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岑
(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第一中學 黑龍江 綏化 151600)
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和精神領袖。他對女性婚姻愛情的關注與思考為我們探討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的生存狀態(tài)提供了借鑒之路。本文以魯迅小說《祝?!泛汀秱拧窞槔?分析來自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下的女性對待愛情婚姻的態(tài)度,情感歸宿,探尋女性生存的根基所在。
1、出身。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時,是正在服喪的遺孀。文章沒有交待她出生家庭的情況,而是給出了她婆家的狀況,可以推測出她的真實身份可能是童養(yǎng)媳。而作為舊社會的童養(yǎng)媳,祥林嫂對于家庭婚姻的觀念,都是來自婆家影響,是衛(wèi)家山傳統(tǒng)道德習俗給予她的觀念。在封建氣息濃厚的傳統(tǒng)魯鎮(zhèn)中,更不可能接觸到“婚姻自由”之類的新思想。所以祥林嫂是中國傳統(tǒng)婦女形象的代表。
相比之下,《傷逝》中子君的處境要好的多。通過文本的講述,我們知道子君居住在叔叔家里,與涓生處在同一城鎮(zhèn)中。并且隱約推測出子君來自一個家庭氣氛比較開明的家族中。她的家庭允許未出閣的女兒在家族居所外的環(huán)境中自由往來,并且不受限制的出沒于單身男人的住處,說明當時的社會風氣較《祝福》中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相當開放。而子君必然受開放風氣的影響,與涓生自由戀愛。而在涓生提出分手后,子君還能回到成長的家庭中,說明子君在失意后,還有可以棲身的角落。還有依靠,有安慰。
2、婚戀。祥林嫂與已故丈夫祥林的感情基礎基于親情。祥林嫂與祥林的感情如何,我們從文本中無從得知。但是我們知道,祥林嫂來到魯鎮(zhèn)后,雖忙碌人卻很滿足。再婚生子后又漸漸胖了起來。與第二任丈夫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由此可知她與祥林可能有深厚的親情,但不一定會有愛情。否則在祥林剛剛離世,她怎么能置婆婆和小叔于不顧?況且在魯鎮(zhèn)生活的時間里,她反復念叨的是她被豺狼吃掉的兒子。因而,在祥林嫂的意識中,親情存在,愛情是不存在的。在再婚的婚禮上,哭鬧的出格。這種舉動絕不是因為心理還深深愛著祥林,不肯在他死后再嫁。而是不甘心屈從于命運的安排。
《傷逝》中的子君與涓生可謂是在時代氣息影響下,自由戀愛的青年男女。當子君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句話時,涓生被震動了靈魂。這時的子君在愛情的籠罩下,是充滿勇氣滿懷希望無所畏懼的。她不管世人的白眼和叔父的勸導,毅然地要與涓生在沒有締結婚姻的前提下同居。而當激情消退,瑣碎的日常生活成為生活的重心后,子君與涓生精神上的交流越來越少,更多的是涓生忙著生計,子君忙著瑣碎的家務。而隨著生活的日益困頓,二人的不善生計,涓生的自私狹隘,子君的凄慘失望,二人最終分離,子君死亡。
3、個人特質。祥林嫂是一個堅強,勇于抗爭命運的女性。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活得坦蕩?;畹米匀弧纱螁逝嫉南榱稚┰趧e人看來是一個克夫的女人,因而再次回到魯鎮(zhèn)后,人們對她冷漠,白眼,嘲諷、譏笑。但是祥林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周遭人對她的反應和態(tài)度,并沒有給祥林嫂帶來恥辱和愧疚。這或許是祥林嫂個人特質中最為耀眼的一個地方,她自動過濾掉他人對她的傷害,以麻木的心態(tài)在多變的人世間生存。所以祥林嫂是一個堅強果敢,有主見在自己的世界中生活的聰慧的女人。
子君也是一個勇敢的女孩。在叔父的阻撓和世人的白眼下,堅定果敢的與涓生一起生活。這是對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她生活能力的考驗。當子君不再與涓生探討家庭專制、男女平等、泰戈爾雪萊,而是詢問他每天吃什么,菜價物價問題時,就說明這時的子君與涓生在精神靈魂上的交流已經越來越少。這其中或許有子君的不諳世事,沒有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夫妻”二人的相處之道,但是我們清楚的看到同居后的涓生忽視了與子君的情感維系和溝通。而子君時時顯露出的“凄慘”神色,也是對她心境的一種折射。她將全部的感情和生活都投注到了涓生身上。以涓生為生活的重心。最后子君離開的時候,將兩人生活材料的全副都留給了涓生。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即使涓生拋棄了她,她還是將生活的必需留給他。
祥林嫂和子君盡管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卻有著相同的人生歸宿——非正常死亡。傳統(tǒng)語境中認為一個女人的丈夫非正常死亡,這個女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認為女人應該從一而終,不應中途改嫁,應為亡夫守節(jié)。魯鎮(zhèn)的人就是用這種標準看待“克死”兩任丈夫,失去孩子再次回來的祥林嫂。即使遭受白眼嘲諷,她依然可以在魯鎮(zhèn)上討生活,能保證她的衣食溫飽,不至于餓死。她痛苦的根源是她兒子阿毛的死 。所以兒子死后,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垮塌了。再加上對地獄的恐懼和疑惑,她死于精神的自我毀滅。子君的同居舉動在當時可以稱為“失貞”。當她回到父母身邊時,雖衣食無憂,但“私奔”被棄的女子,肯定會成為人們唾罵嘲弄的對象,也沒有出嫁的希望。曾經的迷戀追逐變?yōu)楝F在的灰暗絕望,她感受到人世的荒涼,又沒有可以繼續(xù)堅持活下去的支柱,最后選擇死亡。
這是魯迅先生對愛情婚姻現實生活的感傷,對知識分子空懷一腔熱忱,面對現實景況卻無能為力的感傷。祥林嫂身上有許多現代女性的影子,她堅強果敢,抗爭世俗對自己的安排,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能勇敢前行。這其中寄托著魯迅先生對中國女性未來的祝福。
在同一小說集中出現這樣的兩位女性,既是魯迅先生對中國女性自身問題的思考,也是對未來的展望:女性要勇于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抗爭,同時也要有穩(wěn)定的生活保障和強大的內心世界。只有做到這些,“女性獨立”“女性解放”才不會只是宣傳冊上那些冷冰冰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