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幼兒師范學校 河南洛陽 471000)
中專思政教育主要分為實踐和理論兩大部分,其中實踐教學是將思政教育作為教研活動而開展,將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培養(yǎng)學生形成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理論教學主要以馬列主義為基礎。在我國教育新形勢下,思政教育受到我國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中專教育的基礎學科,對促進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針對“教學相長”和“師生互信”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意義和重要性進行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首先,當前中專學校的生源多為學習成績較差、升入高中無望而被迫選擇中專的學生,其學習習慣不正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為思政教育的有序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其次,中專學生普遍年齡在十五到十八歲之間,處于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思政教育缺少興趣,受到網絡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響,甚至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存在抵觸心理;最后,當代中專學生多為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寵愛和家庭的庇護,缺乏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為思政教育提出挑戰(zhàn)。[1]
通過相關實踐調查分析,如果教師在活動方面、生活方面以及教學方面,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可以促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的主體,其在教學中起到模范和榜樣的作用,教師如果與學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基礎,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組織教學,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質量。[2]
師生互信強調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溫暖和親情,以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在教學的生活中,教師要適當摒棄自己教師的身份,與學生多溝通、多聯系,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則,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身上的正能量。同時,師生互信強調教師要在行動和語言方面給予學生鼓勵和尊重,多以集體的形式開展教學,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集體觀念,加強與同學的合作團結,在班級內部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
思政學科與其他學科存在本質區(qū)別,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學生眼中的典范,學生從課堂中學到知識,更是從教師身上學到觀念。中專思政教育要與中專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師生互信可以促使教師轉變思政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和中心地位,以啟發(fā)式和創(chuàng)新式的教學為手段,吸引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
當代中專生的個性更加鮮明,與教師往往存在一定的思想代溝,師生互信的關鍵是共同話題,只有學生和教師擁有共同話題,才能實現無障礙的溝通,因此,教師要以師生互信為核心,加強對學生的了解,主動詢問學生的生活困難、學習困難以及家庭環(huán)境,關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注重與學生加強情感交流。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中專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引入“信任游戲”,例如高臺后翻、共識秘密等,增加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任程度。教師還要在思政實踐教學中,積極舉辦各種文藝活動、競技活動以及演講活動,以當前學生關注的焦點為話題,為學生提供展示個人風采的舞臺,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
教學相長主要是指在有利于實現學生能力和教師能力共同增長的基礎上,開展各項教學活動。通過實踐調查分析,很多學生和教師在學習和教學中,二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和信息反饋,是思政教育積累的寶貴經驗。教師能力增長的動力來源于學生認知水平和成績進步的提升,而學生能力的增長來源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和科學引導。從我國思政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分析,以人為本理念是其發(fā)展的潮流,教學相長要求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中,把握當代中專生的特點與個性,從學生的實際為立足點,了解學生的就業(yè)需要、學習需要以及內心需要,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心理問題和學習問題,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3]
構建學生和教師的信任關系,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中的有限時間,想要確立信任機制,需要在課下加強學生與教師的聯系,而構建互信最佳的方法和渠道,是建立二者的溝通機制。思政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自覺的、主動的以及積極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我國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選擇利用郵件、QQ、微信等社交工具與學生交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在“教學相長”的理念下,教師還要認識到思政教育的積極意義,將思政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真正發(fā)揮其價值和作用。[4]
總而言之,“教學相長”與“師生互信”是兩個相互承續(xù)的整體,思政教師要結合當代中職學生的特點與個性,通過思政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品德。同時,學校還要在資金和硬件方面給予思政教育以支持,從全局上和整體上對思政教育機制進行改進,促使思政教育的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為中專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