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長市鄭集中學)
詞匯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難點,將微課資源引入初中英語活動,能夠提高詞匯的趣味性,有利于初中生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微課資源的誕生彌補了傳統(tǒng)初中英語教學的缺陷,將現(xiàn)代教育與傳統(tǒng)課堂相整合,有利于打造高效率的英語詞匯課堂。
當前的學校資源對于微課的開展來說硬件條件不足,在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條件和差距越來越大,許多鄉(xiāng)鎮(zhèn)的中學仍然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英語教師單純講解基礎知識和語法教學,忽視了微課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更多的學校沒有設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各種因素阻礙了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從而影響了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學習。
在微課的使用過程中,教師的一些錯誤設計與教學方法的使用都會影響微課發(fā)揮實用性。很多教師認為,只要應用了微課就會讓課堂的創(chuàng)新力度提高。為了實現(xiàn)教學的創(chuàng)新,很多教師只會追求微課的形式多樣化,忽略了詞匯教學本身,對于微課的美觀程度也遠遠超過了其實用性。在設計語言呈現(xiàn)方式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沒有調(diào)整好知識點的運用,阻礙了學生的學習思路。有的教師甚至將諸多英語詞匯羅列在一起,讓微課的內(nèi)容沒有主次之分,不利于學生英語詞匯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微課”時一定要把握詞匯的靈活性。教師在傳統(tǒng)的詞匯課堂上能夠和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次講解或者重復練習來幫助學生。但是“微課”這類資源都是教師事先設置好的,在設置的時候教師無法把握學生存在的問題,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因此初中英語課堂中運用“微課”一定要注重靈活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兩種策略。一種是教師利用當前的教學設備設置一個全面開放的平臺,讓教師和學生能夠?qū)崟r交流,或者將微課的內(nèi)容與傳統(tǒng)課程結合起來,要求學生記錄在微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統(tǒng)一解答。例如,在講解Enjoy our day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這四個季節(jié)的單詞。教師可以用微課給學生展示單詞的拼讀規(guī)則,像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這樣展示英語詞匯的結構,促進學生在讀的同時學會拼寫單詞。
為了有效提高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效率,教師應該注重每一個課時的重點。和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在設計微課程時,教學時間都比較短,一般都會在十分鐘之內(nèi)。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nèi),教師一定要保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緊扣課本中的教學重點。尤其是考試常常會考的詞語 :absent,achieve,arrange,clearly,college,competition等。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對于這些詞匯要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剖析,如pronunciation,lexical meaning,ollocation meaning,pragmatic meaning,the usages in specific language environment,the change of part of speech等。教師要明確運用微課進行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提高詞匯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地去追求課程的華麗,而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
教師為了有效提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效率,可以分層次地進行課程的教學。課堂教學活動應該遵循先易后難、充分講解之后進行練習的步驟,保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間能夠相聯(lián),避免課堂活動過于分散。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保證微課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合理地運用。教師在講解“Dream Homes”中的詞匯時,通過圖片要求學生:“l(fā)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and see what they are about.”然后再讓學生根據(jù)這些詞匯進行解答。只有通過練習對內(nèi)容進行鞏固,突出微課的層次性,才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詞匯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重課程的連貫性和時效性,不要注重形式,忽略內(nèi)容。微課是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與教育工作相結合的產(chǎn)物,用微課資源講解英語詞匯,有利于初中學生提高英語詞匯的學習效率。
劉巧.“微課”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