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東縣袁莊鎮(zhèn)袁莊小學(226400)
蘇教版教材《珍珠鳥》一文出自著名作家馮驥才之手,作者借助與小珍珠鳥相處的過程,從司空見慣的細節(jié)中提煉出了深刻的道理: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這是一篇典型的借助事物發(fā)展質態(tài)最后形成感悟的文本。從最后道理水到渠成的揭示,不難看出作者之前的描寫做足了鋪墊。因此,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點,就應該定位于探尋作者是如何將“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一步步地展示出來的,借以梳理蘊藏在文本中的獨特構思,從而更深入而全面地解構文本。
作者開篇不說廢話,直抒胸臆:“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珍鳥!”一個“真好”,雖然簡樸,但情感真摯,又進行前置處理,強調突出的韻味非常鮮明。教學中,教師直接將這一句話改寫為:“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真好!”只字未改,僅僅調換順序,但對比之下,學生立刻發(fā)現原文中的語句重點突出了自己的感受,突出了自己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為后文中揭示“信賴創(chuàng)造美好境界”的主題奠定了基礎。
隨后,作者花費不多的筆墨描寫了自己為珍珠鳥安置的家。教師引導學生緊扣語段中“舒適”“溫暖”“安全”三個核心詞語,從具體的語言中深入感知珍珠鳥生活環(huán)境的愜意與美好。隨后,教師相機設問:從作者為一對珍珠鳥如此精心地做巢,你看出了什么?學生紛紛進行猜想:看出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正是將自己喜愛之情,融入到了為它們做巢上;有的學生看出了珍珠鳥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更看出了馮驥才是一個富有愛心、懂得珍愛小動物的人。
這樣的認知,看似與主題關聯不大,其實是后續(xù)文本中作者對珍珠鳥態(tài)度的一個伏筆,更為文本的情感設定了基調,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表達效果。
《珍珠鳥》一文并不是一篇純粹的狀物類文本,更不是以嚴謹、精確為主要表達追求的說明文,而是將珍珠鳥與作者之間的相處過程融入文中。因此,對珍珠鳥的外形的描寫就不僅僅是客觀還原其真實面貌,更多的是融入了作者豐富的主觀認知,巧妙地展現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
教師先引領學生感知作者描寫珍珠鳥外形的策略和方法:1.描寫有序列。先從整體入手,“像它的母親”。2.描寫有特點。紅嘴紅腳、羽毛是灰藍色、身體好肥。接著,教師問學生:讀著這樣的語言,你看出了一個怎樣的小珍珠鳥?很多學生紛紛運用了“可愛”“討喜”等詞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語言的細節(jié)中,尋找哪些詞句讓我們對小珍珠鳥形成了“可愛”“討喜”的感覺?學生緊扣“小家伙、好肥、蓬松的球兒”感受語言表達的精妙,并穿越語言的范例,更好地感受字里行間所蘊藏的作者情感。
課文的第4到第6自然段,作者運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不斷親近的過程。教學時,教師先引領學生從作者描寫的序列性中感受到小珍珠鳥與我親近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隨后,再將關注力聚焦在描寫小珍珠鳥動作的細節(jié)上,通過辨析“撞”“喝”“瞧”“啄”等字,感受它的可愛與調皮。
鑒于此,教師引領學生思考:為什么小珍珠鳥敢如此肆無忌憚地在我的房間里“為所欲為”?很多學生都從前面的學習中意識到,是作者對小珍珠鳥的喜愛給了它廣闊自由的空間。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將關注的焦點都放在小珍珠鳥身上,而對于自己的表現寫得相對較少。因此,教師利用隨文練筆,引領學生根據小珍珠鳥的表現,想象此時此刻的作者會做些什么呢?要求將作者的表現與小珍珠鳥的表現進行有機融合,更好地感受作者對小珍珠鳥的愛心。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運用了課文中作者創(chuàng)作故意留下的空白,讓學生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地想象,真正地促進學生解讀文本和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應該緊扣文本的核心主題,依循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維,感知作者謀篇布局、選擇材料的視角,洞察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