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品
(遼寧省大連市第二十八中學,遼寧 大連)
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社交媒體的蓬勃發(fā)展,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使得教師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的互動方式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信息化教育逐漸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微課以微視頻作為核心載體,圍繞具體的學科知識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制作,“短小精悍”,既“微”且“全”,便捷靈活,可操作性強,大大滿足了教師、學生對于教和學的雙向需求,是教育方式的一次拓展和延伸,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與應用價值。
現階段,微課存在三種定義:一是資源類型,它強調微課的資源構成,如在線教學視頻、數字化學習資源包等;二是一種教學活動和運用過程,除了教學資源外,還包含教學任務、教學活動等師生互動和評價反饋環(huán)節(jié);三是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在線視頻課程,是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其中資源型微課更適用于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它具有開放共享的教育資源的形態(tài),呈現出個性化、碎片化、微型化、主題化的特點,除了滿足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個體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發(fā)揮的作用。在課堂上,資源型微課主要運用在導入、講授新知、課堂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它以豐富的歷史底蘊、廣博的知識厚度、凝練的歸納總結,在多樣的教學方法中閃耀著迷人的光輝。
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一般會起到兩個作用,一是介紹本課背景,二是總覽全課。資源型微課用豐富的圖片、史料、動態(tài)效果圖、語言解釋等形式,將導入內容娓娓道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以良好的開端為起點,為整堂課增添別樣的開局色彩。
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課程內容,找到契合的切入點。歷史教學的“歷史味道”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微課制作時可運用多種軟件,如截屏軟件、摳像軟件、配音工具等,創(chuàng)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情境,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從而進行直觀意義建構,完成教學目標。如在北師大版歷史八上第7課《維新變法運動》一課中,微課導入通過回顧中國近代遭受的戰(zhàn)爭災難、光緒帝的身世、近代維新思想的傳入三部分展開。第一部分PPT圖配文字,介紹清王朝遭受了三次戰(zhàn)爭的失利:鴉片戰(zhàn)爭,英國的堅船利炮,讓道光皇帝驚慌失措,《南京條約》割地賠款,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咸豐帝逃往避暑山莊,侵略者火燒圓明園,逼清政府簽訂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已無法阻擋清政府的頹敗,而此時的光緒帝卻有心無力。在介紹維新變法背景的同時,引發(fā)學生思考,光緒皇帝為何無力改變這一切。第二部分播放視頻,介紹光緒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外甥,是慈禧太后為了實現垂簾聽政而選擇的傀儡皇帝,讓學生通過了解宮廷關系,理解清政府的施政措施。第三部分以動畫形式配音,康有為和梁啟超進行對話。梁啟超:“師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條路行不通。”康有為:“我到過香港和上海,十分繁華,看來還是西方制度好,我們一起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弊寣W生認識到維新變法的主要思想是學習西方制度。以生動的情境展示,潤物細無聲地通過多感官的知識輸入,讓學生了解維新變法的背景,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微課歸納全課脈絡,確定主線,以全局觀縱覽一課內容。一節(jié)好課,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一條清晰的線索,在導入中點明全課主線,可以清晰地展示本課的基調,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明確教學內容。如在北師大版歷史七上第11課《秦末農民起義和漢朝的建立》一課中,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難點是體會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偉大力量,為了突出教學目標和解決難點,根據教學內容,將“民心”作為本課線索,微課的制作根據教材的三個子目內容確定為失民心,秦滅亡;得民心,漢建立;贏民心,謀發(fā)展,從全局觀出發(fā),讓學生縱覽整課內容。第一部分通過史料配圖,介紹秦朝的暴政:刑罰眾多,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賦斂過重,收泰半之賦,百姓相食;徭役沉重,百姓用骸骨筑成了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百姓的血淚充滿了壯麗的阿房宮;秦二世統(tǒng)治更加殘暴,殺忠臣謀皇位,刑罰更加嚴苛,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大秦帝國已經失去了民心。第二部分播放《中國通史》中楚漢相爭的一段視頻,劉邦進入咸陽秋毫無犯,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項羽坑殺秦軍30萬,放火燒阿房宮,讓學生感受劉邦建漢是因為他贏得了民心。第三部分展示史料《漢書》記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論從史出,可以看出文帝、景帝愛民如子,終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錦繡江山。以總覽式微課導入的關鍵點歸納出全課的提綱,讓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全課的脈絡,促進對全課的理解。
講授新知是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課標、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其中資源型微課這種教學方式是教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講授新知也是微課在歷史課堂使用中主要體現的環(huán)節(jié)。在講授新知過程中,實現高效課堂,微課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是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學重點是依據教學目標,在對教材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內容??紤]到新知講授的時間,微課講授重點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延長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應用多感官的記憶,完成教學任務。如北師大八上第13課《偉大的開端》的重點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本史實與影響,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史實、影響三部分設計微課。第一部分,PPT圖配文字介紹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包括國際、國內兩方面:國際條件,俄國十月革命的春風,傳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促進了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國內,工人階級基礎迅速壯大,五四運動以后,工人階級人數達到200萬;思想基礎發(fā)展迅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涌現出馬克思主義者;組織基礎逐步擴大,李大釗、陳獨秀與共產國際代表商討,各地成立共產主義小組。第二部分,播放視頻《建黨偉業(yè)》中關于中共一大召開的視頻,包括中共一大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中共一大召開相關的史實,自我吸收形成大致的知識脈絡,電影的展示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部分,通過圖片展示中國共產黨建立后,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戰(zhàn)爭,中國取得了第一次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人民解放戰(zhàn)爭,腐朽的南京國民政府被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抗美援朝,中國軍隊不懼任何霸權;“兩彈一星”,中國的科技軍事力量震撼全世界;重返聯合國,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贏得世界的尊重;改革開放,中國從此走上富裕之路;港澳回歸、奧運會成功舉辦、神舟十一號升空、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一帶一路”的提出和發(fā)展……新時期的中國令整個世界矚目。學生達到情感共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同時播放歌曲《中華大家園》“看看江山如畫卷,繁華在蔓延,歷史的轉折點,在一九二一,偉大的共產黨,掀起中華民族,溫暖的大家園,怎叫我不愛戀。”促進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中國革命的面目從此煥然一新,同時情感升華,讓學生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般來說,根據教學內容,在突出重點這部分制作微課,適合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時間的安排,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是高效課堂實現的有效途徑。
教學的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初中歷史課堂,難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辨析式難點,要求辨析地認識歷史,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事件、現象,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二是理解式難點,要求從現象看本質,分析歷史事件或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全面、多角度理解歷史發(fā)展進程。全面綜合地認識歷史問題,通過自己的理解解釋歷史,是新課改的一個趨勢,也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在教材難點的設置中,辨析式難點和理解式難點是互相融合、相輔相成的,評價中包含事件的原因、影響等要素,原因、影響等要素是通過多角度的辨析對歷史做出評價。
1.辨析式難點的微課講授
通過微課,多角度還原歷史本來面目,從微觀到宏觀,從正面到反面,全面歸納評價歷史人物、現象、時間,形成自己的歷史觀點,是辨析式難點講授的主要指導思想。如北師大版七上第7課《鐵器牛耕引發(fā)的社會變革》的難點是商鞅變法,可從變法的背景、內容及影響、古人評價三個部分設計微課。第一部分,PPT圖文展示,介紹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和秦國當時狀況:鐵器牛耕的推廣,形成新的階級地主和農民,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興起;戰(zhàn)國時期七國爭霸,為了不被吞并,各國爭相變法圖強;秦國地處西部,起步較晚,戰(zhàn)國初年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落后其他六國。第二部分,介紹商鞅變法的內容。其一,播放《中國通史紀錄片——秦國崛起》片段,初步了解變法的主要內容。其二,通過列表,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逐條分析歸納內容及產生的影響,這部分是微課的重點。政治方面,編制戶口、推行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保證土地私有制的推行,為秦國的統(tǒng)一打下基礎,但加強刑罰方面,法家重刑罰的思想,不僅增加了百姓的痛苦,也為秦帝國二世滅亡埋下了隱患。經濟方面,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而獎勵生產,大大激發(fā)了人民的勞動熱情,開荒耕種,促進經濟繁榮。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下一步的戰(zhàn)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因無戰(zhàn)功不封爵,損害了舊貴族權益,變法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為商鞅車裂而死滿下伏筆。第三部分,展示古人對商鞅變法的評價。通過桓寬《鹽鐵論·非鞅》中的記載,觀點一:商鞅變法為秦統(tǒng)一六國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基礎。“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其后卒并六國而業(yè)?!庇^點二:商鞅嚴刑峻法,不善教化,為秦的暴政埋下禍根,是將來秦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文學曰:商鞅以重刑峭法為秦國基,故二世而奪……知其為秦開帝業(yè),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蔽⒄n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容納較多內容,可達到多方面了解、評價歷史的作用,在解決教學難點上所起作用突出、有效。
2.理解式難點的微課講授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歷史理解的要求逐漸提高,教材的難點一般為分析歷史事件、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影響,認識歷史本質。理解式難點是教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微課可通過多媒體手段,多角度分析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問題。如北師大版七下第4課《民族和睦和中外交流》的難點是認識唐代中外文化頻繁交往的原因,微課通過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史實、唐代開明的對外政策和唐代興盛表現三個方面進行介紹。第一部分通過識讀《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圖示介紹鑒真東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古印度的基本史實。第二部分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參觀陜西博物館,觀看唐朝藏品《陶打馬球俑》,馬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后傳入吐蕃(西藏),唐初時由吐蕃傳入長安;《三彩三花馬》,馬鬃剪花的習慣可能是受突厥的影響,突厥馬是唐朝馬的主要來源;《海獸葡萄鏡》,葡萄從西域傳來,瑞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這枚銅鏡被譽為“凝結歐亞大陸文明之鏡”;《水晶八曲長杯》,水晶多產自西域各國,主要是波斯在唐朝時作為貢品進貢到我國;《三彩載樂駱駝俑》,能歌善舞的各國藝人帶來的異域音樂和舞蹈。通過展品,可以看出唐代同很多國家都有著友好往來,它的對外政策是開放,大唐王朝用博大的胸襟吸納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第三部分圖片展示,介紹唐朝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疆域的發(fā)展,可以看出唐朝國力強盛,政治環(huán)境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唐朝政府對外采取比較開放的政策,鼓勵各國人到中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對外交通發(fā)達,陸路、海路交通網為加強中外聯系提供了條件。隨著歷史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微課這種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可以多角度展現歷史,促進學生理解歷史事件和現象的前因后果,解決教學難點。
課堂總結是將某節(jié)或某次授課所講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概括、延伸的歸納總結,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根據歸納的知識點內容,可分為課堂小結和知識點歸納總結兩大類。
課堂小結一般是在課堂最后,用凝練的語言,將整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總結、歸納、概括,并突出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給學生以系統(tǒng)、完整的印象,從而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加深理解、鞏固知識。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小結往往是用知識脈絡圖展示本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微課的應用可打破傳統(tǒng)課堂這種單一的總結方式,采取配音、配圖、配樂等多種方式,加深學生對整節(jié)課的理解,更好地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根據課型不同,課堂小結分為新授課小結和復習課小結。
1.新授課小結中的微課應用
新授課小結,比較注重本節(jié)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一般的聯系為因果式和并列式,在點明子目之間的聯系后,強調本課重點。在新授課小結的微課展示中,因果式和并列式的流程基本相同。這里以因果式為例,如北師大版八上第1課《鴉片戰(zhàn)爭》共三個子目,分別是林則徐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和魏源發(fā)憤編著《海國圖志》,三個子目之間為因果關系。微課首先通過三幅圖林則徐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簽訂、《海國圖志》封皮,配音講解三幅圖的關系,理清本節(jié)課的基本線索。三幅圖配音: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令英國的對外貿易受阻,爆發(fā)了以鴉片為借口的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志之士開始探求中國自救之路,魏源的《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的主張。其次,微課展示歸納本課的思維導圖,在展示三個子目的因果關系的同時,展示本課的重難點,將第二子目《南京條約》進行拓展,展示其每條的內容和影響,并歸納出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的變化。領土、關稅自主權等的喪失,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通商口岸的開通,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使中國淪為半封建社會。最后拓展課堂內容,播放視頻《國史演義·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關于條約內容中有一條“現在和將來其他國家在中國取得的一切利益和拓展,英國也將都與其平等享有”,后美國人與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規(guī)定如對條約不滿,可以修約,這就埋下了英法二國要求修約而引發(fā)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微課的方式,在課堂結束前的幾分鐘,學生狀態(tài)比較疲憊的情況下,用圖片、視頻、圖表等方式集中學生注意力。可以說,微課的課堂小結提高了課堂小結的質量,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復習課小結中的微課應用
復習課小結是以一個主題為主線,將有關的知識點以一定的聯系性組織在一起。復習課的內容比較龐雜,微課在復習課小結的應用,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效歸納復習課的知識點及其之間的聯系。如復習課小結——北師大版八上第四單元《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本課內容課堂延伸多,包括抗日戰(zhàn)爭的有關歷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中日關系。微課中首先以時間順序,圖片歸納講述抗日戰(zhàn)爭的始末,三大主題為日本的挑釁——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共同抗日——西安事變、臺兒莊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戰(zhàn)爭勝利——日本投降。其次認識中國抗日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示史料1942年羅斯福對中國抗戰(zhàn)的話“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師團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zhàn),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以及圖表展示各戰(zhàn)場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持續(xù)的時間,中國戰(zhàn)場13年11個月零16天,比歐洲、蘇德、太平洋戰(zhàn)場堅持的時間都要久。最后圖示認識中日關系,從唐朝的遣唐使、鑒真東渡到1972年的中日建交,情感升華“和平發(fā)展是世界發(fā)展的主要潮流”。復習課的小結更注意對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微課的信息技術手段可有效地展示知識的廣度,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知識點歸納總結,主要是將同一范疇的知識點組織在一起,并進行相應知識的延伸,形成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此類知識點一般出現在幾節(jié)課中,并且是課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通過各個相關知識點的聯系,認清歷史發(fā)展線索,可幫助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以科舉制的發(fā)展為例,首先微課圖示配音講述科舉制的沿革,隋煬帝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首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確立;唐太宗發(fā)展完善科舉制,科舉考試主要分為明經科和進士科;明憲宗開始八股取士,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清光緒皇帝廢除了科舉制,開設新式學堂。其次重點講述唐朝、明朝的科舉制。畫面一,播放Flash動畫演示唐朝的科舉制。兩兄弟進京趕考,老大考明經科,老二考進士科,出示史料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中有關明經、進士科的考試初試、二試、三試內容:“明經選《禮記》或《左轉》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口答諸經大義六條,答時務策三道;進士選《禮記》或《左轉》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作詩、賦、文各一篇,作時務策五道。”老大說其擅長儒家經典,并且考中;老二說其擅長文學和處理時務,但未中,心中愿望是高中后在大雁塔下留名。畫面轉向唐太宗去視察御史府(考試進士的地方),看到許多新智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點明科舉制吸納人才,擴大統(tǒng)治基礎的作用。畫面二,微課演示明朝科舉制。圖示介紹八股取士范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八股文格式要求是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段落。強調對儒家經典的記誦,容易產生死記硬背之弊,八股對仗這種格式,一方面整段地對仗,難度較大,限制了士人自由表達思想。賞析《范進中舉》一文片段,感受此時科舉制對世人的毒害。最后播放視頻《秋雨時分·科舉制》,通過余秋雨對科舉制的評價,以及唐、明兩朝科舉制的發(fā)展,引發(fā)學生對于科舉制利弊的思考。知識點歸納,一般涉及課較多,內容涵蓋量大,線索多,微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讓主題更加鮮明,脈絡更加清晰。
近年來,資源型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一,資源型微課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把資源型微課引入初中歷史課堂上,一節(jié)微課包含圖表、影像、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術手法,改善歷史教學下枯燥學習的狀態(tài),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二,將資源型微課應用于歷史課堂,有利于擴充教學內容。初中歷史教材包含了中國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由于內容過多,不能詳述,對于歷史事件的描述難免淺嘗輒止、語言簡練,使得學生無法全面地了解整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易出現偏頗。資源型微課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教師利用微課補充相關的歷史史料,如文字史料、圖片、圖表、影像、Flash等影音材料,幫助學生還原歷史、貼近歷史,從而讓歷史更立體、豐滿,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梢哉f,資源型微課將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歷史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微課的研究應用,將其與新課改相結合,符合現階段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學習碎片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對教師而言,資源型微課將革新教師的教學思維與研究方式,幫助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并直接促進教師的個人成長與發(fā)展;對學生而言,資源型微課可根據自身水平掌控學習進度,對鞏固所學知識起到了網絡家庭教師的作用。
總而言之,將資源型微課模式有機融入傳統(tǒng)歷史課堂,是引領教育教學領域的新方向。利用資源型微課來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是信息化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動下,歷史微課的互動生成和精致化制作日趨成熟,資源型微課也將在初中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成為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