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廣東省肇慶市第四小學,廣東 肇慶)
一直以來,總覺得小學教育就像媽媽哺育襁褓中的嬰兒一樣,將知識點分解、拆開,一口一口地喂,甚至有時候還要將饃嚼碎了再喂。猶記得當年剛上三尺講臺的意氣風發(fā),恨不得將所思所想所得全部灌給學生。這種激進的做法和孩子們的能力以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形成了激烈的沖突??吹侥且浑p雙迷茫而不知所措的眼睛,我知道,這是拔苗助長了。于是,便有了讓學生學習速記、提升學習速度的雛形計劃。速記,就是學生在短時間內,將老師所講的內容的重點大致寫下來,或用符號,或用文字,以便復習之用。其實講得簡單點就是記筆記。還記得自己做小學生那會兒,也抄筆記,但是直接抄老師給出來的,老師寫什么,我們抄什么,并沒有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理解,完全是機械的抄寫。而這里的速記卻是聽完以后再寫出來的筆記,與傳統(tǒng)意義的填鴨式筆記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學首先是學生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育,讓學生提升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這是我們探究小學教學中實施速記法的重要依據(jù)。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要發(fā)展手、腦等協(xié)調能力,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速記法可以通過符號標識等形式開展。其次,到了中高年級,隨著學生識字率的提高,反應開始變快,如果授課老師的語速相對放慢的話,速記對于學生而言就完全不是問題了。
在小學生當中做速記訓練,應該從符合學生能力出發(fā),不能讓這種訓練變成拔苗助長的工具。所以,從學生能力的層面上分,可分為低學段(一、二、三年級)和高學段(四、五、六年級),訓練的時間、方法、所達到的目的都有所不同。
低學段訓練的時間一般都是在課堂上學習字詞的時候,或者評講練習時關于字詞的時候;采取的方法是老師讀,學生抄,老師的語速相對放慢,讀的次數(shù)要三次以上,在遇到比較難寫的詞語和讀音時,還要板書出來;低學段的學生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老師在說“記”的時候,能將重點的字詞和多音字及組詞記錄下來。
高學段訓練的時間的范圍就相對廣一些,不再拘泥于課堂上教生字詞的時間了。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在講解課后練習的時候,在評講習題的時候,甚至是訓練作文片段的時候,都可以訓練孩子們的速記能力。這時候訓練的方法不再是聽讀寫了,在老師有目的地講某些重點句段的時候,學生要將老師所講重點用自己的話記下來,我甚至教學生用一些符號代表語句中常出現(xiàn)的字詞。例如“我”字用“~”,“的”字用“—”等等,當然,也會鼓勵學生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符號記錄。這樣學生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將老師所講的重點記錄下來,達到速記的目的。有的學生甚至在老師講完第一遍的時候就能抄錄下來了。而高年段的速記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將老師講的重點以自己的話說出來,達到動腦、動手、記憶知識的目的。而兩個學段的訓練都應該遵循三個階段: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悟其漁識。
授人以魚是教學的第一境界,首先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對于低學段的學生來說,這里的“魚”只是速記老師板書出來的兩個字的組詞,單音節(jié)的多音字,對高年段的學生而言則是重點句段里的重點字詞,讓學生在這些重點字詞中得到提示,從而整理出老師所說的意思。
授人以漁是教學的第二境界,就是在學生具有一定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如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低年段授以的“漁”,是速記的形式、概念、格式,讓學生的頭腦中有一種認識,語文學習是應該這樣做的!高年段的“漁”,則是記錄的方法、記錄的范圍、記錄的速度。讓學生在尋找“漁”的過程中體會速記的快樂,從字、詞、句,到段、章,學生看著自己記下的東西,成功感會油然而生。
悟其漁識是教學的第三境界,匠人與大師的差別在于,匠人只有技能技巧,他從師傅那里學會了知識,且具備了模仿的能力。匠人只會復制前人的東西,只有技能技巧,缺少對事物的見識,而大師在得到“魚”又學會了“漁”的基礎和過程中,悟出了“漁識”,他就能創(chuàng)新,開發(fā)出新的產品。
總之,速記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尤其對于提高錯別字的正確率方面效果顯著。相信經(jīng)過長時間的速記訓練,提高學生錯別字正確率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