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市第六中學 鄧建萍
眾所周知,小說是生活中閱讀人群最廣泛的讀物,而江蘇版初中語文教材精選出來的小說教材,更是以其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和五彩繽紛的人物形象,吸引著廣大初中生的眼球,深受大多數(shù)初中生的歡迎。同時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印象最深的是小說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如果我們語文教師充分利用這個契機,在語文教學中深入挖掘出這些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美,讓學生從人物身上汲取人格的營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充分利用語文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廣大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縱觀江蘇版初中語文教材,共有小說23篇,塑造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為愛國者形象、長輩形象、勞動人民形象等幾大類。當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蘊含著不同的道德教育意義。
課標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在國土淪亡之際,具有強烈愛國情感、并始終堅信“法蘭西必勝”的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深入分析這一人物形象,就會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
又如江蘇版初中語文《草》這課中,就為我們塑造了一位無產(chǎn)階級領袖周副主席感人至深的形象。他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他自己讓出擔架給趕時間去救人的戰(zhàn)士楊光。他自己又親自品嘗有毒的野菜,把全文推向了高潮,只見“干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這一句,表現(xiàn)了周副主席對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惟獨沒有自己”的高尚人格和他對革命大業(yè)極端負責、無比忠誠的高尚品質(zhì)和非凡氣度。這無疑不是一種對國家、對人民的大愛。如果我們及時地引導學生去體會這些極富表現(xiàn)力的詞語的話,那么周副主席的光輝形象就會躍然紙上,就會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從而感染學生。
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童年的朋友》,作者高爾基用詩歌一般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溫柔可親、樂觀的外祖母形象,給處在黑暗中的阿廖沙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使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這一光輝的文學形象也給讀者帶來了光明和溫暖,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的感人力量。我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的方法來體會這份至愛親情。
又如《甜甜的泥土》一文,作者以細膩的筆法敘寫了一位離異的母親給孩子送生日禮物的故事,表達了深摯的母愛。上本課時,我讓學生采用“合作探究”和“圈點勾畫”的辦法,分析“她”(離異母親)的形象。學生先找出描寫“她”的神情、動作、語言的句子,并加以討論、分析“她”的形象。如神態(tài)描寫的語句“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熱切的光”,經(jīng)師生分析得出因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了不幸,她內(nèi)心感到難過,所以眼神“黯淡”,又因長時間沒看到孩子 ,現(xiàn)在就要看到了,她又不禁高興起來 ,所以她射出了熱切的光。這恰恰反映了這位離異的母親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和她對孩子的至愛。又如傳達室的“老頭”與她的一段對話中,我們更能體會到這位離異母親內(nèi)心悲痛至極……于是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談談自己所感受到的母愛或者父愛并寫一篇親情的文章,讓學生深刻地挖掘自己所體會到的親情。
課文《熱愛生命》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頑強的淘金者形象。當他腳腕子扭傷后,他的同伴比爾拋棄了他,他并沒有埋怨和放棄,而是一個人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當遇到饑餓、寒冷、孤獨時,他始終憑借對生命的熱愛和頑強的意志,戰(zhàn)勝了絕境;當狼來臨的時候,他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zhàn)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他用無與倫比的力量、勇氣和強烈的求生欲望,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讓我們看到了他人生的輝煌、他的成功。其實每一種職業(yè),每一個人,包括你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會遇到一些困難挫折,尤其是我們的學生這一代人,獨生子女比較多,很多學生每天都生活在蜜罐里,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苦難教育,一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他們就很容易打“退堂鼓”,精神萎靡不振。所以我們在上這一課的時候,及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出這個強者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汲取奮發(fā)向上、不畏挫折的精神動力;培養(yǎng)學生敢于面對生活中挫折的頑強意志,把德育教育滲透在語文教育當中,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
[1]葉瀾.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技出版社,198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