前學校中還有不少像張幼寬這樣的優(yōu)秀師者。前段時間,東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王珂,因受阻于臺風,花4 600元“巨資”打車,狂奔737公里趕回南京,為的就是準時給本科生上課。這種精神與做法,讓我們看到當代教師愛崗敬業(yè)、以身作則的高尚品質(zhì)。這樣的教師越多,對學生良好品質(zhì)的塑造就越成功。越來越多教師都能夠誠實守信、重諾守時,受此影響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多。集腋成裘,積沙成塔,當學生們畢業(yè)后走上社會,必然也會用自己的優(yōu)良品質(zhì)去影響社會,促使整個社會風氣隨之改變。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向“一路小跑去上課”的老教授致敬!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