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巧林 蔣凱麗 路秀梅
【摘 要】目的:總結對20例慢性傷口住院患者治療慢性傷口期間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護理體會。方法:針對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行外科手術后傷口遷延不愈的20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傾聽患者主訴,緩解患者焦慮;增加患者舒適度,提高治療配合度;做好飲食指導,促進傷口愈合;加強防護知識指導,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或惡化。結果:本組20例慢性傷口患者均能傷口完全愈合拆線出院,其中1例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加重,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后感染能得到有效控制,其余患者傷口恢復順利,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高主動治療配合度,促進慢性傷口的快速愈合,有效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患者住院費用,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慢性傷口;傷口愈合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隨著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的改變,慢性傷口病人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尤以老年人多見。慢性傷口是指因為各種原因所致的皮膚組織受傷,其愈合時限大于2周的傷口,如潰瘍性傷口、糖尿病足、壓力性損傷和手術后愈合不良的傷口等[1]。慢性傷口由于遷延不愈、治愈困難、醫(yī)療成本高,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已成為醫(yī)療保健面臨的重大難題[2]。正確換藥方法及良好的治療配合度是確保傷口愈合的重要前提,而這些又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3]。換藥方法由專業(yè)的外科醫(yī)生或傷口造口師掌控,而良好的治療配合度要從患者處獲得,而患者的配合度是否良好跟患者的心理狀況有直接關系,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通過心理護理干預來維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況,以取得良好的治療配合度,從而促進患者慢性傷口的快速愈合。本文就護理人員對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行外科手術后傷口遷延不愈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的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行外科手術后傷口遷延不愈轉為慢性傷口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齡在24-59歲;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12例,高中及中專5例,大專及以上3例;傷口類型:手術切口感染6例,脂肪液化13例,冠狀動脈搭橋術后行二次開胸止血術后胸骨裂開1例;基礎疾?。汉喜⑻悄虿?例,合并高血壓6例,無其他基礎疾病7例;傷口治療方式:外科手術式清創(chuàng):5例(包括1例胸廓成形加清創(chuàng)縫合術),保守外科清創(chuàng):9例,化學敷料清創(chuàng)6例,經不同方式清創(chuàng)治療后傷口均能愈合。
1.2 方法 針對患者不同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支持情況、心理承受能力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傾聽患者主訴,緩解患者焦慮:耐心聽取患者的主訴,已及時評估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颊咝型饪剖中g后,原本存在的身體缺陷得到了糾正,心情是滿懷希望的,期望能盡早恢復健康。此時,因為傷口難以愈合而被迫延長住院時間,既要增加住院費用,又要延遲出院的時間,大部分人的心理是存在有落差和失望的,甚至是焦慮,擔心傷口是否能自愈、是否要再次行清創(chuàng)縫合術、住院費用會增加等問題。如果患者這些問題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勢必會增加其內心的焦慮,更有患者因為焦慮拒絕配合治療、拒絕進食或者拒絕功能鍛煉等。另外,焦慮會增加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減少有益的細胞因子,減少傷口生長激素水平,抑制中性粒細胞的功能,從而延遲傷口愈合[4]。因而,護理人員應該及時評估患者心理情況,及時發(fā)現患者的異常心理活動,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及時給予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增加治療信心,從而提高配合度。本組患者中有8例患者在慢性傷口治療期間出現過心理異常波動,包括:長時間情緒低落、精神萎靡、拒絕交流和配合、其中2例患者甚至自暴自棄要求出院放棄傷口治療,后經過醫(yī)護人員的及時心理護理干預,從患者最在意的方面入手進行分析解答、不斷鼓勵、安慰,最后患者都能主動配合傷口治療,完全愈合出院。②增加患者舒適度,提高治療配合度:有研究表明[5]:心理狀況和疼痛有密切的關系,換藥時的疼痛會使患者產生應激反應從而加重焦慮等不良情緒;焦慮程度越高,換藥時疼痛程度也越強。運用分散注意力法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是常常采用當代方式之一。其形式多樣:聽音樂、虛擬現實、聊天、閱讀等。陸姜燕等[6]將音樂療法應用在肛腸疾病術后換藥中,研究結果顯示,音樂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有效縮短傷口愈合時間。因此,我們建議家屬在患者傷口換藥時分散其注意力,減輕疼痛,提高舒適度。在建議的過程中遭遇了3例患者家屬的異議和拒絕配合,但經過護理人員的耐心解說之后家屬均能配合治療。另外,及時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及時反饋給主管醫(yī)生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包括:安慰、鼓勵、藥物控制、改良換藥方法、使用短期紅光照射治療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和緩解疼痛[7]。通過心理護理干預來指導患者平時多聽音樂、看電視或與其他患者聊天來充實生活,打發(fā)時間,從而減輕因延長住院時間帶來的不適與焦慮。本組患者經醫(yī)護人員及時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后均能感覺舒適度提高,主動配合傷口治療。③做好飲食指導,促進傷口愈合:營養(yǎng)狀況對傷口愈合產生直接影響,指導患者進食雞蛋、瘦肉、魚肉、鴨肉、雞肉等蛋白質豐富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及時評估患者飲食攝入量,低于機體需要量時需鼓勵患者進食,必要時加強靜脈營養(yǎng)補給。本組有5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嚴重者拒絕進食,護理人員經過與患者交談了解情況后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慰、鼓勵,并指導家屬準備合適的飲食,患者進食情況逐漸得到改善。心臟術后患者需要控制液體入量,可指導患者進食水分適當、富含鉀的水果如蘋果、橙子等;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飲食要求進食,嚴格控制好血糖,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糖情況,避免血糖過高增加傷口感染率。④加強防護知識指導,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或加重:反復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傷口防護知識,并及時評估講解效果,以確?;颊呒凹覍僬嬲莆障嚓P知識,并能主動配合治療。本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胸骨裂開及氣管切開導致全身舒適度下降,出現極度不配合治療:拒絕進食、拒絕翻身拍背、咳痰時任由痰液污染傷口還拒絕醫(yī)生換藥。我科護理人員經過與家屬交流及平時觀察,發(fā)現此情況后,及時對患者進行疏導,因氣管切開患者語言交流障礙,我們建議家屬為患者提供了可擦式寫字板,讓患者有表達自己意愿的途徑,了解患者真實想法后,及時與家屬商量,討論出可行的護理措施:建議醫(yī)生為患者使用多頭胸帶以減輕咳嗽時胸部傷口疼痛、為患者使用氣墊床,以盡量減少翻身頻率,減少因翻身帶來的疼痛感、定時為患者行肺部體療協(xié)助咳痰。減輕患者疼痛的同時,不斷鼓勵患者、激勵患者、并及時告知其傷口恢復情況,增加患者治療信心,提高主動配合度,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或加重。
2 結果
本組20例患者經外科醫(yī)生及傷口造口師的積極治療,加上護理人員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均能傷口愈合良好拆線出院,拆線時間為術后20-71天,平均時間為31.4天,其中1例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肺部感染加重,經調整抗生素、加強肺部體療后肺部感染得到控制;1例患者因胸骨裂開再次進手術室行胸廓成形加清創(chuàng)縫合術;2例患者傷口經外科保守清創(chuàng)后仍無法愈合,再次進手術室行外科清創(chuàng)縫合術;其他患者傷口均能順利愈合。
3小結
隨著外科手術技術和手術器材的不斷創(chuàng)新、傷口造口師隊伍不斷壯大,慢性傷口治療方法也不斷更新,這些都是傷口治療的外在因素?;颊邔膊〉恼J識可使得其將被動治療轉化為主動治療,從而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及疾病管理能力[8],這是傷口治療的患者內在因素。只有將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結合在一起,才能讓慢性傷口治療取得最大程度的效果,更快地促進傷口愈合。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及時、有效地為慢性傷口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從而提高治療配合度及積極主動性,以促進慢性傷口更安全、更快速地愈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患者住院費用,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仇鐵英,黃金.慢性傷口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6):3454-3456.
蔣琪霞.慢性傷口感染常見病原菌及其干預效果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5,30(12):19-23.
孫紅.慢性傷口治療護理團隊合作模式的建立與效果評價[J].海南醫(yī)學,2016,27(8):1365
陳獎國.等.傷口相關性疼痛管理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2018,25(9):14
榮麗紅.等.心理護理干預對外科換藥患者疼痛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2)::127
陸姜燕,等.背景音樂在肛腸疾病術后換藥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0):46-47.
何海燕,張連陽,葉茂.短期紅光照射治療對創(chuàng)面愈合和緩解疼痛的效果觀察[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3,7:20
徐曉晰,等.門診慢性傷口病人健康知識認知及需求調查[J].全科護理,2015,3(2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