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國英小學 田 禾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因為長期承受應試教育理念約束,習慣于針對習作命題方向、涉獵內容、規(guī)范標準等予以統一性地安排,在此類環(huán)境下,許多小學生的習作作品都開始呈現出內容貧瘠、思維空間閉塞、語法結構單一、欠缺生活氣息與真情實感等缺陷問題,如若長期放置不管,只會持續(xù)打消小學生參與習作的積極主動性意識,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引起個體強烈的厭學心理,根本無法做到自主習作。所以說,選擇盡快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他們在語文習作中的自悟自構能力,使得這類群體日后更加熱衷于表達并積極地性參與習作,顯得異常的關鍵。
習作歸根結底,屬于富有創(chuàng)造性且集中進行情感抒發(fā)的實踐活動,只有保證學生對其深感興趣,才能激發(fā)他們更多的動力去參與寫作,進一步將生活中所有的事物轉化成為豐富且真摯的表達素材。但是現實往往與之相悖,目前許多小學習作活動中,經常會出現學生喪失主動權的問題,即教師習慣于預先規(guī)定好題材和立意,令學生表達既定的情感,最終在整個習作內容中充斥著過多的空話、套話和假話。須知只有產生情感抒發(fā)的欲望,才能夠確立某種文章結構,隨后自然地衍生出充滿心意的題目和內容,根本不需要教師刻意地去設置命題。為了時刻維持小學生們高昂的習作興趣,語文教師須積極響應新課改方針,做到鼓勵學生自由擬題和立意,盡量少做一些命題作文的要求,這樣一來,就會減少對學生思路的過多約束效應,令他們更加積極地和創(chuàng)新地完成不同階段的習作任務。
須知小學生不管是在個性,亦或是生活經歷、知識基礎方面,都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跡象,相應地他們在習作過程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如一些性格內向的小學生習慣于憑借樸實的語言進行一系列事實客觀性描述,部分活潑的小學生則傾向于在語言中融入一些激烈化的情緒,而文化知識積累豐厚的學生則多加入許多修飾語言。面對這一系列個性和習作習慣存在明顯差別的學生時,教師切勿盲目沿用統一標準來規(guī)范和評價,畢竟小學生處于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一旦說其語言個性等自由遭受過度約束,日后想要予以調整將更加費時費力。
如教師在安排日常習作訓練時,要激勵每個小學生無拘束地表達個人感想,如若說其間部分學生流露出一些不當的思想或是表達方式錯誤時,教師亦不可直接性地予以批評或是壓制,而是要娓娓道來,鼓勵這類群體適當結合生活中豐富的感悟進行正確性地語言敘述,以及情感表達。久而久之,小學生們便會自然而然地習慣于這類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習作活動,并做到和教師實時性分享個人的內心感受,及時獲得教師富有針對性的開解引導。
想要切實地鍛煉小學生群體習作上的自悟自構技能,不單單要確保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空間條件,來進行自由命題、語言陳述,和情感表達,同時還應該督促他們自主和交互式地進行習作批改評價。以往都是由教師單方面評改,這部分批語通常都是沿用統一格式且欠缺較強的針對性,同時多是一些批評內容,很少引起小學生的關注。須知適當的表揚認可,能夠激發(fā)個體無限的動力,實際上小學生習作質量怎樣并非評價工作中的唯一指標,只要學生態(tài)度認真,愿意積極參與,教師就應該實時性挖掘他們的優(yōu)勢,多予以鼓舞激勵,這樣才能盡快引導他們進行高水平的習作能力自悟以及自構。
如可以考慮令學生相互評價彼此的習作作品,畢竟小學生的語言中蘊藏著許多童趣,他們之間更加容易進行互動理解,并有助于從中觀察和彌補個人的缺陷,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強化個體的習作能力。所以為了更好地貫徹寓教于樂的方針,輔助小學生群體樹立起習作挑戰(zhàn)的自信心,并從中收獲更多寶貴經驗,教師要推廣使用學生互評等更加容易被他們接受的評價技巧。
綜上所述,想要更加高效率地鍛煉小學生的語文習作自悟和自構能力,不單單要賦予他們更多的主動權進行自由選題和立意,同時還要教師做到多元化評測和耐心激勵。只有這樣,小學生才會在彼此互評中正視和改正個人存在的不良習慣,進一步形成對寫作強烈的鐘愛情感,愿意跟進教師指導步伐來拓展思維、充實作品的結構內涵。希望日后相關指導教師能夠注意到這些細節(jié),并在日常習作訓練中予以深度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