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晉光小學 黃阿瓊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教師與學生是“交互主體的關系”。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學習共同體”,把課堂建構成一個真正地“生活世界”。 師生之間在持續(xù)交往中形成新型的課堂交往形式。
【案例】15-9的教學片斷
教學片斷1:教師出示例題:15-9,提問:這道題怎樣計算?
學生匯報:生1:我是看圖數(shù)出來的。師:還有其它算法嗎?
生2:我是用小棒擺出來的。師:(無可奈何),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生3:我把15分成6和9,9和9減掉了,所以剩下6。
師(有些著急):還有其它方法嗎?(教室里安靜極了,無人舉手)
教師:老師這里還有更簡便的算法:因為9+6=15,所以15-9=6。
接著教師強調,老師的方法最簡便。(教師讓學生用“做減想加”的方法計算)
此片斷中,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了引出預案中的標準答案,對學生合理的回答,沒能給予肯定。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將對學生的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
教學片斷2:教師出示例題:15-9,提問:這道題怎樣計算?(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
師: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算法很多,請在小組里說說。
接著老師組織學生全班交流。
生1:我是看圖數(shù)出來的。師:可以,有多少小朋友是看圖數(shù)出來的?(四個小朋友舉手)如果不看圖你能計算嗎?
生2:我可以擺小棒。
師:這樣想也行,有多少小朋友用這種方法?(有幾個小朋友舉手)
生3:這種方法不好,如果沒有小棒怎么辦?
師:誰能說說自己的好辦法呢?
生4:我把 9分成 5和 4,15-5=10 10-4=6。
師:你的辦法真不錯,還會推理,還有誰有好的算法?
生 5:我想 9+6=15,所以 15-6=9。
師小結:剛才我們計算15-9用了很多方法,這些方法都很好。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那種,請告訴同桌。師(巡視后):大部分同學都喜歡自己的方法。但我也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善于學習別人的方法,只有注意學習別人的好方法才會有更大的進步?,F(xiàn)在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法學學,有困難的可以求助。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學生自然而然選簡便的方法計算。
此片斷中,教師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想法和做法,分析哪些方法需要引導,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有局限性,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起到了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這正是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
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是動態(tài)生成的。雖然教師在備課時已充分預想了學生的差異,但是,由于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會有些情況在教師的預料之外。這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差異,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提高教學實效。
【案例】《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教學片斷
教師揭示課題后,意外發(fā)生了。
生1:老師我知道“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是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一個數(shù),分數(shù)的大小不變,比如:
生2:我還知道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一個數(shù),分數(shù)的也大小不變,比如……
師:大家的意見呢?
生3:我同意他們的看法。(又有幾位學生表示贊同)
師將計就計:大家的看法在沒有驗證之前只能算猜想,你們想怎樣驗證?
生4:老師,可以讓我們商量商量嗎?
師:當然可以!每組確定一個研究對象,討論怎樣證明研究對象與得到的分數(shù)一樣大。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后匯報。
小組1:我們先把作為研究對象,把它的分子、分母分別同時乘2和3,得到和,然后又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2,得到。我們用折紙畫陰影的方法表示這些分數(shù),發(fā)現(xiàn)陰影部分的面積相等。我們認為猜想成立。
小組2:我們把作為研究對象,把它的分子、分母分別同時乘3和4得到和,然后又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4,得到。我們又計算了這些分數(shù)的值,發(fā)現(xiàn)它們的分數(shù)值是一樣的。我們認為猜想成立。
師:剛才,我們通過“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得出結論”這一過程,學習了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數(shù)學書上的結論、定理、證法,就是數(shù)學家運用包括猜想法在內的各種方法得到的。猜想法是我們學習數(shù)學的好方法。
互動生成的課堂上,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的行為、思想會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把握生成資源,由“執(zhí)行預案”走向“生成學案”,提升學生素養(yǎng)。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把學生當成課堂上的主人,使有差異的個體都得到最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