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
摘要:蘭陵是先秦時期楚國設立的縣治,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蘭陵是荀卿治邑,“后圣”荀子曾兩度出任蘭陵令近20年,其“隆禮重法”的思想影響深遠。為了更深入地調查高中生對“蘭陵—荀子”文化的了解,特進行此次調研。
關鍵詞:荀子 禮 樂 國學 傳統(tǒng)文化
一、研究背景
荀子,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為“荀卿”,后被尊稱為“后圣”,曾三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縣)令,葬于蘭陵。荀子文化是中國古代經典之一,筆者本人是蘭陵縣人,知曉當?shù)鼐哂写罅康膶嵕百Y料與底蘊。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尋荀子文化,學習其思想精華,傳播國學。
三、研究方法
第一,調查研究法,即以現(xiàn)場與網(wǎng)上問卷調查法、走訪調查等形式,調查高中生對荀子文化的了解。
第二,歸納總結法,即對搜集的各種資料、積累的經驗等從理論上進行深入、系統(tǒng)地分析、歸納、提煉、論證,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四、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17年7月—2017年8月)
本階段主要是查閱有關資料,學習有關理論,制定研究方案,制作問卷,初步完成調研前的準備工作。
2.研究階段(2017年8月—2018年2月)
本階段主要是采訪、攝影、收集和整理活動中所需的資料。
3.總結階段(2018年2月—2018年3月)
系統(tǒng)分析本調查研究的過程及資料,撰寫調研報告,進行研究成果的展示。
五、研究過程
1.參加有關專題活動
2017年8月12日,古鎮(zhèn)蘭陵萬人空巷,蘭陵荀子文化園內鐘鼓齊鳴,“2017年荀子禮樂大典”在這里隆重舉行。本次禮樂大典包括樂、誦、舞、禮四種形式。禮樂大典結束后,全球荀氏宗親緊接著舉辦了“荀子禮治思想文化論壇”,圍繞荀子禮樂的內涵,發(fā)表了對荀子禮治與個人、社會、國家關系的理解,以及對荀子政治哲學觀的討論。
2.問卷調查,掌握現(xiàn)狀
為了更廣泛地了解高中生對荀子文化的了解,筆者特意進行了現(xiàn)場采訪與拍照,并制作問卷,進行深入調查。此次問卷調查由現(xiàn)場與網(wǎng)上調查兩部分構成,回收有效答卷80余份。
八個不同省市高中生的有效問卷客觀地反映了高中生對蘭陵—荀子文化的認知程度。調查對象中56%的學生是不了解蘭陵的,對有關蘭陵名人的了解也很片面?!澳阒捞m陵有哪些文化名人嗎?”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90.28%的學生知道荀子是蘭陵名人,其次是蘭陵王高長恭、匡衡、左丘明,而何遜、王鴻禎等人,只有很少學生知道。
在調查中,主觀題的回答都很簡略,辯證儒家性惡與行善等的答案則多為“兩者均強調教化”“性惡行善相生”等類似簡介答案?!安恢馈薄笆ト酥裕扇瞬桓叶嗾摗钡却鸢竸t有些敷衍。“是非木榧,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然后獸亦于上游求之,豈不怪哉?善為石獸,暴漲為惡,善請為惡所縱?地形地勢所致也善惡亦由人之后天教育所致……遂吾主性中論也”,這種表達很新穎,也反映了學生對荀子文化的了解。
問卷中涉及由荀子文化引申到國學經典與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調查。對于“你感覺荀子這類文化會遇到什么阻礙?”這一問題,66.89%的學生認為新舊文化的沖擊產生的影響最大,50%的學生認為西方文化的興起與傳入會阻礙荀子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針對“你對中華文化有何理解?”這一問題的答案基本上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針對“對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削弱,你有何認識?”這一問題,學生首先回答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次是“取長補短”。這些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但缺乏創(chuàng)新,甚至有些古板。
有一道較難的題目“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體現(xiàn)了荀子對什么的重視?”但正確率超過了60%,顯示了高中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水平。
在問卷中設置了三個問答題,其中,高中生對“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我國傳統(tǒng)文化變得不那么顯著,對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削弱,您怎么看?”這一問題看法不一,雖然回答比較簡潔,但大多數(shù)高中生都認同交融的確會削弱我國傳統(tǒng)文化,而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充分體現(xiàn)了高中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認同??偨Y來看,開展關于荀子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學校較少,高中生對荀子名言回答的正確率不高,這說明了我們應該增加對傳統(tǒng)書籍的閱讀。
六、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推動了對良好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與傳承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荀子的禮樂思想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這種傳統(tǒng)的源頭。荀子禮樂既是治國安邦的實際需要,又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值得我們發(fā)揚與傳承。
2.提高了高中生客觀對待不同評價的判斷能力
荀子發(fā)展了儒家文化,荀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當屬李斯和韓非,兩人位高權重,但后人對兩位多有批判。通過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高中生能客觀對待不同的評價,并沒有主觀臆斷。很多高中生認為荀子固然不如孔夫子,但他對儒家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他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強調人后天的發(fā)展,尤其是性惡論,多被世人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然而在激烈的辯論中,世人往往忘記了兩者的本源,性善與性惡并未在同一層面上談人性的本質,自然無法一對一比較,而相同之處也很明顯,兩者所說都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和諧發(fā)展施加了推力。
七、研究得出的重要結論
第一,大部分高中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認識淺,感受薄,而對于荀子禮樂認識則更為淺顯;第二,學生作為傳統(tǒng)文化受眾主體地位更加牢固;第三,傳統(tǒng)文化弘揚傳承的渠道更加通暢。
八、下一階段的設想
1.增加對傳統(tǒng)文化書籍的閱讀
經典書籍和傳統(tǒng)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對提高人的素養(yǎng),提升人的審美具有重要作用。
2.經常組織學生參觀蘭陵荀子文化園
參觀古文化遺址,學習和理解蘭陵荀子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tǒng)的社會風氣。
3.尋找傳統(tǒng)文化可以依附和搭乘的載體
第一,通過各類政府網(wǎng)站、微信、短信等形式,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宣傳推廣;第二,組織傳統(tǒng)文化進城市、進農村、進社區(qū)、進學校,開展傳統(tǒng)文化項目體驗,擴大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
九、結語
荀子文化的發(fā)揚與傳承是整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與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治國安邦、培養(yǎng)德行與陶冶個人情操的重要力量。作為荀子的后人,我們更有義務和責任把荀子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
附件1:參加2017荀子禮樂大典視頻鏈接:https://pan.baidu.com/s/1eRQdfxg
附件2:“荀子—蘭陵”文化調查問卷二維碼
參考文獻:
[1]高春花.美善相樂——論荀子的禮樂關系思想[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1).
[2]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