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
一年級的練習課上,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應用題:從前往后數(shù),小紅排在第15位;從后往前數(shù),小紅排在第13位。這一列隊伍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很快就做完了題目。我讓學生輪流說說自己的答案和算法。第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她的計算過程是15+13=28(人),所以這列隊伍中一共有28人。該生話音剛落,馬上有人反駁道:“錯了,錯了!小紅也是‘人,還得加上1,應該是15+13+1=29(人)?!甭犓@么一解釋,其他學生紛紛附和,覺得“還挺有道理的”。于是我提議:同意第一位同學的答案,認為是28人的請舉手。結(jié)果,沒有一個學生舉手。我接著問:“那同意第二位同學加1,一共是29人的請舉手!”嘩啦啦,全班學生幾乎全部把手舉了起來,只有第一組的小組長何麗瑩沒有舉手。我讓她站起來,說說自己的解法。她的算式是15+13-1=27(人)。我問她“為什么要減1”,她說“必須得減去1個小紅”。我問有沒有人支持何麗瑩,結(jié)果沒人響應,只有一個學生在小聲嘀咕:小紅也是人啊,為什么要減掉?!過了一會兒,覃嘉怡舉起了手,大聲說道:“我支持她!”又有一個聲音在小聲嘀咕:才一個哎,呵呵。
課堂進行到這里,我看明白了學生的“從眾心理”,而且知道,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算理還是不夠清楚,于是我想:是時候來個實驗驗證了!
我先總結(jié)了課堂討論的現(xiàn)狀,告訴學生:我們先來比較一下三個算式,15+13=28(人),15+13+1=29(人),15+13-1=27(人)?,F(xiàn)在全班同學都否定了第一種算法。我們看后面兩個算式,一個是加1,一個是減1。到現(xiàn)在為止,全班同學中,只有覃嘉怡是何麗瑩的粉絲,唯一的粉絲,支持減1;大多數(shù)同學都支持第二種算法,加1。那么,到底是要加1還是減1呢?依老師看,我們可以做個實驗,同學們說好不好呢?
學生表示“同意”,于是我請第二組的劉樺珍起立,讓全班學生一起數(shù)一數(shù),她這一組中,從前面往后數(shù),她排第幾?學生一致回答是“第5”。于是我讓大家停下來思考:“想想看,說她是‘第5時,你們數(shù)她了沒有?”學生響亮地回答:“數(shù)了!”
“好,現(xiàn)在我們開始從后往前數(shù),她排第幾?”
“排第3?!?/p>
“第3,數(shù)她了沒有?”
“數(shù)了!”
“那劉樺珍一共被數(shù)了幾次?”
“兩次。”
“有幾個劉樺珍?”
“只有一個!”
“那么應該是加1還是減1?”
“減1,再減去一個劉樺珍?!?/p>
這一次,全班學生都嘻嘻嘻地笑了起來。上面那道題的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了。到最后,自然是全體學生都支持何麗瑩的減1,成為何麗瑩的“粉絲”。
在一片和美的氛圍中,我聽到了一個揶揄的聲音:“劉樺珍,你被老師當成實驗品了!”我笑著接過學生的話,說道:“是的,今天老師是把劉樺珍當成實驗品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當成實驗品,當我們對問題想不清楚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或者別的什么人放到題目當中去,把題目中的問題變成生活中的問題。比如題目中的小紅要站隊,我們也可以試著讓自己去站隊,不過,自己站隊的時候就可以回到生活中來了。我們的數(shù)學問題,原本就是從生活中來的。另外,老師還要告訴大家,思考問題要用自己的腦袋,不一定多數(shù)人認為對的就是對的,明白嗎?”
“老師,我們明白啦!”看著學生們一個個露出滿意的笑容,我的心里隱隱感到了一絲絲的欣慰。
一節(jié)精彩的數(shù)學課,離不開課前科學、合理的預設(shè),但是它更需要我們老師機智地把握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科學施教。當學生思維能力不及,遇到無法解決的“重大難題”時,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告訴學生:讓我們做個實驗好不好?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