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讖緯與曹魏的政治與文化

        2018-02-25 13:52:08
        許昌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讖緯曹魏

        呂 宗 力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香港科技大學 人文學部,中國 香港 999077〕

        秦始皇定秦為水德,將戰(zhàn)國末年初步成形的五德終始說正式引入中華帝國最高權(quán)力更迭的正當性論述。西漢至新莽,該論述在政治實踐中屢經(jīng)調(diào)整豐富,五德運次的排序漸由相勝轉(zhuǎn)換為相生。在王莽“禪”漢、光武中興的政治運作過程中,圖讖、符命和五德運次等神秘符號成為改朝換代正當性論證的重要元素*參閱楊權(quán):《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后火德”說考論》,中華書局2006年版。。

        西漢末陸續(xù)成形、東漢光武帝時經(jīng)官方審定頒布天下的緯書,進一步將五德相生、服色歷法、感生帝神話、特異相貌、讖言符命等一系列符號糅合在一起,編織成一整套論證“禪代(非武力)”型改朝換代正當性的論述。漢魏禪代,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次改朝換代之一,更是讖緯五德運次論述在中國政治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完整展示和實踐*朱子彥指出,漢魏禪代是一個連續(xù)、動態(tài)、立體,涉及政治、思想、禮儀制度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工程,歷經(jīng)曹操奠基、曹丕受禪與曹睿完善三個階段而完成(參閱朱子彥:《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東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在這個過程中,讖緯論述曾發(fā)揮重要作用。如曹丕禪代過程中,群臣連篇累牘地引述符命讖言,Carl Leban稱之為一種利用、操縱天命論述的政治行為(“Managing heaven’s mandate: Coded communications in the accession of Ts’ao P’ei, A.D.220”,in Ancient China: Studies in Early Civilization, edited by David T.Roy and Tsuen-hsuin Tsien, pp.315-341.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顧浩華(Howard L.Goodman)更有專著詳細討論漢魏禪代的政治文化意義(Ts’ao P’i Transcendent: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Dynasty-Founding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Han.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 1998)。。兩晉南北朝隋唐,包括十六國的開國者,也多持續(xù)這一實踐,從而發(fā)展出一套符號化、儀式化、程序化的皇權(quán)更迭模式,即趙翼所謂“至曹魏創(chuàng)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shù)代,歷七八百年”[1]143。朱子彥更視之為中國皇朝易代鼎革的主流范式[2]15。而與曹魏同時的劉備、孫權(quán)也繼起仿效,皆采用讖緯論述,自承天命,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參見平秀道:《魏の文帝と圖緯》,《龍谷大學論集》卷404,1974年版,第104~116頁;《蜀の昭烈帝と讖緯》,《龍谷大學論集》卷409,1974年版,第57~66頁。。漢魏禪代過程中讖緯的影響,中外前賢多有注意。但現(xiàn)象層面上讖緯的濃墨重彩,有無政治、社會、文化的深層原因,至今少有討論。

        一、從“科禁內(nèi)學”看曹操對讖緯的矛盾心態(tài)

        西漢末年,讖、緯合流,形成大量讖緯文獻。東漢初經(jīng)光武帝和明帝的大力倡導(dǎo),讖緯學發(fā)展成為當時的主流學術(shù)、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包羅萬象的百科式知識體系。至東漢末年,讖緯觀念和話語已成為當時政治思想論述中的流行要素。如光和年間,有虹蜺晝降嘉德殿。靈帝召名儒楊賜等入宮,由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出面咨詢?yōu)漠惖湼?。楊賜引《春秋》讖“天投蜺,天下怨,海內(nèi)亂”為據(jù),“加四百之期”,痛斥“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的政治亂象[3]750。所謂“四百之期”,即《春秋演孔圖》等讖書所宣揚的漢祚以四百年為期之說。

        到了“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4]52。漢末有意逐鹿中原者,紛紛宣揚自認為有利于己的讖緯論述以營造氣勢,社會上也普遍認可圖讖的政治預(yù)言能力。如董卓援引《石苞室讖》立論,遷都長安[4]176;袁紹借主簿耿苞之口,向其軍府將吏宣揚“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4]194;袁術(shù)“少見讖書,言‘代漢者當涂高’,自云名字應(yīng)之。又以為袁氏出陳,舜之后,以黃乘赤,得運之次”[5]2439;袁紹與韓馥有意擁立劉虞,“馥稱讖云神人將在燕分。又言濟陰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為天子’。又見兩日出于代郡,謂虞當代立”[4]241;公孫度引述“讖書云孫登當為天子,太守姓公孫,字升濟,升即登也”,又以轄境襄平延里社生大石與漢宣帝同瑞[4]252;青州黃巾檄書以“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意圖勸降曹操[4]9;李休以“赤氣久衰,黃家當興”,勸進張魯[4]288。至如“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之類的謠讖,更在民間廣泛傳播。

        曹魏政權(quán)政治上倡名法之治,學術(shù)上興名理之學[6]448-449。曹操本人的思想特征,張作耀概括為尚禮崇法、不慕虛名、重實權(quán),不信亂神、禁斷淫祀[7]。曹操自稱“性不信天命之事”*《三國志》卷1《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載《十二月己亥令》(《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頁。。但曹操也招攬不少著名術(shù)士如甘始、左慈、郗儉等于鄴下,實有慕仙養(yǎng)性之心。曹植辯解說:

        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郗儉。始能行氣導(dǎo)引,慈曉房中之術(shù),儉善辟谷,悉號三百歲。本所以集之于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挾奸宄以欺眾,行妖隱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豈復(fù)欲觀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島,釋金輅而履云輿,棄六驥而羨飛龍哉?自家王與太子及余兄弟咸以為調(diào)笑,不信之矣。[4]804

        張作耀論述曹操有慕仙而不信仙的糾結(jié)心態(tài),較曹植的辯解更具說服力。曹操對天命和讖緯的態(tài)度亦非“不信”一語可以概括。魚豢《魏略》有《吉茂傳》:

        吉茂字叔暢,馮翊池陽人也,世為著姓。好書,不恥惡衣惡食,而恥一物之不知。建安初,關(guān)中始平,茂與扶風蘇則共入武功南山,隱處精思數(shù)歲。州舉茂才,除臨汾令,居官清靜,吏民不忍欺。轉(zhuǎn)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是科禁內(nèi)學及兵書,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當坐本等,顧謂其左右曰:“我坐書也?!睍R相國證茂、本服第已絕,故得不坐。[4]660

        建安雖為漢獻帝年號,其軍國重政實已由曹操掌控,建安二十二年(217)或稍早“科禁內(nèi)學及兵書”,當然出自曹操的意旨。所謂“內(nèi)學”,在東漢三國的流行話語中,即讖緯之學*《后漢書》卷82《方術(shù)傳上》:“及光武尤信讖言……自是習為內(nèi)學 ,尚奇文,貴異數(shù),不乏于時矣?!崩钯t注:“內(nèi)學謂圖讖之書也?!?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705頁)《三國志》卷2《文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姜)合長于內(nèi)學,關(guān)右知名?!?第62頁)卷42《蜀書·杜瓊傳》:“不教諸子,內(nèi)學無傳業(yè)者?!?第1022頁)姜合、杜瓊皆當時讖緯名家。。美國學者杜敬軻(Jack Dull)視之為中國歷史上禁絕讖緯的首次官方禁令[8]。曹魏思想界、學術(shù)界罕言讖緯之學,或與此禁令有關(guān)。但如果據(jù)此認定曹操排斥讖緯論述,就未免想得太簡單了。

        興平二年(195),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在長安擁兵自重,相攻連月,獻帝及其群臣淪為人質(zhì),身處夾縫,苦不堪言。軍閥張揚、董承、楊奉、韓暹等迎獻帝東行洛陽,但為曹操擊敗。曹操迎獻帝都許昌,開啟了漢末二十五年的建安時代。據(jù)張璠《漢紀》,曹操謀迎獻帝之初,獻帝身邊的侍中、太史令王立就對宗正劉艾說:“前太白守天關(guān),與熒惑會;金火交會,革命之象也。漢祚終矣,晉、魏必有興者。”之后又數(shù)言于獻帝:“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三國志》卷1《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張璠《漢紀》,第13頁。另一則故事與此異曲同工。據(jù)說曹操的謀士程昱本名立,年少時常夢上泰山,兩手捧日。程立“私異之,以語荀彧”。后來荀彧將此事告知曹操。曹操說:“卿當終為吾腹心?!薄瓣疟久?,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卷14《程昱傳》,第427頁)這些具神話色彩的故事都隱喻預(yù)示曹操之“應(yīng)期命世”。潁川人趙儼避亂荊州,與杜襲、繁欽交好。曹操迎獻帝都許,趙儼對繁欽說:“曹鎮(zhèn)東應(yīng)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三國志》卷23《魏書·趙儼傳》,第668頁)可知當時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已贏得“天命攸歸”的聲望。

        當時曹操的戰(zhàn)略意圖當然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收服人心,以成霸王之業(yè)。但建安初期,他在諸雄中實力中流而居四戰(zhàn)之地,心存戒懼,如履薄冰,所以派人告誡王立:“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盵4]13直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quán)遣使稱臣,以“天命”勸進,曹魏群臣紛紛引述圖緯,勸曹操代漢稱帝,曹操的表態(tài)仍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盵4]52可知曹操并非完全不信、不講天命,無意取漢而代之。建安末年科禁內(nèi)學的政治目的,更可能是在時機尚未成熟之際,因應(yīng)政治局勢、政治利益的需要,暫時抑制倡導(dǎo)改朝換代的讖緯論述。

        二、漢魏禪代中的讖緯論述

        建安末年科禁內(nèi)學的成效如何?讖緯是否從此退出漢末曹魏的政治、社會、文化生活?我們可以先考察一下漢魏禪代過程中讖緯的影響。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魏王曹操薨,曹丕嗣位。漢獻帝改元延康*《三國志》卷2《魏書·文帝紀》,第57頁?!顿Y治通鑒》卷69《魏紀一》同(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2177頁)?!逗鬂h書》卷9《獻帝紀》作“三月,改元延康”(第390頁)。。至十月,漢魏禪代的程序開始啟動,從曹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之說,一語成讖。

        漢魏禪代的歷史內(nèi)涵和思想背景,樓勁《魏晉以來的“禪讓革命”及其思想背景》一文已有精彩討論。他認為,由漢魏肇其端、流行于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王)朝禪代模式,已外化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儀節(jié),在圣王不再、綱常已立的家天下時代,提供了皇權(quán)和平過渡的可行途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對王朝體制發(fā)展來說至為關(guān)鍵的易代合法性的論證難題[9]。

        漢魏禪代的政治、軍事準備和社會、文化鋪墊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至延康元年,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詳細討論,參閱朱子彥:《曹魏代漢前的政治運作》,《史林》2012年第5期。。據(jù)《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紀》,從十月初四(丙午)到二十九(辛未)*這一儀式化程序?qū)嵳厥加诶罘膭襁M表,但史籍中未記明確日期。十月初四,魏臣劉廙、辛毗、劉曄、桓階等回應(yīng)李伏之表而向魏王曹丕進言,很可能是對李伏勸進的即時反應(yīng),故列為程序之始。,在二十六天中,種種輿論攻勢鋪天蓋地、目不暇接,緊鑼密鼓中完成了漢魏禪代的正當性論述和皇朝易代的整套儀式。大致過程如下:

        延康元年十月某日,張魯舊部、左中郎將李伏上表魏王勸進,稱客居漢中的涼州讖緯名家姜合曾據(jù)讖書《孔子玉版》,預(yù)言“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yīng)天人之位”。魏王雖自謙“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卻下令將李伏的勸進表即時“示外”[4]62。

        “示外”的結(jié)果,是十月初四(丙午),曹魏群臣,包括侍中劉廙、辛毗、劉曄,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黃門侍郎王毖、董遇等,“考圖緯之言”,繼續(xù)勸進。而魏王則以讖言有曖昧隱喻的特點,往往“似是而非”,不宜輕易對號入座為理由,再次拒絕。而尚書仆射則將此事“宣告官僚,咸使聞知”[4]62。

        十月初九(辛亥),太史丞許芝上表,詳列相關(guān)讖言和種種瑞象,論證以魏代漢的正當性。這應(yīng)當是勸進諸表中論述力量最強的一則*東漢太史署職掌觀察記錄天文氣候星象、祥瑞災(zāi)異,制定修正歷法,占卜吉兇、推算時節(jié)禁忌。所以太史令、丞是當時解讀星象災(zāi)祥、圖讖預(yù)言的權(quán)威專業(yè)人士。太史令、丞條舉圖讖以勸進,從漢魏禪代開始成為皇朝禪代儀式化程序中的必備步驟。。魏王再次以“幸承先王余業(yè)”,但本人“德至薄”、“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為由拒絕。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衛(wèi)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當天上奏,支持許芝。魏王頒令,以“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要求“止息此議”[4]62。

        王令頒布后,“此議”不但未能止息,反而愈演愈熾。十月十一日(癸丑),御史臺群臣包括督軍御史中丞司馬懿,侍御史鄭渾、羊秘、鮑勛、武周等上言支持許芝。魏王再次以德薄拒絕。

        十月十三日(乙卯),沉默多日的漢獻帝或許是在曹魏鋪天蓋地的“眾望在魏”輿論壓力下,首次冊詔魏王,認同堯、舜、禹禪讓,“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的皇朝易代邏輯,承認漢朝“值炎精幽昧之期”,而魏武王“德膺符運”,“漢承堯運,有傳圣之義”,愿仿堯舜禪代故事,禪漢于魏。

        漢獻帝的第一道禪讓詔命,令乙卯日成為曹魏群臣的勸進高峰。盡管魏王連發(fā)七道王令,以“人事未備”“靈瑞未效”,以及“泰伯三以天下讓”的儒家道德典范,稱自己“殊不敢當之”,要求群臣停止“議禪代禮儀”,群臣卻深體上意,勸進不懈。第一梯隊以尚書令桓階為首,認為既然漢皇已自愿禪讓,魏王應(yīng)當“承漢之禪,允當天心”。第二梯隊是以輔國將軍、清苑侯劉若為首的一百二十位軍事將領(lǐng),認為“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違。今火德氣盡,炎上數(shù)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魏王如果“固執(zhí)謙虛,違天逆眾,慕匹夫之微分,背上圣之所蹈,違經(jīng)讖之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眾望也”。第三梯隊是侍中劉廙、常侍衛(wèi)臻等近臣,堅稱“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催促魏王“宜順靈符,速踐皇阼”。太史丞許芝推算,十月十七日(己未)是受禪吉日,所以士卒已被派出筑治舉行禪代儀式的壇場。魏王照例推辭群臣勸進之余,特地下令:“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

        十月十七日(己未),魏王將不受禪讓詔命之意,“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

        十月十八日(庚申),魏王上書漢獻帝,正式辭讓,并請退回璽綬。

        十月十九日(辛酉),給事中、博士蘇林、董巴上表,以星次分野和五德行序論述魏當于今年十月受命,稱“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會于堯舜授受之次”?!鞍腹胖浼?,參以圖緯,魏之行運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驗,在于今年此月,昭晰分明”。“批評”魏王“固執(zhí)謙讓,上逆天命,下違民望”。

        十月二十日(壬戌),漢獻帝頒布第二次詔命,敦促魏王順應(yīng)天命,接受禪讓:

        朕惟漢家世逾二十,年過四百,運周數(shù)終,行祚已訖,天心已移,兆民望絕,天之所廢,有自來矣。今大命有所厎止,神器當歸圣德,違眾不順,逆天不祥。王其體有虞之盛德,應(yīng)歷數(shù)之嘉會,是以禎祥告符,圖讖表錄,神人同應(yīng),受命咸宜。

        尚書令桓階等再以符瑞、“期運”論述,“敢以死請,輒敕有司修治壇場,擇吉日,受禪命,發(fā)璽綬”。魏王回應(yīng)說:“冀三讓而不見聽,何汲汲于斯乎?”

        十月二十二日(甲子),魏王上書漢獻帝,再次辭讓。侍中劉廙等再度“死請”。魏王回應(yīng):“且宜以待固讓之后,乃當更議其可耳。”呼應(yīng)之前“冀三讓”的暗示。

        十月二十五日(丁卯),漢獻帝頒發(fā)第三道禪讓冊詔。重臣華歆、賈詡、王朗等順勢以圖讖、瑞應(yīng)、期運等論述勸進。

        十月二十七日(己巳),魏王第三次辭讓。重臣華歆、賈詡、王朗等持續(xù)勸進:

        伏省群臣外內(nèi)前后章奏,所以陳敘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條河洛之圖書,據(jù)天地之瑞應(yīng),因漢朝之款誠,宣萬方之景附,可謂信矣著矣;三王無以及,五帝無以加。民命之懸于魏邦,民心之系于魏政,三十有余年矣。

        魏王回應(yīng):“群公卿士誠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孤亦曷以辭焉?”語氣中已透露允從之意。

        十月二十八日(庚午),漢獻帝第四次冊詔魏王:“王其速陟帝位,以順天人之心,副朕之大愿?!庇谑巧袝罨鸽A等奏曰:

        今漢氏之命已四至,而陛下前后固辭,臣等伏以為上帝之臨圣德,期運之隆大魏,斯豈數(shù)載?

        漢氏衰廢,行次已絕,三辰垂其征,史官著其驗,耆老記先古之占,百姓協(xié)歌謠之聲。陛下應(yīng)天受禪,當速即壇場,柴燎上帝,誠不宜久停神器,拒億兆之愿。臣輒下太史令擇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壇受命,請詔三公群卿,具條禮儀別奏。

        三命三讓之后,魏王面對第四次詔命,終于頒令:“可?!?/p>

        十月二十九日(辛未),魏王在繁陽登壇受禪稱帝。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shù)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瀆。制詔三公:“今朕承帝王之緒,其以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議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庇腥さ氖?,魏王之前一直不許屬下治壇,以避嫌疑。而同意受禪之次日,祭壇與禪讓儀式所需設(shè)施、儀式的規(guī)劃均已完備,四方觀禮賓客也都齊聚*以上引文皆據(jù)《三國志》卷2《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第62~75頁?!段簳の牡奂o》記魏王受禪在庚午(二十八)日:“乃為壇于繁陽。庚午,王升壇即阼。”待考。。顯然這是一場事先張揚、有計劃有準備的儀式化表演。

        這場儀式化表演不能簡單地視為曹魏朝廷的自娛自樂,儀式過程中的煩瑣論述也不能輕易地概括為掩人耳目的宣傳游戲。魏王曹丕在辭讓禪代過程中,反復(fù)強調(diào)的是儒家政治道德的至高典范:圣王之治,其境界應(yīng)當是至德合乾坤,仁恩洽草木,天下萬物無不被服清風、沐浴玄德,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雨應(yīng)節(jié),禎祥觸類而見。如果德薄不足王、恩未被四海、靈瑞未臻效,則應(yīng)效法泰伯、許由,高風亮節(jié),辭讓治天下之尊位。他最后接受禪讓的理由,是:天命不可以辭拒,民望不可以違逆,神器不可以久曠,群臣不可以無主,萬幾不可以無統(tǒng)。這五條理由,以尊天命為綱,輔以人事和政治、社會秩序。而曹魏群臣鋪天蓋地的勸進論述,亦主要圍繞“天命攸歸”之論證,即華歆等重臣所謂“伏省群臣外內(nèi)前后章奏,所以陳敘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條河洛之圖書,據(jù)天地之瑞應(yīng)”(己巳奏),蘇林、董巴所謂“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稽前代則異世同歸”(辛酉表)。具體觀察如下。

        (一)“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

        皇朝易代正當性的基本邏輯,在于“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漢獻帝乙卯冊詔)。一般認為,君權(quán)天授之天命論源起于西周。原始儒家天命論中天然地包含有“革命”論述:王者統(tǒng)治天下的合法性出自天授;天可授予,當然也可收回;天命靡常,唯有德者居之,亦即天命可得,可失,可移,可革。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茍有代謝,非人事也……堯、舜內(nèi)禪,體文德也。漢、魏外禪,順大名也……今帝王受命而用其終,豈人事乎?其天意乎!”[10]700讖緯在原始儒家革命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皇朝定期更迭的“期運”論述。所謂“期”,即《論語·堯曰》所謂“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緯書《尚書·刑德放》則稱為“帝王終始存亡之期”。李伏上表引讖書《孔子玉版》,號稱“天子歷數(shù),雖百世可知”,因為讖緯主張皇朝都有一定任期,到期必下臺,無千年萬世皇朝之說。許芝辛亥上表引京房《易傳》:“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易姓改代,天命應(yīng)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蔽簳x南北朝非常流行的觀念,“隆替無常期,禪代非一族,貫之百王,由來尚矣”,由是而生。

        許芝辛亥上表明確指出,據(jù)五德論述,漢家歷數(shù)已盡,易姓代興,此其時也:

        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過之,至于八百,無德者不及,至四百載。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shù)十年,漢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歲。又高祖受命,數(shù)雖起乙未,然其兆征始于獲麟。獲麟以來七百余年,天之歷數(shù)將以盡終。

        許芝的論述符合當時的大眾心理和流行話語,得到多方呼應(yīng)。如漢獻帝乙卯冊詔認可魏武王“德膺符運”,“漢承堯運,有傳圣之義”;壬戌冊詔稱“漢家世逾二十,年過四百,運周數(shù)終,行祚已訖,天心已移,兆民望絕,天之所廢”。曹魏群臣公開宣稱“漢期運已終”(蘇林等辛酉表),魏王曹丕則“應(yīng)期運之數(shù),為皇天所子”(桓階等壬戌上奏)。

        (二)“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

        讖緯論述中的“期運”,亦稱“行序”,即將天帝一分為五,依五德相生次序,輪流坐莊。漢屬火德,火生土,繼漢者必代表土德。此所以論述漢魏禪代,必須論證“炎精幽昧”(漢獻帝乙卯冊詔),“火德氣盡,炎上數(shù)終”(劉若等乙卯上書)。

        蘇林、董巴辛酉表則論證曹魏以土德代漢的地緣、血緣依據(jù):

        顓頊受命,歲在豕韋,衛(wèi)居其地,亦在豕韋,故《春秋傳》曰:“衛(wèi),顓頊之墟也?!苯袷露分ǎ瑒t顓頊受命之分也,始魏以十月受禪,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驗也。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會于堯舜授受之次。

        所以漢魏禪代,正當其地,正當其時,正當其次,正當其運。

        (三)“歲星在梁,魏之分野”

        在中國歷史上形形色色的皇權(quán)正當性論述中,讖緯別具特色。特色之一,就是讖緯涵括了許多神奇詭譎、可視性強、可觸發(fā)無窮聯(lián)想的意象式符號式論述。例如五德的輪轉(zhuǎn)、五天帝的輪流坐莊、感生帝、特異相貌、天文星相、符命祥瑞、富含曖昧隱喻意義的圖讖等。每當五德更運、皇朝更迭之際,上天以感生、異貌、符讖、符瑞等神奇征兆,宣示新任真命天子的合法性。今存讖緯佚文中,天文占、五行占及其他有關(guān)自然現(xiàn)象的論述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論述對漢魏以來有關(guān)天地萬物等自然現(xiàn)象認知結(jié)構(gòu)的影響之深,只需看《漢書》《后漢書》《宋書》《晉書》等史書中的天文志、五行志,以及《十三經(jīng)注疏》所引東漢以后的注疏,就可以窺知一二。

        許芝辛亥上表:

        帝王之興,不常一姓。太微中,黃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見,以為黃家興而赤家衰,兇亡之漸。自是以來四十余年,又熒惑失色不明十有余年。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復(fù)掃太微。新天子氣見東南以來,二十三年,白虹貫日,月蝕熒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蝕,皆水滅火之象也。

        通過太史官觀察到的太微五帝座、熒惑等星相和日、月食等異象,論證“黃家興而赤家衰”和“新天子氣見東南”。又據(jù)戰(zhàn)國以來十二星次分野占星說,為漢魏禪代提供了天文依據(jù):

        夫得歲星者,道始興。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東井,有漢之分野也。今茲歲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應(yīng),并集來臻,四方歸附,襁負而至,兆民欣戴,咸樂嘉慶。

        蘇林、董巴辛酉上表,在許芝論述的基礎(chǔ)上做出更細致的論述:

        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周在鶉火,魏在大梁。歲星行歷十二次國,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fù)在鶉火,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于時將討黃巾。是歲改年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歲復(fù)在大梁,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fù)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歲復(fù)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歲與周文王受命相應(yīng)。

        (四)“符瑞并臻,大魏最美”

        符瑞,或祥瑞,即吉祥的自然現(xiàn)象,是漢儒天人感應(yīng)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讖緯君權(quán)天授理論的重要論述之一,被認為承載著上天的啟示。當它們出現(xiàn)在“升平盛世”,象征上天的寵愛和皇朝的長治久安。西漢武、昭、宣諸世,頗好此道。東漢社會猶以“感致祥瑞”為榮。當它們出現(xiàn)于社會動蕩之際,往往與圖讖一起,預(yù)示皇朝易代的天機,即所謂“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則文義煥炳”(蘇林、董巴辛酉表);“禎祥告符,圖讖表錄,神人同應(yīng),受命咸宜”(漢獻帝壬戌冊詔)。

        曹魏受命,有何符瑞?許芝辛亥上表有詳細的描述:

        《易傳》曰:“圣人受命而王,黃龍以戊巳日見?!逼咴滤娜瘴煲?,黃龍見,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陰始凝也。”又有積蟲大穴天子之宮,厥咎然,今蝗蟲見,應(yīng)之也。又曰:“圣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厥應(yīng)麒麟以戊巳日至,厥應(yīng)圣人受命?!庇衷唬骸笆ト饲鍍粜兄姓t人福至民從命,厥應(yīng)麒麟來?!?/p>

        殿下即位,初踐阼,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澤盈溢,廣被四表,格于上下。是以黃龍數(shù)見,鳳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獻見于郊甸;甘露醴泉,奇獸神物,眾瑞并出。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昔黃帝受命,風后受河圖;舜、禹有天下,鳳皇翔,洛出書;湯之王,白鳥為符;文王為西伯,赤鳥銜丹書;武王伐殷,白魚升舟;高祖始起,白蛇為征。巨跡瑞應(yīng),皆為圣人興。觀漢前后之大災(zāi),今茲之符瑞,察圖讖之期運,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

        司馬懿等癸丑上表標榜曹魏“天人感應(yīng),符瑞并臻,考之舊史,未有若今日之盛”,華歆等己巳上奏羅列符瑞如“皇天則降甘露而臻四靈,后土則挺芝草而吐醴泉,虎豹鹿兔,皆素其色,雉鳩燕雀,亦白其羽,連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魚,珍祥瑞物,雜沓于其間者,無不畢備”,其實都是對許芝的呼應(yīng)。

        (五)圖讖

        如果說,在當時人的認知和信仰中,天文符瑞都相當于通往皇位的通行證,那么圖讖就被時人視為應(yīng)運天子的委任狀。此所以蘇林等辛酉上表論證曹魏受命,須“謹案古之典籍,參以圖緯”;華歆等丁卯上奏,開宗明義,從太史丞許芝、左中郎將李伏所上圖讖、符命開始論述;己巳上奏中概括曹魏勸進諸表奏,“群臣外內(nèi)前后章奏,所以陳敘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條《河》《洛》之圖書,據(jù)天地之瑞應(yīng)”。漢獻帝壬戌冊詔(“禎祥告符,圖讖表錄,神人同應(yīng),受命咸宜”),也將符瑞和圖讖列為天命轉(zhuǎn)移的最重要論據(jù)。

        曹丕嗣位魏王后,張魯舊部、左中郎將李伏上表,轉(zhuǎn)述客居漢中的涼州武都人李庶、姜合的預(yù)言“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yīng)天人之位”,揭開正式勸進的序幕。李伏說,姜合“長于內(nèi)學,關(guān)右知名”,其預(yù)言據(jù)讖書《孔子玉版》,“天子歷數(shù),雖百世可知”。

        劉廙、辛毗、劉曄、桓階等“考圖緯之言”,列舉“周武未戰(zhàn)而赤烏銜書;漢祖未兆而神母告符;孝宣仄微,字成木葉;光武布衣,名已勒讖”等歷史上應(yīng)驗的著名圖讖。

        蘇林、董巴辛酉上表,引詩緯《推度災(zāi)》論證漢魏禪代的正當性:

        今年青龍在庚子,《詩推度災(zāi)》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命天下治?!庇衷唬骸巴跽卟嫉掠谧?,治成于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天下,布德于民也。魏以改制天下,與詩協(xié)矣。

        諸勸進表奏中,太史丞許芝對讖緯的引述自然最完整、最權(quán)威也最具影響:

        《春秋佐助期》:“漢以蒙孫亡?!鳖A(yù)言漢以幼帝昏弱而亡。

        《春秋佐助期》:“漢以許昌失天下。”《易運期讖》:“言居?xùn)|,西有午,兩日并光日居下。其為主,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毖晕?,許字。兩日,昌字。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二十五年,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兩則讖言預(yù)言漢以許亡,魏以許昌。

        當時社會上還有一則廣泛流傳的讖言,曰“代漢者當涂高”。此讖最早流行于新莽末*《后漢書》卷13《公孫述傳》:(劉秀致書公孫述)“代漢者當涂高,君豈高之身邪?”李賢注引《東觀記》:“光武與述書曰:‘承赤者,黃也;姓當涂,其名高也?!?第538頁)。東漢末漢室衰微,群雄逐鹿,此讖再度流行,已見前述。許芝轉(zhuǎn)引東漢白馬令李云的解釋:“許昌氣見于當涂高,當涂高者當昌于許?!?李云,甘陵人,善陰陽?;傅蹠r任白馬令。延熹二年(159)曾露布上書,借災(zāi)異批評時政,警告朝廷:“比年災(zāi)異,可謂多矣,皇天之戒,可謂至矣。高祖受命,至今三百六十四歲,君期一周,當有黃精代見”。未見引“當涂高”讖。(《后漢書》卷57《李云傳》,第1852頁)許芝進一步解釋說:“當涂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shù)蓝叽笳呶?。魏當代漢。今魏基昌于許,漢征絕于許,乃今效見,如李云之言,許昌相應(yīng)也?!?許芝的說法,很可能出自巴西閬中的讖緯大師周舒。周舒大約生活在桓帝至獻帝時期。他“少學術(shù)于廣漢楊厚,名亞董扶、任安。數(shù)被征,終不詣。時人有問:‘春秋讖曰代漢者當涂高,此何謂也?’舒曰:‘當涂高者,魏也?!l(xiāng)黨學者私傳其語。”譙周后來請教周舒的弟子杜瓊,為什么釋“當涂高者魏也”?杜瓊答曰:“魏,闕名也,當涂而高,圣人取類而言耳?!倍怒傆终f:“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三國志》卷42《蜀書·周群傳》,第1020頁)。

        《春秋漢含孳》:“漢以魏,魏以征?!薄兑走\期讖》:“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边@兩則讖言預(yù)言曹魏的興起?!兑走\期讖》是一則典型的字謎讖,謎底是“魏王天下”。

        《春秋玉版讖》:“代赤者魏公子?!边@則讖言,其實就是姜合所引《孔子玉版》,已見李伏上書。

        《孝經(jīng)中黃讖》:“日載東,絕火光。不橫一,圣聰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家和雜?!闭缭S芝所釋:“此魏王之姓諱,著見圖讖。”

        很明顯,“科禁內(nèi)學”之后的許昌和鄴城,從帝王到群臣,大家仍然熟習讖緯,思維和表達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引述讖緯。尤其在漢魏禪代這樣的重大政治活動中,讖緯話語和觀念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漢魏禪代的儀式過程在后世人眼中或許有神道設(shè)教、自我催眠之嫌,但當事人如魏文帝等的心態(tài)是認真嚴肅的。如曹魏重臣華歆、陳群都曾列名勸進表奏,但或許是因為心系前朝,表現(xiàn)得不夠主動積極,“魏文帝久不懌,以問尚書令陳群曰:‘我應(yīng)天受禪,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悅喜,形于聲色,而相國及公獨有不怡者,何也?’”[4]403又,

        (蘇)則及臨菑侯(曹)植聞魏氏代漢,皆發(fā)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聞則也。帝在洛陽,嘗從容言曰:“吾應(yīng)天而禪,而聞有哭者,何也?”則謂為見問,須髯悉張,欲正論以對。侍中傅巽掐則曰:“不謂卿也?!庇谑悄酥?。[4]492

        很顯然,魏文帝非常堅定地認定漢魏禪代乃應(yīng)天受命,曹魏陣營中凡反對或不積極支持禪代者,不僅政治上犯錯,也有不敬畏天命之嫌。

        三、讖緯與曹魏的政治文化

        讖緯在漢魏禪代論述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非偶然。一紙“科禁內(nèi)學”禁令,無法抹殺或淡化讖緯與東漢至三國政治思維和政治生活長期形成的密切聯(lián)系。尤其涉及政治權(quán)力正當性論述時,讖緯不可能缺席。我們在第一節(jié)介紹過建安初年漢太史令王立發(fā)表的“漢祚終矣,晉、魏必有興者”讖言。更早一些,桓帝時有遼東殷馗善天文。當時有黃星見于楚、宋之分,殷馗預(yù)言:“后五十歲當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敝潦欠参迨?,而曹操破袁紹,“天下莫敵矣”[4]22。漢靈帝熹平五年(176),據(jù)說有黃龍出現(xiàn)在譙縣(曹丕的出生地)。

        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國后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fù)見。天事恒象,此其應(yīng)也?!眱?nèi)黃殷登默而記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飏之言,其驗茲乎!”[4]58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描述了曹丕的神奇出生:“帝生時,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薄段郝浴罚?/p>

        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時有高元呂者,善相人,乃呼問之,對曰:“其貴乃不可言?!眴枺骸皦蹘缀危俊痹獏卧唬骸捌鋲?,至四十當有小苦,過是無憂也?!焙鬅o幾而立為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三國志》卷2《魏書·文帝紀》,第57頁。在讖緯的論述系統(tǒng)中,曹丕的神奇出生屬于真命天子的感生神話,是帝王圣賢上應(yīng)天命的符瑞之一。《魏書》卷5《后妃傳》中還敘述了曹魏皇后們的出生神話,如武宣卞皇后“以漢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齊郡白亭,有黃氣滿室移日”,文昭甄皇后“每寢寐,家中仿佛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第159頁)。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鄉(xiāng)戶千,追封逸,謚曰敬侯;適孫像襲爵。四月,初營宗廟,掘地得玉璽,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羨思慈親”,明帝為之改容,以太牢告廟。又嘗夢見后,于是差次舅氏親疏高下,敘用各有差,賞賜累鉅萬;以像為虎賁中郎將。

        干寶《搜神記》:

        宋大夫邢史子臣明于天道,周敬王之三十七年,景公問曰:“天道其何祥?”對曰:“后五年五月丁亥,臣將死;死后五年五月丁卯,吳將亡;亡后五年,君將終;終后四百年,邾王天下?!倍矶匀缙溲?。所云邾王天下者,謂魏之興也。邾,曹姓,魏亦曹姓,皆邾之后。其年數(shù)則錯,未知邢史失其數(shù)邪,將年代久遠,注記者傳而有謬也?*《三國志》卷2《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第62頁。亦見《宋書·符瑞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

        周敬王三十七年,即公元前483年。十年后(前473),吳國亡;再五年(前469),宋景公薨。這都是追述戰(zhàn)國史上發(fā)生過的事件。但邢史子臣,晉之前無考。這則預(yù)言的重點在于“終后四百年,邾王天下”,而“所云邾王天下者,謂魏之興也。邾,曹姓,魏亦曹姓,皆邾之后”,很可能是魏晉人杜撰來論證漢魏禪代正當性的。問題在于,宋景公薨后四百年,為公元前69年,與曹魏毫不相干。所以干寶不禁質(zhì)疑:“其年數(shù)則錯,未知邢史失其數(shù)邪,將年代久遠,注記者傳而有謬也?”

        這些讖言、神話和相士的預(yù)言很可能是在曹魏禪漢前后才開始流行甚至附會之說。但在曹魏的歷史記憶和敘事中,它們確曾被視作應(yīng)驗的讖言。

        漢魏禪代完成之后,讖緯在曹魏的政治文化中的影響并未衰減。延康元年十月底魏文帝即位,改元黃初,已彰顯土德本色。隨即頒詔定服色尚黃:“自當隨土德之數(shù):每四時之季月,服黃十八日”*《宋書》卷《禮志一》,第328頁。參閱楊英:《曹魏“改正朔、易服色”考》,《史學月刊》2015年第10期。。

        黃初元年十二月,“初營洛陽宮,戊午幸洛陽”[4]76。遂定都洛陽。“洛”字本指洛水,故從水?!傲鶉鴷r文字異形,故秦漢間‘洛水’、‘洛陽’、‘上洛’已有假鳥名之‘雒’字代者。東漢光武以火德承運,忌國號‘漢’和國都‘洛陽’之水太盛,遂用其通假異體之‘雒’,以致東漢石經(jīng)、碑刻文字多作‘雒’字”。魏文帝以“魏于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4]76,下詔復(fù)改“雒”為“洛”?!拔逍械鄣轮嗽诤笫揽磥砦疵饪尚?,但在當時既是政治權(quán)術(shù),也是心理武裝,不僅主觀上信以為真,還希望客觀上夢想成真”*參閱虞萬里:《“洛”、“雒”異文與漢魏二朝之五行忌避》,《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虞萬里此論鞭辟入里,深得曹魏政治文化傳統(tǒng)三昧。

        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壬午頒發(fā)以孔羨為宗圣侯、置吏修廟詔書,稱孔子“姿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而無受命之運”,“乃退考五代之禮,修素王之事”[4]77,正是讖緯孔子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參閱呂宗力:《東漢碑刻與讖緯神學》,載《研究生論文選集·中國歷史分冊(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頁。。十一月策命孫權(quán)九錫,自稱“承運革命,君臨萬國”,贊賞孫權(quán)“命世作佐,深睹歷數(shù),達見廢興”,皆出自讖緯話語[4]1122。其冊封孫權(quán)太子孫登為東中郎將、封縣侯詔書,更明確地以圖讖為封賞孫氏父子的依據(jù):

        蓋《河》、《洛》寫天意,符讖述圣心,昭晰著明,與天談也。故《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睂O將軍歸心國朝,忠亮之節(jié),同功佐命;而其子當為魏將軍,著在圖讖,由漢光武受命,李氏為輔,王梁、孫咸,并見符緯也。斯乃皇天啟佑大魏,永令孫氏仍世為佐。[11]924

        魏明帝在位時期是曹魏的全盛階段。他一方面籠絡(luò)世家大族,一方面堅持“政由己出”,彰顯皇權(quán)。在軍事上延續(xù)曹操時期成功的戰(zhàn)略,加強對蜀漢、孫吳的防御,“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而并吞遼東,擴大了曹魏的版圖[12]133。但在政治文化上,魏明帝扶植經(jīng)學、建設(shè)禮制,追慕秦漢[13],身為“繼體守文”之君而欲深化禪代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正當性論述,魏明帝對讖緯論述的重視毫不弱于漢魏禪代時期的魏文帝。青龍二年三月,漢獻帝壽終正寢。魏明帝《孝獻皇帝贈冊文》(青龍二年四月丙寅)推崇漢獻帝順天應(yīng)人,而魏文帝則“乾精承祚,坤靈吐曜,稽極玉衡,允膺歷數(shù)”,“承天禪位”,再次確認曹魏皇權(quán)受命于天的正當性。從史書書寫中,我們也觀察到太和、青龍、景初年間的祥瑞紛呈。諸多祥瑞的巔峰,是涼州刺史報告青龍三年張掖郡刪丹縣金山玄川溢涌,有七具石馬現(xiàn)世,上有讖文:

        青龍四年辛亥詔書:“張掖郡玄川溢涌,激波奮蕩,寶石負圖,狀像靈龜,宅于川西,嶷然盤峙,倉質(zhì)素章,麟鳳龍馬,煥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言:‘古皇圣帝所未嘗蒙,實有魏之禎命,東序之世寶?!笔骂C天下。[4]361

        吊詭的是,鉅鹿人張臶當時就偷偷告訴任令于綽:“夫神以知來,不追已往,禎祥先見而后廢興從之。漢已久亡,魏已得之,何所追興征祥乎!此石,當今之變異而將來之禎瑞也?!盵4]361而這些石馬上顯現(xiàn)的讖文到底是哪些文字?《明帝紀》闕載。據(jù)干寶《搜神記》,石文圖讖流傳至兩晉,其文字已有不同版本:

        初,漢元、成之世,先識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當有開石于西三千余里,系五馬,文曰‘大討曹’。”及魏之初興也,張掖之柳谷,有開石焉,始見于建安,形成于黃初,文備于太和,周圍七尋,中高一仞,蒼質(zhì)素章,龍馬、麟鹿、鳳皇、仙人之象,粲然咸著,此一事者,魏、晉代興之符也。至晉泰始三年,張掖太守焦勝上言:“以留郡本國圖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謹具圖上?!卑雌湮挠形羼R象,其一有人平上幘,執(zhí)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開壽”,其一成行,曰“金當取之”。[14]93

        馬形奇石上出現(xiàn)“大討曹”、“金當取之”,顯然是“魏、晉代興之符”。如果魏明帝時發(fā)現(xiàn)的是這樣的讖文,豈能視為曹魏的祥瑞?習鑿齒《漢晉春秋》作了這樣的說明:

        氐池縣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聲如雷,曉而有蒼石立水中,長一丈六尺,高八尺,白石畫之,為十三馬,一牛,一鳥,八卦玉玦之象,皆隆起,其文曰“大討曹,適水中,甲寅”。帝惡其“討”也,使鑿去為“計”,以蒼石窒之,宿昔而白石滿焉。至晉初,其文愈明,馬象皆煥徹如玉焉。*《三國志》卷3《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第106頁。又引《魏氏春秋》:“是歲張掖郡刪丹縣金山玄川溢涌,寶石負圖,狀象靈龜,廣一丈六尺,長一丈七尺一寸,圍五丈八寸,立于川西。有石馬七,其一仙人騎之,其一羈絆,其五有形而不善成。有玉匣關(guān)蓋于前,上有玉字,玉玦二,璜一。麒麟在東,鳳鳥在南,白虎在西,犧牛在北,馬自中布列四面,色皆蒼白。其南有五字,曰‘上上三天王’;又曰‘述大金,大討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馬一匹在中,大吉開壽,此馬甲寅述水’。凡‘中’字六,‘金’字十;又有若八卦及列宿孛彗之象焉。”

        即使將石文“大討曹”改鑿為“大計曹”,又何益于曹魏統(tǒng)治的正當性?可惜今日已無從獲知魏明帝所見張掖奇石圖讖的原文了,但依常理推測,應(yīng)該包含有有利于曹魏皇權(quán)正當性論證的文字,與《搜神記》《魏氏春秋》等所記不同。

        張掖奇石圖讖當時被稱為“靈命瑞圖”。博士秦靜建議:“靈命瑞圖可祀天皇大帝五精之帝于洛陽,祀南郊所祭,祭訖,奉誥冊文,脯、醢、酒,告太祖廟。藏冊于石函。”魏明帝從之,又質(zhì)疑說,既然祭天儀式“告皇天及五精,今冊文中都不見五精之帝,意何以耶?”于是祭文中加入了“五精之帝”[15]1537。所謂“五精之帝”,即讖緯五德論述中的太微五帝: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紀。

        魏明帝深化曹魏皇權(quán)正當性論證的最重要舉措,是在景初元年全面推行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易服色是中國古代政權(quán)更迭中合法性論證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其政治文化的象征意義及魏明帝推動此項舉措的心態(tài)和做法,楊英《曹魏“改正朔、易服色”考》一文已有詳盡的討論。本文關(guān)注的,主要是讖緯元素在此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其實魏文帝登基之后,已“易服色”,只是“以受禪于漢,因循漢正朔弗改”[4]108。但魏明帝認為即使受禪的皇權(quán),也應(yīng)該全方位地改正朔、易服色,以彰顯“受命”的正當性:

        黃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為宜,或以不改為是,意取駁異,于今未決。朕在東宮時聞之,意常以為夫子作《春秋》,通三統(tǒng),為后王法。正朔各從色,不同因襲。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繼,同體異德;或納大麓,受終文祖;或?qū)じ筛?,從天行誅。雖遭遇異時,步驟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受命之符也。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為是邪?[16]328

        當時朝廷上就受禪易代的皇朝是否需要改正朔,展開了辯論。支持改正朔最得力的是侍中高堂隆。他以經(jīng)學、讖緯學和歷法學著稱,兼融經(jīng)今古文學,善論五行災(zāi)異。《宋書·禮志》所載高堂隆的上疏,引述了《易》、《易通卦驗》,《書》、《尚書傳》,《詩》、《詩傳》、《詩推度災(zāi)》,《禮大傳》,《樂稽曜嘉》,《春秋經(jīng)》、《春秋傳》、《春秋元命苞》,論述帝王受命易代,無論禪讓干戈,必改正朔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其中《易通卦驗》明確指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應(yīng)天地三氣三色?!薄洞呵镌罚骸巴跽呤苊讶幻饔谔斓刂?,故必移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以明天命圣人之寶,質(zhì)文再而改,窮則相承,周則復(fù)始,正朔改則天命顯。”[16]329太尉司馬懿、尚書仆射衛(wèi)臻、尚書薛悌、中書監(jiān)劉放、中書侍郎刁干、博士秦靜、趙怡、中候中詔季岐以為宜改,侍中繆襲、散騎常侍王肅、尚書郎魏衡、太子舍人黃史嗣以為不宜改。青龍五年,有黃龍見。明帝決心改正朔。其改元景初詔書宣布:

        昔在庖犧,繼天而王,始據(jù)木德,為群代首。自茲以降,服物氏號,開元箸統(tǒng)者,既膺受命歷數(shù)之期,握皇靈遷興之運,承天改物,序其綱紀。雖炎、黃、少昊,顓頊、高辛,唐、虞、夏后,世系相襲,同氣共祖,猶豫昭顯所受之運,著明天人去就之符,無不革易制度,更定禮樂,延群后,班瑞信,使之煥炳可述于后也。至于正朔之事,當明示變改,以彰異代,曷疑其不然哉。[16]330

        魏明帝崩,養(yǎng)子曹芳繼位。數(shù)年后司馬師廢曹芳,立旁支宗室曹髦為帝。曹髦繼位的正當性相當薄弱,需要政治神話以自固。他曾自敘出生禎祥:

        昔帝王之生,或有禎祥,蓋所以彰顯神異也。

        惟正始三年九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直成,予生。于時也,天氣清明,日月輝光,爰有黃氣,煙煴于堂,照曜室宅,其色煌煌。相而論之曰:未者為土,魏之行也;厥日直成,應(yīng)嘉名也;煙煴之氣,神之精也;無災(zāi)無害,蒙神靈也。[4]138

        顯然寄望于讖緯的五德與感生論述能提升他繼位的正當性。

        四、讖緯話語和觀念與曹魏文學

        讖緯對曹魏的影響,當然不限于政治文化。事實上,讖緯已成為曹魏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當時人的思維模式、表達習慣之影響有如水銀瀉地般無所不至。以文學為例,正如牟世金所指出的,魏晉南朝“文人不僅在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廣泛而大量地使用讖緯,甚至不少作者在詩文中往往是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有的文辭,可能是暗與緯合,作者未必是有意襲取讖緯,這就更能說明讖緯之說在當時已在文人中習以為常了”[17]193-194。在《讖緯與魏晉南朝文學》一文中,我就《文選》所收作品加以分析,發(fā)現(xiàn)魏晉南朝的文學作品中廣泛征引讖緯話語或有意無意地受其觀念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源自讖緯的歷史論述(如五德終始、感生、異貌、符讖等)、自然論述(如天文地理等各種自然現(xiàn)象)、神話傳說和典故語詞。涉及的作品包括曹丕《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曹植《七啟》《上責躬應(yīng)詔詩表》《上九尾狐表》,禰衡《鸚鵡賦》,何晏《景福殿賦》,李康《運命論》,左思《吳都賦》《魏都賦》,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等[18]136-194?,F(xiàn)梳理《全三國文》和相關(guān)文集,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讖緯影響的痕跡。即使鄙薄讖緯和鄭玄、崇奉古文學的王肅,亦難免俗。太和六年,魏明帝經(jīng)過繁昌,詔問:“受禪碑生黃金白玉,應(yīng)瑞不?”王肅回答:“以始改之元年,嘉瑞見于踐祚之壇,宜矣?!盵19]1176他在《宗廟頌》中盛言符瑞:“湛湛甘露,濟濟醴泉?;蛴坑诘?,或降于天。天地交泰,品類蕃蕪。祥瑞嘉應(yīng),其集如雨?!盵19]1181

        曹丕賦瑪瑙勒:“稟金德之靈施,含白虎之華章?!必M知竟一語成讖,成為魏晉禪代的先聲。

        建安文學,以曹植成就最高,其作品中讖緯的影響也很明顯。建安十九年,鄴城魏宮落成。宮中有溫室,“儀形宇宙,歷像賢圣。圖以百瑞,綷以藻詠”(左思《魏都賦》)。曹植的《畫贊(并序)》應(yīng)該就是“藻詠”的一部分。贊辭歌頌歷史和傳說中的圣賢,展現(xiàn)的是曹植的五德終始歷史觀:

        《庖羲贊》:“木德風姓,八卦創(chuàng)焉。”[20]69

        《神農(nóng)贊》:“少典之胤,火德承木?!盵20]71

        《黃帝贊》:“少典之孫,神明圣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盵20]72

        《少昊贊》:“祖自軒轅,青陽之裔。金德承土,儀鳳帝世?!盵20]73

        《顓頊贊》:“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tǒng)天。”[20]73

        《帝嚳贊》:“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盵20]74

        《帝堯贊》:“火德統(tǒng)位,父則高辛?!盵20]75

        《帝舜贊》:“顓頊氏族,重瞳神圣??藚f(xié)頑瞽,應(yīng)唐蒞政。除兇舉俊,以齊七政。膺歷受禪,顯天之命?!盵20]76

        《漢高祖贊》:“屯云斬蛇,靈母告祥?!盵20]82

        《赤雀贊》:“西伯積德,天命攸顧。赤雀銜書,爰集昌戶。瑞為天使,和氣所致。嗟爾后王,昌期而至。”*趙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頁。趙幼文注引《尚書中候》:“季秋三月甲子,赤烏銜丹書入酆郭,止于昌戶。王乃拜稽首曰:受天命姬昌,蒼帝子。亡殷者紂也?!?/p>

        建安中期,曹植作《漢二祖優(yōu)劣論》,闡述其對兩漢開國君主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的歷史評價。他認為,漢高祖“官由亭長,□自亡徒”,而“功齊湯武,業(yè)流后嗣,誠帝王之元勛,人君之盛事也”。但“名不繼德,行不純道。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光武帝則“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感生),“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期運),敦睦九族,高尚純樸,謙虛納下,留心庶事,“卒能握乾圖(指《赤伏符》)之休徵,應(yīng)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所以,“光武其優(yōu)也”[20]102-104??梢娫诓苤驳臍v史觀中,感生、期運、圖讖都是受命帝王不可或缺的資質(zhì)。

        散見于曹植作品中的讖緯觀念和話語,不勝枚舉?!段旱抡摗坟挠小懊灏醋彛际放麍D”,顯然指漢魏禪代中讖緯論述的作用[20]217。直接引用讖緯話語的,如“虎步谷風”(《七啟》)*《曹植集校注》,第11頁?!洞呵镌罚骸懊突[而谷風起,類相動也?!卑簿酉闵?、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55頁。,“堯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參漏,文王四乳”(《相論》)*《曹植集校注》,第118頁。見《春秋演孔圖》?!毒晻伞分袃?,第574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與楊德祖書》)*《曹植集校注》,第154頁。《春秋說題辭》:“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薄毒晻伞分袃裕?54頁。。

        《酒賦》:“仰酒旗之景曜,徵嘉號于天辰?!盵20]125星宿名“酒旗”,不見于《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始見于緯書?!洞呵镌罚骸熬破熘魃献穑蟮圻\樞,陰陽滿陳,列宿成德,五星布恩,神明和合,四節(jié)并宣,歷紀齊得,諸神合歡懽,故設(shè)酒旗,以人侑神?!盵21]651曹操制定酒禁,孔融調(diào)笑之:“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鐘,無以成其圣。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盵4]372至《晉書·天文志上》以“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饗飲食。五星守酒旗,天下大酺,有酒肉財物,賜若爵宗室”[22]299。顯然都已受緯書論述的影響。

        他如“尚黃”(《大暑賦》)“合契”(言應(yīng)錄而王)(《七啟》)“六龍”(《與吳季重書》)“陽精”(《槐樹賦》《文帝誄》?!洱堲~河圖》:陽積精為日)“三臺”(《王仲宣誄》)等語詞,都典出讖緯。“協(xié)策應(yīng)期,含英秀出”(《平原懿公主誄》)是魏晉南北朝描述豪門貴族感生應(yīng)期的典型套語,本自讖緯觀念。至于種種符瑞意象如靈芝、朱草、嘉禾、木連理、蓂莢、景風、醴泉、甘露、云英、翔風、鸞鳳、白雀、河龍、洛龜,更是俯拾皆是,甚至連篇累牘。

        五、余論

        先秦流行的各種經(jīng)典、學說、著述在秦漢成為社會、政治、學術(shù)、文學的豐富資源。西漢中期以降,儒家經(jīng)學逐漸成為思想學術(shù)界的主流,陰陽五行、方術(shù)、占候、巫道等非主流流派逐漸與儒學(特別是今文經(jīng)學)中神秘主義意味較濃的觀念結(jié)合,形成經(jīng)學的一個旁支——讖緯學。東漢光武帝以來,讖緯文本經(jīng)過欽定學者的編輯定稿,由朝廷向全社會公布,被推崇為儒學中的“內(nèi)學秘經(jīng)”。讖緯學因而占據(jù)了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高地,幾與經(jīng)學并肩,成為當時政治、社會、文化乃至科技思維的重要思想資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政治和學術(shù)語境的變化,讖緯學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屢遭禁絕。但讖緯觀念、話語體系數(shù)百年來已滲透政治、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與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難以驟然割裂。特別是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凡對天啟預(yù)兆有期待、有信仰者,必不能拒絕讖言的吸引力。對學者而言,讖緯中對經(jīng)典文本的另類解讀、對自然現(xiàn)象的豐富詮釋,是經(jīng)典注疏不可忽視的參考。而在文學寫作中,讖緯中色彩繽紛的神奇意象、光怪陸離的想象空間和豐富膏腴的詞匯典故,更是文士們夢寐以求的資源寶藏。明乎此,讖緯與曹魏政治、文化關(guān)系密切這一現(xiàn)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文獻:

        [1] 王樹民.廿二史札記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朱子彥.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

        [3] 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 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 張作耀.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曹操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 Jack Dull.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Apocryphal (Ch'an Wei) Texts of the Han Dynasty[D].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66.

        [9] 樓勁.魏晉以來的“禪讓革命”及其思想背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15,172.

        [10] 文選[M].胡克家??瘫?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

        [11] 歐陽詢.藝文類聚[M].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 楊英.曹魏“改正朔、易服色”考[J].史學月刊,2015(10):47-59.

        [14] 干寶.搜神記[M].汪紹楹,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

        [15] 杜佑.通典[M].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16]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7] 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8] 呂宗力.讖緯與魏晉南朝文學[M]∥葛曉音,主編.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9]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0]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22] 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猜你喜歡
        讖緯曹魏
        《東漢文學思想史》《讖緯思潮與漢代文學思想》
        文學與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1:38
        劉秀信不信讖緯
        華聲(2022年3期)2022-04-27 01:38:37
        曹魏的書法新紀元
        神兮 魂兮——感懷于許昌水系建設(shè)和曹魏古城修復(fù)而作
        曹魏屯田遺跡
        大觀(2017年10期)2017-12-19 08:53:31
        芻議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響
        魅力中國(2016年45期)2017-07-20 01:23:00
        讖緯:無益經(jīng)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遺記》為例
        魏晉政權(quán)的演變與潁川地區(qū)士族及人才的發(fā)展
        江漢論壇(2016年10期)2016-12-09 04:41:56
        論漢賦創(chuàng)作對讖緯的影響
        略論讖緯書在《漢志》《隋志》中的區(qū)別待遇
        热久久美女精品天天吊色| 一区两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天堂8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国产一级三级三级在线视|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 少妇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app| 一区二区日本影院在线观看| 男女av一区二区三区| 真人作爱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网页| 日韩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 | 中文|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99视频一区二区日本|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熟女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影片|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 国产黑色丝袜一区在线| 少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中国孕妇变态孕交xxxx|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国产日韩三级| 华人在线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真实强被迫伦姧女在线观看 | 无套内内射视频网站|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网友自拍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中文字幕人妻被公上司喝醉|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中文第一|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