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淼,劉松君,李武,謝繼平,呂雯
作者單位: 310012杭州,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原發(fā)性卵巢纖維肉瘤極為罕見,是一種高度惡性的性索間質腫瘤,其發(fā)病率低,國內外多為個案報道。2010年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表明:截止至其文章發(fā)表,全世界范圍內共有31例關于卵巢纖維肉瘤的個案報道[1]。近年來,相關病例報道依然較少[2-5]?,F(xiàn)將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收治的1例原發(fā)性卵巢纖維肉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患者,47歲,孕2產2,因“自覺腹部明顯增大1個月,發(fā)現(xiàn)盆腔包塊1 d”入院?;颊咂剿卦陆?jīng)規(guī)則,末次月經(jīng)2017年4月,量及性狀同前。入院前1個月自覺腹部增大明顯,無腹脹腹痛、陰道流血流液及發(fā)熱等不適。既往體健。查體:入院時一般情況可,腦、心、肺、肝、脾正常,腹軟,腹部膨隆,無壓痛及反跳痛,移動性濁音陰性。因腹部脂肪肥厚,婦科雙合診觸診不滿意,三合診發(fā)現(xiàn)陰道后穹窿、子宮直腸陷凹可及質硬、扁平包塊,活動度差。外院陰道B超示盆腔不均質性低回聲,性質待定(大小約13.1cm×6.3cm,內可見血流信號)。入院診斷:盆腹腔包塊性質待查,卵巢惡性腫瘤?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糖類抗原125(CA125)422.90 U/ml,糖類抗原 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均正常,生殖激素水平符合該年齡。復查經(jīng)腹子宮B超示:盆腔多發(fā)中低不均回聲團塊(邊界欠清,部分相融合,較大約11.4 cm×6.4 cm,可見少量血流信號)。全腹增強CT示:腹腔及盆腔多發(fā)大小不等軟組織團片狀影,惡性腫瘤考慮;胸部CT平掃提示兩肺散在纖維灶和慢性感染灶,完善胃腸鏡未見明顯異常。排除禁忌證,于2017年5月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血性腹水約200ml,大網(wǎng)膜表面布滿粟粒狀腫瘤組織,大網(wǎng)膜呈餅狀增厚約4cm,并與子宮、雙附件、壁腹膜及腸管致密粘連,鈍性分離粘連后見子宮飽滿,表面無腫瘤組織種植;直腸子宮陷凹完全封閉,填滿腫瘤組織,雙側卵巢實質性腫塊大小分別約為7cm×6 cm×5 cm及11 cm×8 cm×6 cm,雙側輸卵管扭曲變形,表面見多處種植轉移病灶,腸管表明漿膜層見多處腫瘤侵犯,較大者約為5 cm×4 cm×4 cm;余腸系膜及壁腹膜可見散在粟粒狀腫瘤轉移灶,余腹腔未見明顯異常。因術中所見符合卵巢癌晚期表現(xiàn),故術中未行快速病理檢查,遂行卵巢腫瘤細胞減滅術(子宮全切術+雙附件切除術+雙側卵巢動靜脈高位結扎術+大網(wǎng)膜切除術+闌尾切除術+腸粘連松解術+腸道表面腫塊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后診斷:卵巢癌IIIC期,腹腔積液。術后予預防感染及補液對癥支持治療。術后患者恢復可。術后動態(tài)監(jiān)測血CA125呈逐漸下降趨勢,術后第19天復查血清CA125為83.10 U/ml。
術后病理回報:(雙側)卵巢性索-間質腫瘤,含顆粒-卵泡膜細胞成分及纖維肉瘤成分(瘤細胞呈中-重度異型性),部分區(qū)核分裂8~10個/10HPF;雙側輸卵管、雙側宮旁未見明確累犯,雙側卵巢血管斷端見腫瘤組織,宮頸外口切緣陰性。闌尾漿膜層外見少量腫瘤組織。網(wǎng)膜組織伴見腫瘤轉移或種植。余送檢組織無明顯異常。免疫組化:CD99(-)、S-100(-)、廣譜細胞角蛋白(PCK)(-)、波形蛋白(Vim)(+)、嗜鉻素A(CgA)(-)、突觸素(SyN)(灶+)、神經(jīng)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神經(jīng)纖維細絲蛋白(NF)(-)、抑制素-a(Inhibin-a)(-)、CD56(-)、細胞角蛋白 7(CK7)(-)、上皮膜抗原(EMA)(-)、糖類抗原125(CA125)(-)、甲狀腺轉錄因子-1(TTF-1)(-)、P53(+)、ki-67(+、60%)、CD10(-)、CD34(-)、HMB45(-)、Bcl-2(+)。修正診斷:卵巢纖維肉瘤IIIC期。術后至復旦大學附屬婦產醫(yī)院病理會診基本同本院,同意本科目前診斷。術后1個月要求轉復旦大學附屬婦產醫(yī)院進一步行化療(BEP方案),化療期間發(fā)現(xiàn)腫瘤盆腹腔廣泛擴散,一般情況差,于術后3個月因并發(fā)多臟器功能衰竭病逝。
2.1 流行病學 卵巢惡性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位居第三,僅次于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病死率居婦科惡性腫瘤首位[3]。卵巢性索間質腫瘤約占卵巢腫瘤的4.3%[3]。卵巢纖維樣瘤為卵巢性索間質腫瘤中最常見的腫瘤,常為良性,占所有卵巢腫瘤的2%~5%[3]。分為卵巢纖維瘤、富細胞性纖維瘤和纖維肉瘤。原發(fā)性卵巢纖維肉瘤非常罕見,目前國內外多見個案報道,其診斷主要靠病理組織學檢查。
2.2 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卵巢纖維肉瘤的術前診斷較困難,當患者出現(xiàn)癥狀就診時多為中晚期。該病常見于圍絕經(jīng)期及絕經(jīng)后女性,常見癥狀是腹痛、腹脹,腹圍增大,檢查發(fā)現(xiàn)盆腹腔包塊,部分出現(xiàn)腹水,雙側附件均可發(fā)生。腫瘤瘤體大小懸殊,多為體積大的實性腫瘤,腫瘤內常有灶狀出血和壞死。
最終確診依靠術后的組織病理診斷及免疫組化。大體標本多表現(xiàn)為表面光滑呈分葉狀,切面呈灰白色,質軟,魚肉狀。鏡下瘤細胞呈梭形,為中重度異型性,細胞核大深染,可呈現(xiàn)各種形狀。而核分裂象是診斷纖維瘤良惡性的重要標志,Prat等[4]認為核分裂象≤3/10 HPF為良性纖維瘤,≥4/10HPF為惡性纖維肉瘤。卵巢纖維肉瘤核分裂象多見,病理性核分裂象可見,>4/10HPF即可診斷,但需要結合瘤細胞異型性,對于核分裂象≥4/10HPF,僅輕度細胞異型性應考慮“富于細胞性纖維瘤”[5]。該例患者術后病理回報瘤細胞中-重度異型性,且部分區(qū)核分裂8~10個/10HPF,故診斷為卵巢纖維肉瘤。免疫組化染色對卵巢纖維肉瘤的診斷缺乏特異性,可見Ki-67、Vimentin、a-inhibin、SMA、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等標記呈陽性反應[1]。其中Ki-67可反應腫瘤細胞增殖活性,其陽性率與腫瘤惡性程度及預后一致,近年來成為協(xié)助診斷的重要指標。該患者術后病理免疫組化示Ki-67陽性,陽性率高達60%,預后不良。
2.3 治療及預后 卵巢纖維肉瘤目前暫無統(tǒng)一的治療方法。一般認為,治療上仍以早期徹底手術為主,術中應全面探查,進行手術分期,盡可能行滿意的腫瘤細胞減滅術(全子宮加雙附件加大網(wǎng)膜加闌尾切除術加盆腔淋巴清掃術)。對于年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是否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目前暫無定論。術后是否放、化療也應個體化選擇。由于卵巢纖維肉瘤惡性度高,且復發(fā)率高,預后極差,腫瘤可以很早期經(jīng)血行轉移至肺,故主張即使很早期患者也應輔助化療,化療方案目前也無統(tǒng)一標準。有學者認為,腫瘤細胞減滅術后,紫杉醇加順鉑化療是提高5年生存率最重要的手段[6]。
總之,卵巢纖維肉瘤為罕見的卵巢惡性腫瘤,其預后差。據(jù)報道,其2年生存率約為55.9%[1]。迄今為止,尚無足夠的病歷資料建立卵巢纖維肉瘤統(tǒng)一的診斷、治療和預后標準;因此,需積累更大樣本資料進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