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國祺中學 福建廈門 361100)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雙向交流互動的過程,教師講授知識給學生,學生從中獲取知識。但是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課堂實踐,講好歷史,做到重點分明,深入淺出地講解出學生應該掌握的疑難點,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改課題中需要認真探索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
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選擇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促使其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實際的課堂學習中去[1]。一方面,教師要注重課堂導入的作用。新穎、別致的課堂導入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時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鋪墊。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注重導入的重要作用,通過更加新穎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進入實際的學習狀態(tài),實現(xiàn)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通過情境性的導入、故事性的導入以及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導入,通過教學內(nèi)容、學生實際情況的綜合性考慮來選擇更加適合的課堂導入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情節(jié)懸念上的設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對于新事物仍然存在極大的好奇心,通過新奇刺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進行疑問的預設,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學生大多有著不認輸?shù)男睦頎顟B(tài),教師可以通過利用這種心理引進競爭性的教學機制。比如組織各種教學比賽活動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
歷史知識不光是講述歷史故事,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會涉及到許多方面,如地理、科學、政治和文化等各個領域。歷史知識和這些領域的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綜合兩個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是綜合歷史知識,注重古今和中外歷史知識的綜合等。另一方面,綜合相關學科,注重地史和政史以及文史的綜合等。相互交叉和滲透上述兩方面的綜合知識,促進學生分析和對比的能力提升,同時還能促進學生歸納具體問提的能力提升。
過去性、豐富性和綜合性是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歷史是不可能用實驗的方法重現(xiàn),它是對過去的人和事進行描述。教師要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必須突破對教材的語言描繪或是閱讀抽象教學材料。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把繁瑣的難以理解的以及抽象的內(nèi)容轉化成簡單的、易于理解的、形象化的東西。使本來靜止的內(nèi)容直觀形象,枯燥的內(nèi)容生動具體,把教學信息多角度地傳遞給學生[2]。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教學難度,優(yōu)化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另外,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把更廣博的知識信息提供給學習者,使主體參與的可選擇性增加。主體參與的范圍被有效地擴大,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效協(xié)同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使學生思維方式更加活躍。讓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改變?yōu)閷W習的平臺,使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機會更多,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對知識進行獲取,圍繞智能開發(fā),能力鍛煉,使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走上正軌。如在教學《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時,復習北伐戰(zhàn)爭,用動態(tài)圖展示北伐戰(zhàn)爭形勢,以藍色代表吳佩孚控制地區(qū),綠色代表孫傳芳控制地區(qū),黃色代表張作霖控制地區(qū),以紅色代表廣東革命根據(jù)地。在學生對地圖觀察時對北伐形勢展開分析,以各個方面面臨的形勢為依據(jù),引導學生探討加入自己為當時北伐戰(zhàn)爭指揮,這一仗要如何打?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積極地參與討論,同時學生可以在課堂前面演示會自己同意采用某方面作戰(zhàn)的理由。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原來靜止的內(nèi)容變得直觀形象,枯燥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具體,激活了歷史課堂。
教師要對歷史課堂訓練作用給予正確的認識,引導學生把課堂訓練作為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少量的課堂小練習讓學生去做是極為必要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講解意識和技術的優(yōu)化,在講解練習時力求精練明白。脫離實際和對課文內(nèi)容機械地死記硬背是傳統(tǒng)中學歷史教學的瓶頸,學生不具備用已知的知識對未知的知識進行說明,以史為鑒的能力也沒有得到培養(yǎng),在新情境下,就會不知所措。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在設計練習的時候要側重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盡量用新穎的材料激發(fā)學生的練習欲望。同時要尋找相關的高考題目給學生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重點。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教學的深度和力度[3]。試想一下,一個只會對著課本念教材的教師,如何旁征博引,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來教學。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充實多種學科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以自己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和廣播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的教學效率。一方面,教師要在講授課本內(nèi)容的同時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靈活調整,進一步進行探究性、拓展型的教學活動。這要求歷史教師在工作中積極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探索更多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養(yǎng),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通過互相交流,實現(xiàn)資源共享。單純地反思往往不夠全面,容易存在一些錯誤和紕漏。通過互相交流可以實現(xiàn)共同提高,保證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增加歷史的趣味性。在課堂上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課堂訓練,以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的需要。同時,教師要不斷地對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和反思,增強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養(yǎng),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