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禮群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城關(guān)中學)
在新課標深入實施的歷史條件下,對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來說,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是廣大音樂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因而必須積極推動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以取得更好的成效。由于音樂教學的特殊性,傳統(tǒng)的以學生模仿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發(fā)展需要,迫切要求初中音樂教師尋求一種全新的、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帶動唱”教學方法的應用將為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廣大初中音樂教師應當進行積極探索,努力使“帶動唱”教學方法的應用取得更好的成效。
“帶動唱”教學方法,就是發(fā)揮初中音樂教師的積極作用,通過自身的引導、指導、教導,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深入分析“帶動唱”教學方法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價值,突出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帶動唱”教學方法主要是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因而可以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體系當中,特別是通過教師運用不同語言、不同方法、不同策略,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濃厚,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因而“帶動唱”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帶動唱”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而且也能夠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等諸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師運用“帶動唱”教學方法,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并且改變了傳統(tǒng)的“模仿”模式,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能會得到極大的開發(fā)。
初中音樂教師在運用“帶動唱”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運用更加科學有效的策略,努力使“帶動唱”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成效,重點要在三個方面狠下工夫。
1.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初中音樂教師在應用“帶動唱”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的就是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整體帶動作用,讓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教師應當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科學的設(shè)計,使自身的引導作用能夠通過教案的科學化和針對性設(shè)計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揮。比如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設(shè)計都會做出系統(tǒng)的安排,對于民族音樂來說,我會對民族音樂的特點以及該民族的一些基本情況向?qū)W生作介紹,引導學生慢慢進入課堂教學中,進而使課堂教學能夠更具有成效。
2.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
初中音樂教師在應用“帶動唱”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理念,堅持把學生作為第一服務對象,通過圖片、視頻等材料引導和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歌唱,讓學習過程成為一種審美體驗活動,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的機械式重復歌唱,這將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激發(fā)。比如,我在運用“帶動唱”的過程中,除了自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之外,還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素質(zhì),效果非常好。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要想使“帶動唱”教學方法的應用更具有成效,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按照“整齊劃一”的方式要求學生,而是尊重學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進而放飛學生的想象空間,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能。我在應用“帶動唱”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對學生基本情況的調(diào)查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每一名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并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導,從來不會抹殺任何學生的想法,這讓學生對我十分喜歡,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盡管學生的一些理解可能不正確,但通過引導,學生都能很快地糾正過來,而且學生的積極性也不會下降,反而越來越高。
綜上所述,“帶動唱”是比較符合新課標的教學方法,廣大初中音樂教師應當對如何更好地應用“帶動唱”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別是要從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特點出發(fā),重點在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等諸多方面下工夫,努力使“帶動唱”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成效,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1]劉潔.“帶動唱”教學方法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J].教書育人,2017(22):66.
[2]劉豐青.“帶動唱”教學方法在初中音樂課堂上的應用[J].現(xiàn)代交際,2017(6).
[3]張琳.“帶動唱”教學方法在初中音樂課堂上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6(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