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
摘要:學生主體的個性化發(fā)展是初中德育活動開展的“生長點”。在初中德育活動中,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策略有:變觀念,以性格教育促進層次化發(fā)展;變模式,以暗示教育營造點化式氛圍;變主體,以自我教育提升關鍵性品質;變規(guī)則,以合作教育激活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
關鍵詞:德育活動;個性發(fā)展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的初中德育活動中,總是習慣將形式固化、標準的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傳遞給學生,將學生塑造成為一種理想的“模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學生有著越來越強烈的個性化需求,這種主體需求與傳統(tǒng)的德育方式之間產生了較大的背離。因此,應當將學生主體的個性化發(fā)展作為初中德育活動開展的“生長點”,打破以往德育中過分強調共性的桎梏,轉變灌輸式的德育方式,從而實現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結構的個性優(yōu)化,促進他們的個性健康發(fā)展。本文結合我在此方面的一些實踐,談一談在德育活動中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方面的體會。
一、變觀念,以性格教育促進層次化發(fā)展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不需要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也需要更多的技術人員和普通勞動者。一方面,在學校德育活動方面,要轉變以往“大而全”的德育觀念,不再固執(zhí)地要求學生各種知識和技能都均衡發(fā)展,而是尊重他們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智力發(fā)育等方面的差異,凸顯學生的個性特點;另一方面,教師要轉變以往對于“好學生”的定義,不能僅僅認為聽話的、老實的就是好學生,重新認識那些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的學生,有意識地呵護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傾向,適時、適當地展開個性化教育。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性格塑形的關鍵性階段。作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性格雖然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更是后天生長環(huán)境與教育的結果。在實施德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活動復雜、性格多變的這一關鍵時期,多疏導、多排遣,促進學生個性多層次發(fā)展。如在進行“感恩教育”專題的德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引導他們從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身邊的人開始,允許和鼓勵他們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表達感激之心??赡苡械膶W生感恩表達較為含蓄,有的會顯得過于直接甚至生硬,還有的會羞于表達。教師應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在活動中的不同的性格傾向,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學生學會關心、學會做人。
二、變模式,以暗示教育營造點化式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青少年按其本性來說,是不愿意感到別人在教育他。心理學顯示,人的心理都是有著暗示性的,如果僅僅依靠那些反復的說教,會讓學生產生疲倦的感覺,甚至產生逆反的心理。以往單一的說服教育,不但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應當轉變這種方式,努力避免這種苦口婆心的說教,不要搞灌輸式、保姆式甚至是訓斥式的德育方式,而是努力采用暗示教育,幫助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繼而控制自我、實現自我,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理想境地?;趯W生個體的客觀差異,為了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采用具有層次和個性的暗示教育方式,將每一個學生都作為一個獨立人格的個體看待,充分發(fā)揮點化式教育氛圍的積極效果。如在“文明禮儀”專題宣傳月活動中,學校在食堂、圖書室、操場、走廊等重要地點布置了宣傳海報,動員教師在課上、課后以身垂范,通過校園廣播、校園電視等渠道宣傳正面典型,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滲透和引領,讓學生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的氛圍中,使得他們自覺地提高認識、規(guī)范言行,從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變主體,以自我教育提升關鍵性品質
王禮湛先生提出,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體,都只有通過主體的心理過程才能起到這樣或那樣的作用。如果沒有主體內心心理過程的發(fā)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這是對德育工作的精辟概括,是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的具體詮釋。只有改變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被動地位,避免那種“關”“管”“灌”的強迫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觀能動的獨立個體,才能充分發(fā)揮德育的積極功效,才能讓德育活動取得理想的效果,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形式,也是表現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個性化發(fā)展的必然階段。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內驅力,幫助學生個性的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發(fā)展,讓他們主動地展開評判和選擇。如在《學會寬容》的德育活動課設計中,我讓兩名學生表演情景劇《不小心撞了一下》,組織學生討論表演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回憶生活中出現了類似情況應當如何處理。這樣的方式寓教于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認知,使得學生在自演、自思、自悟中明確對別人寬容的重要性,了解寬容的原則。
四、變規(guī)則,以合作教育激活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
合作教育強調大局意識和協作精神,展現一個團隊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保證組織高效率運轉的同時,也尊重個體的興趣和成就。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競爭和合作是相伴相生的,作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讓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式處理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轉變以往過分強調競爭的傳統(tǒng),發(fā)揚團結協作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強調在德育活動中的合作,并不意味著學生個體的自我犧牲;相反,團隊成員的個性發(fā)揮和特長表現,能夠真正實現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tǒng)一,在與他人平等交流、友好相處中,逐步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中,有效地追求共同目標。如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中,學校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第一課”,要求學生獨立撰寫心得、分組交流,并在開學典禮上擇優(yōu)集體展示;在教師節(jié)、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布置學生以小組社會實踐的方式,將合作機制引入德育活動中來,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助和交往中積極地、主動地發(fā)揮各自的才智,使他們能夠進一步融入集體之中,獲得思想道德品質的整體提升。社會正處于信息交流頻繁、價值沖突激烈的時期,這讓初中德育工作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hàn)。為此,積極跳出傳統(tǒng)德育模式的桎梏,努力求新求變,讓學生能夠主動、獨立的思考和選擇,積極展開個性化的評判和思考,是每一個初中德育教學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讓他們跳出既定模式的禁錮,獲得自我意識、獨立精神和創(chuàng)造品質的充分發(fā)展,從而在道德品質的精神世界盡早成熟,成為新時期的未來當家人。(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周前學校7301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