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偉
(浙江省慶元縣蔚文小學 浙江慶元 323800)
《課程標準》指出,運動技能學習領域體現(xiàn)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的基本特征,學習運動技能也是實現(xiàn)其他領域學習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的教學經歷幾番沉浮,再次成為體育教學的重點與基點。因此,如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技能,成為今后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評價時機,運用充滿熱情的激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掌握體育技能,使學生樹立掌握運動技能的自信心。
1.允許滯后,真誠鼓舞。由于學生體育基礎及能力的不同,其掌握運動持能的狀況也不同。同一技能用同樣的教法,有的學生掌握快,有的卻較慢。對于掌握較快的學生自然大力表揚,而對于掌握相對滯后的學生則要首先肯定其正確的同時,還應誠懇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幫助其改進方法。如在一次“跪跳起”教學,兩人小組互練互評時,有一位學生突然跑到我面前大聲說:“老師,王同學他動作錯得一塌糊涂,怎么改就改不過來。”我走上前去,說:“沒關系,剛開始學掌握不好是正常的。你做給老師看看,我?guī)湍惴治鱿略?。”王同學憋紅了臉,但還是認真地練了幾遍。說實在的,他的動作協(xié)調性極差,手臂擺動與展髖、壓墊動作脫節(jié)。對此,我首先肯定他腳背和小腿壓墊正確,但連貫性需加強,隨后我對他進行了單獨指導,并鼓勵他“相信你肯定能學會這個動作,老師很期待噢?!庇H切、鼓勵的語言,使王同學隨后處于積極認真的學習狀態(tài),在下課時基本能連貫完成整個動作??梢?,真誠和鼓勵能填滿師生間的鴻溝,使學生對體育技能學習有著良好的心理體驗,讓學生煥發(fā)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要,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促使運動技能學習的深入。[1]
2.允許“越軌”,恰當引導。課堂教學中,特別是技能學習的開始階段學生都能中規(guī)中矩的按教師的要求,甚至非常聽話地完成運動技能的學習。但隨著學生對該技能的逐步了解與熟練,小部分學生自然會出現(xiàn)“越軌”現(xiàn)象,也就是不按教師的要求去學練。對于學生在技能學習過程中的“越軌”行為,我們應抱以寬容態(tài)度,給以生存的土壤,不能一棍子打死,并進行恰當引導。正確的,積極鼓勵,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舞臺;錯誤的,甚至是“野動作”,則應明確指出,引導他們回到基礎動作的學習與積累上來。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隨時觀察、評價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過程,了解學習過程中的突出特點,進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做出積極反饋,鼓勵和強化學生的正確學習行為,指導和矯正錯誤的學習方式,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技能概念。
1.每個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即時評價。課堂中每一個技術練習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要促進學生有效掌握運動技能,必須在每個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即時評價。如課的準備部分中的隊列隊形與準備活動練習,基本部分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技能學習與練習鞏固,結束部分的放松整理活動等,都要對學生的技能學習情況進行即時評價。但在評價時,要依據(jù)學習內容的主次、技能的重難點進行有詳略得當?shù)脑u價,不能面面俱到。
2.抓住動作要領的關鍵詞進行評價。運動技能目標是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的主線,教材分析就是對課堂教學運動項目技術的詳細化分析,教學重難點就是對課堂教學運動項目技術的提煉。因而教學中對學生運動技能進行評價時一定要抓住動作要領的關鍵詞,及時指出存在問題、解決方案或努力方向,而且要根椐學生實際將關鍵詞用最合理的語言或方式表達出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有效學習與掌握。
3.善于觀察,抓共性問題進行評價。我們在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般都注重基礎性,面向全體,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故而在技能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學生會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學習問題,抓住這些學生技能的共性問題進行針對性評價,可為學生明確改進的方向與努力的目標,是技能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的重要保障。如“原地側向投擲”教學中,學生直臂投、出手角度過低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教師就應重點抓住這兩個問題進行針對性評價,并通過講解、示范、改進教學方法等形式去糾錯、改進。
課堂教學中我們對學生運動技能的評價是依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的,而且某一項運動技能是以單元教學的形式進行編排,在一節(jié)課中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情況并不代表該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單元教學結束之后的課后評價,以此檢驗目標預設的有效性。然而,課后評價往往是許多老師忽略的,或簡單的以體質健康測試的方法對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如學習“上兩步側向投擲”后就以擲壘球的遠度進行等級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雖然不無道理,但忽視了學生體質差異,是一種量化而非定性的評價。也有的教師運用主觀判斷法,觀察學生學習之后的運動技能掌握情況;有的則根據(jù)運動技能“會能度”標準來評價學習效果等。這些方法雖然從定性的角度去評價,但評價標準不清晰。要界定每個學生“會不會”某項運動技能,必須要考慮到其中的所指,即指某個運動項目還是某個運動項目中的每個具體技術。因此,我們需要轉換視角,對體育課堂運動技能評價標準與方法進行重新思考,運用“運動技能掌握等級制”作為評價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較合理。
運動技能的教學始終是小學體育教學的主線,體育課堂四個領域目標中運動技能目標是主體,其他目標都通過這個主體目標而展開。相應的,體育課堂的教學評價也應該以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評價為主體展開,我們不但要善于運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技能學習的興趣,更要不斷探索能有效改進學生技能學習、客觀反應學生體育技能掌握程度的評價策略及標準,全面發(fā)展學生的運動技能。
[1]《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