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茜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朱迪斯·巴特勒作為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其思想吸收了后現(xiàn)代理論的精髓,并將后現(xiàn)代和后結構主義的思想運用在女性主義理論中,發(fā)表了《性別麻煩》等諸多極具爭議的著作。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是其最著名的理論之一?!靶詣e操演”理論中蘊含了豐富的倫理學旨趣,通過對巴特勒相關文獻的深入解讀,充分挖掘其理論內(nèi)涵,使其女性主義理論與倫理學理論碰撞與融合,為豐富巴特勒的相關理論提供依據(jù)。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美國后結構主義學者,其研究領域主要有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1]。她被認為是“在現(xiàn)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之一”[2]和今天“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理論家之一”[3]。巴特勒本人研究領域廣泛,研究著作也頗為豐富,她于1990年出版了其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GenderTrouble:FeminismandtheSubversionofIdentity,下文簡稱《性別麻煩》)一書。在這部著作中,她梳理并解構了以列維·施特勞斯(Levi-Strauss)、拉康(Jacques Lacan)、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人為代表的經(jīng)典性別理論,提出了對傳統(tǒng)性別理論以及現(xiàn)代女性主義的質(zhì)疑。之后在1993年出版的《身體之重:“性”的推論性限制》(BodiesThatMatter:OntheDiscursiveLimitsofSex)一書中,巴特勒通過反思身體和話語之間的關系問題,從新的理論角度來闡釋性別問題的突破和顛覆。
巴特勒的《性別麻煩》和《身體之重》等著作被認為是與波伏娃的《第二性》齊名的女性主義代表著作。而巴特勒對于波伏娃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這一基本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并試圖消解生理性別(sexy)與社會性別(gender)這兩個基本概念之間的差異性。她指出,在表面上看似對立的社會性別建構論和本質(zhì)論的立場,其實都沒有脫離性別本體論和二元的思維架構。[4]她發(fā)問“如果一個人之前不是女人,他怎么可能變成一個女人呢?”,產(chǎn)生這個變化的“這個人”是誰?一個人如何“變成”一種性別的?性別建構的關鍵時刻或機制是什么?[5]巴特勒在闡述性別麻煩的同時,也在為女性主義理論提供新的出路。
“語言學轉向”和“語言分析方法”是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巴特勒借鑒了后現(xiàn)代理論大師福柯的“系譜學”的批判性探究方法。福柯認為話語禁律原則借助于外部所處的歷史、社會機制,揭示出話語與欲望及權力的關系和話語存在的雙重原因,話語就是權力。權力與話語的關系是:話語是權力的一種形式,話語是權力關系運作的場所,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xiàn)的。巴特勒的“性別操演”借鑒了福柯這種“建構主義”的性別觀,認為“性”或“身體”并不是由生理因素所決定的,它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產(chǎn)物,是由權力、話語和實踐所建構的,即權力話語具有生產(chǎn)性別身份的功能。同時,巴特勒還借鑒了拉康性別身份理論。拉康認為性別化的存有(being)是通過語言的意指結構而生產(chǎn)的,并指出主宰女性位置幻想的主要是一種“偽裝”(masquerade)心理機制。[4]巴特勒從拉康的理論中解讀出“偽裝”是對性別本體的一種操演生產(chǎn),它產(chǎn)生了“存有”的假象。巴特勒借鑒了約翰·朗肖·奧斯汀(John Lanshaw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他在《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一書中探討了語言使用問題?!罢Z言通過語內(nèi)表現(xiàn)行為獲得并且改變它作用于真實的權力,這些語內(nèi)表現(xiàn)行為經(jīng)由不斷的重復,成為一些確立的實踐,最后變成制度?!盵5]巴特勒借用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來說明話語能夠?qū)崿F(xiàn)產(chǎn)生性別的功能,而性別身份通過話語產(chǎn)生就是言語行為理論的一種實踐,這個實踐是通過話語的作用產(chǎn)生的,是話語建構了性別身份。巴特勒還援引了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的關于話語反復、引用的理論。德里達認為語言符號具有可復述性的功能,當我們在重復一個或多個語詞時,都是使用它以前的用法,即反復性。巴特勒通過對德里達話語反復性理論的運用,認為語言具有反復性的這一特性能夠?qū)ξ覀優(yōu)槭裁茨軈^(qū)分男性和女性進行解釋,也是因為語言具有反復性,人們會對主體的性別身份進行反復的強化,因此性別也就具有了相對的穩(wěn)定性。
表演性(操演,performative)是巴特勒最著名的概念,巴特勒在《性別麻煩》中提到,表演與操演之間有著關鍵的區(qū)別:表演預設了表演主體的先在性,操演則是強調(diào)性別產(chǎn)生的過程,它意味一種受到管控、具有重復性和強迫性的行為,那么就不存在一個先在的主體身份。因此,作為一種可以衡量一個行為或?qū)傩缘囊罁?jù)也不存在了,所謂有什么正確的或錯誤的、真實的或扭曲的性別行為也就沒有了判斷的依據(jù)。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就提出了“一個人不是天生為女人,而是變成的”。波伏娃認為社會性別是“建構”的,但是在社會性別形成的過程中存在一個先在的能動的主體,主體在不斷重復的扮演著某種社會性別角色,也就是說,社會性別是從生理性別通過社會建構而來的。巴特勒對波伏娃的理論提出質(zhì)疑,她認為社會性別并不是從生理性別而來的,在波伏娃的理論中,也沒有證明一個變成“女性”的主體一定就是一位“女人”。巴特勒試圖消解長久以來在女性主義理論中占有核心地位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兩個范疇,還原性別的多元可能性。巴特勒正是在解構波伏娃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操演”的概念。巴特勒的“操演”概念正是反對有個先在的主體存在,性別操演就是指性別在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中不斷反復的一種行為。正如巴特勒本人所強調(diào),“操演必須被理解為:不是作為一種單一的或蓄意的‘行為’,而是作為一種反復和引用的實踐,通過這種實踐,話語產(chǎn)生它所命名的結果?!币簿褪钦f,個體通過反復操演某個角色,就可以獲得一個明確而一致的身份,性別就是通過對社會性別規(guī)則的不斷反復和引用而操演出來的。也就是說,性別主體不是天生的,是通過不斷重復的操演行為所建構起來的一種“過程中的主體”。因此,在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中,性別是一種建構物,它由社會文化所建構,并且是在一種社會規(guī)范中反復操演出來的。
主體通過對社會性別規(guī)則的反復操演,就可以獲得一個明確而一致的性別身份,但由于語言的開放性和不穩(wěn)定性,這種身份只具有暫時的穩(wěn)定性,人們通過這種性別身份的暫時性來判斷主體的性別。性別是由社會文化所建構,并且是在一種高度刻板的社會規(guī)范中反復操演出來的。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再加之社會文化隨著時間而變化,所以,在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中,操演的性別不具有穩(wěn)定性。因此巴特勒主張身體以及身體為載體形成的身份都是偶然的,受到社會環(huán)境、文化以及話語的影響,都有社會建構的成分。換句話說,男性和女性、異性戀和同性戀都沒有絕對的區(qū)分,而是不穩(wěn)定的身份界定。這同時也推翻了現(xiàn)代女性主義研究的基礎——“婦女”的概念。巴特勒質(zhì)疑女性主義關于“婦女經(jīng)驗”的說法,既然“婦女”的概念是不穩(wěn)定的,那么也就不存在統(tǒng)一的“婦女經(jīng)驗”,女性群體自身因身份、教育、環(huán)境等原因有不同的劃分,用這種宏大的概念來概括所有女性的經(jīng)驗是不合適的。
巴特勒還通過對精神分析理論的分析,提出性欲與性別的一致性也是被建構的。巴特勒通過解讀精神分析以及女性主義理論中有關亂倫禁忌與性別獲得的內(nèi)容,指出其中隱含的異性戀假定,并援引??聦阂旨僬f和權力運作的批判來解構性壓抑的自然屬性,指出異性戀情欲則被建構為自然和前文化的[4],同性情欲禁忌是先于異性亂倫禁忌的“先在禁忌”[5]。巴特勒通過解構性別主體身份為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和異裝癖等處于性別問題邊緣的群體發(fā)聲,更多地考慮到這種被傳統(tǒng)性別觀念排斥在外的“第三類”人群,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為他們爭取權益。
通過以上對朱迪斯·巴特勒“性別操演”理論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性別操演”理論與傳統(tǒng)女性主義的巨大區(qū)別,特別是對于話語建構、性別身份的確定和同性戀問題等方面的闡釋,其中都蘊含了深刻的倫理學旨趣。巴特勒的理論將性別身份逐漸模糊化,使得傳統(tǒng)的性別主體擺脫了性別身份的束縛,用個體的差異替代性別差異,用更為廣泛的“人”的概念替代“性別主體”的身份,這其中就突出體現(xiàn)了一種“性別公正”的觀點,即不以性別的差別來討論人的差異,而是以人的個體差異來探討性別差別的觀點,對性別差異以一種公平正直、沒有偏私的價值判斷來對傳統(tǒng)女性主義的理論進行批判和顛覆。對于“性別操演”理論中蘊含的性別公正觀點主要可以從以“人”的主體身份來探討的性別平等、以“性別身份”的概念來探討的性別差異以及對于性少數(shù)群體乃至人類整體而言的性別關懷等3個重要方面來對比和剖析,將這些觀點進行梳理,能夠?qū)⑺摹靶詣e操演”理論更好地運用到倫理學當中。
巴特勒在《性別麻煩》一書中通過對傳統(tǒng)女性主義理論的梳理,指出其中關于性別平等與性別公正的分歧與缺陷。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奧秘》一書中批判弗洛伊德“生理即命運”的謬論等,都是對于傳統(tǒng)生物決定論的批判,確立了與生理性別(sex)相對應的社會性別(gender)概念。至此,女性主義理論中關于性別差異的來源從先天自然的轉換為社會歷史構建的,伴隨著性別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性別不平等也產(chǎn)生了差異,從過去單純是生理上的不平等轉為社會地位、文化、道德、心理等不同方面的不平等。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這些差異與不平等都是父權制的產(chǎn)物,是男性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而強加給女性的,因此,她們認為可以通過男女同一性來消除這些差異。但是這種不加區(qū)別的消除差異,忽視了客觀上存在的生理性別的差異。而另一部分女權主義者認為,女性有優(yōu)于男性的特殊的性別特征,女性的生育能力能夠很好地照顧和撫養(yǎng)后代,女性溫柔、體貼、心思細膩、富有同情心,這些可能是男性不具備的。她們認為可以通過強調(diào)女性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來突出女性的價值。但是這樣也就等于間接承認了主體的社會性別是由生理性別差異而來的,這又陷入了生物決定論和本質(zhì)主義中,對于性別的劃分依舊是建立在兩分法二元論的基礎之上,而且還會進一步激化男性與女性的對立。由此看來,不論是消除還是強調(diào)性別之間的社會性與生理性,都無法解決女性主義的基本問題。
以上兩類女權主義者的區(qū)別在于形式平等和實質(zhì)平等的區(qū)別。形式平等又稱“機會平等”,是指在一定范圍內(nèi),通過消除人們之間由于自然天賦和社會文化上的差異而達到的一種起點上的平等。例如承認男女在事實上存在差異,但在制度和法律上作同等對待,以“公民”的身份賦予兩性同樣的地位和機會。形式平等的優(yōu)點是消除了等級差異和特權地位,使兩性的地位和權利都能得到充分尊重,但是,這種以法律定義的“公民”身份卻只是形式上的,忽視和隱藏了兩性之間由生理、社會文化和歷史而造成的客觀差異,因此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不平等。例如在就業(yè)過程中,都給予男女職員同樣的機會,但在有些情況下還是會考慮到性別的問題,給男性更高的職位,女性卻可能因為身體或者生育問題而得不到職位。實質(zhì)平等又叫“結果平等”,即主張所有人平等分配全社會的社會資源和勞動產(chǎn)品,是為了實現(xiàn)實質(zhì)平等而保障一定領域內(nèi)完全消除社會文化因素和個人自然天賦的一種結果上的平等。為了實現(xiàn)結果平等,較合理的方法就是差別原則,即對于長久以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群體,給予某些利益的享有,這些利益是這些群體通過自身努力很難享有的,在性別領域就是女性享有優(yōu)惠待遇。女性優(yōu)惠待遇體現(xiàn)了通過對兩性自然天賦和社會文化上存在的實際差異的探究,防止兩性不平等狀況的持續(xù)發(fā)展,發(fā)現(xiàn)并解決兩性在事實上不完全平等的矛盾沖突,彌補形式平等的不足。
平等與公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平等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可以被觀察或衡量,公正則是對合理性的認定。性別平等與性別公正的本質(zhì)區(qū)別就在于此。解決性別平等與性別公正之間的關系成為了解決女性主義基本問題的關鍵。我們追求性別平等,不論是形式的平等還是實質(zhì)的平等,重要的是這種“平等”是否“公正”,即性別公正應當成為性別平等的評價和指引。巴特勒的理論指出了女性主義問題的關鍵,并不是因為人生而平等,男女平等才有其正當性的根據(jù),而是因為人生來就有差異,男女平等的要求才需要正當性證明。男女平等的要求和主張所針對的就是差異,男女平等永遠只可能是某些方面的平等,不可能做到所有方面和所有人的一般的、抽象的平等狀態(tài)。絕對意義上的男女平等既不現(xiàn)實,也不合理,更是不公正的。也就是說,它需要承認一定范圍內(nèi)的合理的不平等,正是這種不平等實際上蘊涵了公正價值評價的判斷。因此,男女平等的價值追求之中也就蘊涵著性別公正這個合理性的價值判斷。真正可實現(xiàn)的男女平等,應當是在承認差異基礎上的相對平等??偟膩碚f,性別公正是使兩性之間的差異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nèi),使得兩性在人格、機會和基本權利平等的前提下的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男女平等所強調(diào)的是均等,而性別公正的核心是公平合理,性別公正與男女平等相比更具有現(xiàn)實性和合理性。
巴特勒的性別操演論蘊含了一種新的性別公正觀。首先,巴特勒在試圖顛覆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性別觀念的基礎上尋求性別平等,不對性別本身做優(yōu)越或低劣的區(qū)分,也沒有將某種性別認為是其它性別的附屬或是反面,因此她認為性別是沒有等級之分的。其次,巴特勒性別操演理論,虛化了兩性之間的區(qū)分和界限,提出了一種新的、多元的性別觀。她認為應該平等的對待性別差異,尊重個體的性別和性取向的選擇,為他們在社會中展示自己給予平等的機會。巴特勒認為,不僅是女性群體,包括大部分男性和那些一直被拒斥在性別劃分邊緣的群體,所有的個體和群體都能認識到彼此的價值,尊重各自的人格和自由,理解和包容對方異己的成分,形成和諧的社會性別觀。
所有女性主義理論都認為存在性別不平等的問題,都將爭取性別平等作為理論基礎和實踐目標。伴隨著社會“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的躍遷,女權主義也呈現(xiàn)出“追求平等——性別分離——差異中平等”的發(fā)展特點。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認為生理性別是客觀自然的,無法從生理性別的角度來改變,因此她們轉而考慮通過改變社會性別來建立男女平等,她們認為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是缺乏教育,可以通過教育等方式來提高女性的文化和認知水平,這樣就可以縮小不同性別主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和成就的差異程度,逐步實現(xiàn)男女之間的平等。激進女權主義認為導致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父權制社會的根深蒂固,想要實現(xiàn)男女平等,就必須否認以男性為中心的認識論和價值觀,主張從“婦女的經(jīng)驗”中總結出以婦女為中心的“女性價值觀”,突出女性的優(yōu)勢,從而爭取女性的自主權。然而,這些女性主義理論并沒有很好的解決性別不平等與性別差異的問題,一方面,對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而言,通過教育來改變差異與不平等,但是這還是建立在男權制度下的改變,女性依舊沒有自主權和話語權;另一方面,如激進女權主義所提到的,拋棄男權制而建立女性自己的制度,這相當于重蹈了男權制的覆轍。和絕大部分男性一樣,女性同樣相信文化的支配性意識形態(tài),女權主義錯誤的認為“權力產(chǎn)生公平”,因此就算將權力移交給女性,統(tǒng)治社會的形態(tài)也不會與現(xiàn)狀有什么差別。反對男權制就是要反對單一主體性的話語體系,反對強調(diào)某一性別主體而隱藏其他的性別主體,如果建立了女性自己的性別制度,相當于又建構了一個性別體制,過分強調(diào)了性別的差異,這樣會激化不同性別主體之間的矛盾,出現(xiàn)兩性分離的情況,也會導致男性和女性都“自說自話”,是不利于消除性別差異和建立性別平等的。因此,如何在性別差異與性別公正這兩個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成為了女性主義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吸收了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觀點,反對普遍主義和本質(zhì)主義,反對一切宏大的理論主張,巴特勒的理論更多的是從差異性的角度來探討性別問題,兩性之間的差異也不再是單純的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qū)別,而是從知識、制度、話語霸權等方面被構建的差異。巴特勒主張建構一種新的男女平等觀念,強調(diào)尊重差異,主張在性別差異中尋求具體的男女平等,她不僅承認女性和男性之間的差異,而且還認為在不同地域、文化、種族、國家、階級的不同群體間的差異。真正意義上的結束性壓迫的女權主義應該是能夠使得所有主體都可以平等地加入到性別革命的斗爭之中去。但是到目前為止,當代的女權運動依然主要是由女性參與為主,男性則很少加入。傳統(tǒng)女性主義號召所有婦女都參加女權主義運動,但并沒有強調(diào)男性應該為結束性別壓迫的斗爭擔起重任。傳統(tǒng)女權主義者們認為男性是性別壓迫的“制造者”,是壓迫者、是敵人,而女性則是被壓迫者、是受害者。像婦女一樣,男性也被社會化了,被動地接受性別歧視的意識形態(tài)。[6]男性似乎沒有受到性別歧視的明顯的壓迫,但事實上他們也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它的迫害。巴特勒的理論并不是簡單的要求女性解放,而是希望能夠真正的實現(xiàn)性別平等,這其中的性別包括了絕大部分的男性,所有女性和變性人、同性戀等一直在主流文化邊緣上的性別。巴特勒還認識到現(xiàn)實社會中主體之間差別的存在,認為男女平等不是一概而論的宏大統(tǒng)一的男女平等,而應是在尊重個體特性基礎之上的男女平等。以巴特勒為代表的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追求男女平等的層次更高,從追求平等、消滅性別差異到追求差異基礎上的具體平等。分離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鼓勵我們相信婦女可以獨自開始女權主義革命——事實上我們不能。[7]巴特勒的理論不僅可以團結女性來實現(xiàn)男女平等,而且相當一部分男性也可以在消除性別壓迫和歧視的斗爭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成為女性主義在追求男女平等過程中的盟友,在女權運動的揭露、面對、反抗和改變他們男性同類的性別歧視當面作出重大的貢獻,還可以聯(lián)合所有能夠團結起來的性別群體,一起為實現(xiàn)男女平等的理想而奮斗。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旨在打破由男性話語所建立的倫理等級秩序,重建一種能夠包容女性話語、突顯女性關懷的新的倫理視角。女性主義關懷倫理以思考性別在道德中的作用為主要的批判內(nèi)容,為建構現(xiàn)代倫理的思考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
巴特勒的理論質(zhì)疑了倫理學中性別主體的同一性。巴特勒性別操演理論揭示了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本身是一種規(guī)訓機制與話語權力的運行方式,道德認知有性別上的差異。在社會生活中體現(xiàn)的是男性權力支配的意識形態(tài),權力、知識和價值規(guī)范的男權化排斥和否定了女性的道德態(tài)度。道德知識話語的建構,男性將女性作為非理性的客體拒斥在話語和權力的范疇之外,在男權制社會等級結構中被壓抑、被忽視。在傳統(tǒng)倫理學中,男性被界定為倫理建構的主體,女性則變成了他者,這無疑就剝奪了女性作為另一種倫理學主體的可能性。
巴特勒認為性別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社會制度和文化所操演出來的。傳統(tǒng)男女二元性別觀的形成是一種異性戀的強制,其穩(wěn)定性也是一種人為地“自然化”的結果。消除強迫的異性戀對于女權運動結束性別壓迫是十分重要的。在《不回頭:80年代的同性戀解放》的序言中,蓋麗·古德曼、喬治·雷奇、裘迪·雷奇和埃里卡·桑尼(Gerre Goodman,George Lakey,Judy Lakey and Erika Thorne)把異性戀定義為:對同性戀的壓制和否認,認為每個人都是或者應該是異性戀,并且相信男性的統(tǒng)治和女性的被動角色模式是固有的優(yōu)越。強迫的異性戀產(chǎn)生了異性戀主義,妨礙了自由的表達和異性戀及同性戀之間相互支持的關系。[7]同性戀的解放與結束女性性壓迫的女權運動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結束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偏見和壓迫是女權運動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巴特勒以自身同性戀的立場出發(fā),顛覆和解構了男女二元的傳統(tǒng)性別觀,逐步擺脫了性別的對立意識和強制性,從而提出了一種新的性別觀——性別的多元化。強調(diào)性解放并不是一味的強調(diào)性少數(shù)群體而抨擊正常異性戀關系,很多女性是異性戀者,但她們認識到她們不一定非要是一個異性戀者,她們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性別和性取向,而且她們的選擇應該得到尊重。性的欲望改變了范圍并使其具有多樣性,很少像一些規(guī)范說的那樣是“唯一的”。[7]為了創(chuàng)立一種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女權運動,我們必須有一種能讓每個人都接受的有關解放的思想。要創(chuàng)造這種革命的思想,只有去理解、設計和吸收那些處于邊緣、受到性壓迫和其他形式的群體壓迫的人們的經(jīng)歷才行。[7]在巴特勒所倡導的這種性別多元理念影響之下,人們在逐漸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同時也開始用包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各種各樣的性別身份和關系。那些一直以來處在性別邊緣地帶的性別“他者”和性少數(shù)群體,由此也獲得了徹底擺脫傳統(tǒng)觀念束縛的勇氣,他們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性別和欲望,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情感。巴特勒的性別操演論在性別領域倡導了一種新的性別自由觀,也就是對待性別“他者”持一種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從而使性別差異者在文化中擁有了立足之地。
通過對朱迪斯·巴特勒相關著作的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其著作中充分地運用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建立了性別行為操演的理論,對于傳統(tǒng)女性主義理論中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及女性經(jīng)驗等基本范疇和核心概念提出了質(zhì)疑,批判了陽具邏格斯中心主義與強制異性戀等一些性別理論??梢哉f,巴特勒通過借鑒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觀點,解構了傳統(tǒng)女性主義,打破了女性主義的理論邊界,使得更多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能夠被囊括到其中;巴特勒對于女性主義理論的關注點也與傳統(tǒng)女性主義關注的重點不同,她更多地從話語、主體、身份和性別層面去思考問題,將女性主義與整個當代哲學的發(fā)展方向相統(tǒng)一,從更廣泛、公正的角度去剖析傳統(tǒng)女性主義中隱蔽的問題;巴特勒對于現(xiàn)實問題,特別是性別主體身份包括同性戀問題等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偟膩碚f,巴勒特的性別操演理論無論是對于發(fā)展女性主義理論還是解決當代社會性別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Judith Butler. Who Owns Kafka?[J]. London Review of Books.2011 [March 3, 2011].
[2] Derek Wai Ming Barker.Judith Butler’s Postmodern Antigone[Z]//Tragedy and Citizenship: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and Democracy from Haemon to Hegel[M]. SUNY Press, 2009.
[3] Helmi J rviluoma, Pirkko Moisala, Anni Vilkko. Performing and negotiating gender[M]. Gender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ISBN 9780761965855,2003:14.
[4] 宋素鳳.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后結構主義思潮下的激進性別政治思考[J].婦女研究論叢,2010(1).
[5]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M].宋素鳳,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9.
[6] [美]貝爾·胡克斯.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M].曉征,等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