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寧
(廣東理工學院外語系 廣東肇慶 526114)
弗里斯(Fries C.C.) 在其《美國英語語法》中首次確立了功能詞的概念,指出:“功能詞是,除開所表達的語法意義之外本身沒有意義的詞”。[1]109繼弗氏之說,克里斯托弗森和撒威德在《高級英語語法》(1969)中總結了語法學專家對詞類的劃分, 歸納出兩種英語詞類系統(tǒng):一類為以屈折變化為標準劃分的體系;另一種則是以英語詞或詞組在句中的位置劃分的詞類體系,從而認為功能詞本身并無意義, 其意義是由它在句中所承載的功能來確定的。然而,隨著功能詞體系逐步完善和發(fā)展, 現(xiàn)代語言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功能詞在語言結構的各個層次上的作用,改變了長期以來功能詞被認為只具有語法意義而沒有自身意義的論點,功能詞被賦予了應有意義。[2]20對功能詞因語用而生成的多義研究,when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功能詞when 作為一個具有多功能和多意義的高頻使用詞,引起了學者對其關注。 如:Quirk 在論述 when分句的時間、條件、因果、讓步和對比的語義關系時涉及了when的多義性[3]212。馬博森研究了when復合句中的時、體用法,認為時間關系并非決定時、體使用的唯一因素[4]118-124。吳炳章基于條件句和時間句的相似性論述了if條件句式和 when句式的相似性。[5]341-349向萍等對when復句的多義性進行了認知識解。[6]48-52張芳對作為從屬連詞的when的漢譯問題進行了個案研究。[7]121-124鐘書能,黃瑞芳對when分句的構式進行了認知研究[8]30-43。馮莎,李瑛則對when復句的多義性進行了研究。[9]68-74綜上所述,學者們主要從語法、句式、認知、翻譯四個維度對when進行了研究,但在以上研究中,多數(shù)舉例來自于各類英語詞典,較少對文學原作中連貫語境下的when予以關注,正如馬博森在其文章中提到的:“本文的討論僅限于孤零零的句子,到了話語語境層次會怎樣呢?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4]124。另外,經文獻搜索,國內學者對《麥克白》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學意識形態(tài)方面,如:黃慧從《麥克白》的悲劇價值來解讀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10]30-32倪萍討論了《麥克白》中的犯罪感、恩典和自由意志。[11]34-47總體而言,研究對其中語言現(xiàn)象及其語用意義的關注太少,對《麥克白》中when的研究則尚未見到。
本文選取《麥克白》中的多義功能詞when為研究對象,進行語料統(tǒng)計與分析,結合卞之琳譯本,研究when在不同“劇境”中的語用意義與言語效果。本研究旨在引起人們對莎劇中多義功能詞的關注,以期更好地解讀經典文本,領略莎翁獨到的語言魅力。
按邏輯推理,多種不同的語義關系存在于when復句中,可見when復句中主從句所表示的兩事件相繼或同時發(fā)生,因而引申出條件,原因等抽象含義,這些含義已逐漸固化進when的詞匯意義中。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多數(shù)人常使用when來表達時間關系,對其所表達的諸如因果等抽象概念的利用和理解不夠,從而容易發(fā)生誤解,這種情況在對莎劇經典文本的閱讀中也時有發(fā)生。為準確把握功能詞when的語境意義,進而正確理解莎翁語言背后隱含的人物微妙的情緒變化,本研究以《麥克白》為研究文本,運用antconc3.2.2w語料庫軟件,對《麥克白》中when的使用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麥克白》中when的使用共40處,其在劇中的語用意義可歸納為5類,除表示時間外,when還可表條件、原因、讓步和對比。本文對這五種歸類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如下:
表1 Macbeth中when的語用分類統(tǒng)計
頻度歸類時間原因條件讓步對比合計WheninMacbeth184141340
劇中when除了單純表示事件、動作、狀態(tài)等與其發(fā)生的時間關系外,還包含多種復雜的語用意義。其中最突出的抽象語用為:when表條件,共計14例,在劇中多為虛設情境,推測結果,以此渲染悲涼或憤怒的氣氛,豐富人物角色的情緒變化。
如:①MALCOLM. That, when they shall be open’d, black Macbeth Will seem as pure as snow(Macbeth,4.3.51-54)[12]125①
卞之琳譯:一朝揭開來一比,烏黑的麥克白斯就會像白雪樣皎潔。[13]93
此處“一朝”,既有“時間關系”—“朝”,又表“條件”—“一…就”。所以由此可知,如果認為when僅表示動作、事件、過程、狀態(tài)等發(fā)生在過去、未來或現(xiàn)在,那未免有點簡單從事了。鑒于此,下文以《麥克白》中的具體實例對多義功能詞when在不同“劇境”中的語義進行分析。
When具有多語義性,以上已歸納出5種主要的語義特征,那么,when為何呈現(xiàn)多語義,其存在的基礎是什么?在對《麥克白》中when的語境多語義進行分析前,很有必要對此進行梳理和說明。
以原型范疇理論來分析when,可將其作為一個范疇來研究。原型范疇理論認為:在一個范疇中有一個或一些“成員”成為典型代表,處于范疇的中心地位,而其他“成員”則不是范疇中的典型代表,因而處于邊緣地帶。按此推理,詞的意義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以中心意義為基礎不斷擴展成一個意義鏈,構成一個語義網(wǎng)絡。[14]93一個典型的詞項代表了一個復雜的范疇,它不僅有一中心義,而且有多個相關義。這些相關義通過范疇化關聯(lián)起來,構成一個意義群。[15]93一個多義詞就是一個范疇,其中有中心意義和邊緣意義之分。[15]4概而言之,在when的意義范疇中,多義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時間這一范疇為中心意義,進而表示條件、原因、讓步和對比的邊緣意義。
另外,功能詞when的這種多語義現(xiàn)象從格式塔心理學家Edgar Rubin提出的圖形/背景理論來分析也是合理的。Edgar Rubin最著名的研究即是花瓶/人臉(vase/face)黑白視覺圖;當以黑為背景時,可以看到白色花瓶,當以白為背景時,可以看到黑色對視的人臉;但無論以黑或白為背景,在一個感知場內,任何時候都只有一個感覺中心。當when處于一個具體的語境中,既表時間,又表條件等抽象概念時,“表時間”往往會淡化為背景,以突出條件等抽象關系。所以感知對象能否成為圖形,取決于觀察者是否將其視為注意中心。背景與圖形同時存在于感知場內,但不會同時成為感知中心。[16]202
《麥克白》中when的句式變換與語用特征復雜多樣。以下將結合其中的具體實例對when的語義與特征進行分析。
在劇中,when可表示事件、動作等發(fā)生時間的關系,以此為劇情的發(fā)展提供時間參照點。對此,我們將其漢譯為“當……時”、“什么時候”。這一意義常用于以下兩種句型中:
a.(),+ when + ()
b. when + ( ),+()
在這兩種句型中,when所表現(xiàn)的時間情境有三種,分別為:主句時間先于when所指事件時間;主句時間與when事件所指時間同時發(fā)生;主句時間后于when所指事件時間。對此,下文結合具體例子分別進行分析和說明。
1.主句時間先于when所指事件時間
如②:MACBETH. If it were done, when ’tis done, then ’twere well It were done quickly (Macbeth,1.7.1-2)[12]36
卞譯:如果干了就完了,那么最好還是趕快干了吧。[13]25
劇中,例②所述是麥克白對于是否暗殺頓肯進行的心理活動?!癷t were done” 指暗殺頓肯這件事,發(fā)生在先,而 “tis done”指頓肯政權倒戈,麥克白成為國王,掌握政權,發(fā)生在后。
2.主句時間與when事件所指時間同時發(fā)生
如③:ROSS. No, they were well at peace when I did leave ’em. (Macbeth,4.3.178)[12]133
卞譯:沒有,我離開他們的時候還平安。[13]99
例③是羅斯與麥克德夫的對話,麥克德夫在詢問他的夫人與孩子的情況,在這句話中,“were well”與“did leave”的時間參照點是相同的,所以這里主句的時間與when所指時間處于同一時間或至少在時間上有交叉點。
3.主句時間后于when所指事件時間
如④:MACBETH. He chid the sister, when first they put the name of king upon me. And bade them speak to him; (Macbeth,3.1.56-58)[12]75
卞譯:那三個女巫,一喚我國王,他就去呵斥她們,要她們跟他講話。[13]75
例④中的“he”指的是班珂,在聽到女巫對麥克白的預言后,他對女巫進行呵斥。此句話中的 “He chid the sister” 發(fā)生在后,而“they put the name of king upon me”發(fā)生在先。在劇中,班珂對女巫的呵斥,表現(xiàn)了他對頓肯擁護,這讓本就對班珂的高貴品性和無畏精神感到嫉妒的麥克白心生畏懼,因此把 “He chid the sister”這件發(fā)生在后的事件放在when所表示的事件時間之前,更體現(xiàn)了麥克白對班珂的畏懼,這也是后來麥克白想要殺害班珂的原因。
表示“時間”是when在這一語義范疇的中心意義,但在具體的劇境中,盡管when仍可保留指示時間關系的功能,但其所指稱的對象也可以不再是表示時間概念的意義。因此除表時間外,when還可以表示原因,條件,讓步和對比這些抽象關系。
When表示原因、理由時,其語義相當于since,漢譯作:“既然”。在《麥克白》中,when經常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表示質問,語氣更強。
如⑤:MACBETH. When those that gave the Thane of Cawdor to me Promised no less to them? (Macbeth,1.3.118-119)[12]19
卞譯:既然人家把考多領主給了我, 給他們也許了不少的尊榮。[13]14
例⑤是麥克白與班珂就女巫的預言進行討論,劇中“those”即指女巫,“them”指班珂的子孫;女巫預言麥克白會成為考多領主,預言班珂的子孫會當國王。所以,這里所指的前后兩件事是伴隨發(fā)生。而一個事件伴隨著另一個事件接踵發(fā)生,其中一個事件必然誘發(fā)或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fā)生, 這一語言現(xiàn)象是構成因果聯(lián)系的條件,實現(xiàn)了語用的接近原則。[17]339所以,該句中的when除了時間參照,還蘊含著原因關系。
再例如⑥:LADY MACBETH. What need we fear who knows it, when none can call our power to accompt? (Macbeth,5.1.35-36)[12]139
卞譯:我們怕什么人家會知道,既然誰也不敢考問我們的成功?[13]104
例⑥是麥克白夫人癔病出現(xiàn)后的自言自語,“不敢考問我們的成功”發(fā)生在前,此為因; “不怕人家知道”發(fā)生在后,而為果。所以,此句的因果關系也恰好滿足了“時序原則”,即人們常常把先發(fā)生的事件識解為原因,把后發(fā)生的事件識解為結果。[17]340
當when表條件時,其語義相當于if, in case that。 在《麥克白》中,具體語用意義又與if不完全相同,if 常用來表示假設某事會發(fā)生,但不能確保某事一定發(fā)生;而when表示條件時,較if的肯定性更強。
如⑦:MACBETH. The time has been, That, when the brains were out, the man would die, And there an end; (Macbeth,3.4.77-79)[12]94
卞譯:往常的情況照例是腦漿直流,一命嗚呼,人就完了。[13]67
在例⑦中,如果“brains were out”(腦漿直流),那么“the man would die”(人必死無疑)。此句的語用意義在于強調事件滿足一定的條件后,結果會自然而然的發(fā)生。在此,when所表示的條件關系具有較強的肯定性。
此外在表條件時,when所表示的動作在時間上要先于結果所發(fā)生的動作。因此,這一情況同樣滿足了when作為時間參照點的時序原則。
如⑧:MALCOLM. But for all this, When I shall tread upon the tyrant’s head, Or wear it on my sword, yet my poor country Shall have more vices than it had before. (Macbeth,4.3.44-47)[12]125
卞譯:可是,盡管如此,一旦我腳踏那個暴君的頭顱或者劍挑它以后,可憐的祖國還會比原先滋長更多的罪孽。[13]93
在例⑧中,when在表示條件關系,所示動作發(fā)生在結果動作之前。例⑧是頓肯的兒子瑪爾柯姆與貴族麥克德夫討論暴君麥克白時的所說,卞之琳的譯文中用“一旦”和“以后”將動作的時間關系表述了出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原文中when所表述的時間與條件的關系。
Quirk Retal (1985)認為when所表示的關系中可隱含時間和讓步的意義[3]212。在《麥克白》中,當when表讓步時,同樣滿足了時序原則;其語義相當于although/ even if, 而隱含“即便”、“盡管”的含義。
卞譯:我們用鮮血玷污了他自己房內的那兩個沉睡人,還用了他們的匕首,人家會相信就是他們干的嗎?[13]29
例⑨是麥克白與其夫人為謀殺頓肯時的對話,麥克白對謀殺頓肯這件事始終猶豫不決,既有對頓肯給予的尊榮的留戀,又有對謀殺事件有可能敗露的擔憂?!癿ark’d with blood those sleepy two Of his own chamber and used their very daggers,” 一句表明是麥克白夫人提供給麥克白謀殺鄧肯的方法,麥克白對實施行動有所顧慮。此句中的When有表示讓步的意思。
當when表對比時,其語義相當于whereas, while,漢譯為,“卻”、“可是”,“而”。在劇中,when表示兩個同時發(fā)生的動作、狀態(tài)和事件時,可能隱含主從句之間的對比關系;而when較之while的語氣更強烈,更表現(xiàn)了說話者的情感與態(tài)度。
如⑩:MACBETH. When now I think you can behold such sights And keep the natural ruby of your cheeks When mine is blanch’d with fear. (Macbeth,3.4.112-114)[12]96
卞譯:一想到你們能夠看這種怪像,竟然還保持臉上天生的紅暈而我卻嚇白。[13]69
在例⑩中,麥克白正在舉辦筵席,當麥克白與眾王公大臣看到被謀殺的班珂的鬼魂后,他開始變得語無倫次;麥克白夫人悄然上前解說,麥克白看到了夫人面對大變故時的冷靜,便心生厭惡,開始責怪她的冷酷。“ruby”和“blanch’d with fear”是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看到鬼魂后的神情對比,“when”的運用使得對比更強烈,更表現(xiàn)出了麥克白的心靈在遭受 煎熬。
綜上所述,功能詞When在《麥克白》不同“劇境”中的運用,使人物細微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躍然紙上。when表示時間意義時有三種情況,分別為:主句時間先于when所指事件時間;主句時間與when事件所指時間同時發(fā)生或有交叉;主句時間后于when所指事件時間。這三種情況在表示條件、原因、讓步和對比的抽象意義關系中仍然存在。這就要就我們對when的認識不能僅停留在時間參照點上,還要對when所表達的諸如因果等抽象關系概念進行正確理解,才能真正理解莎劇中人物的真實情感。此外,when在表條件、原因、讓步和對比時,其語義與if、since、although、while等具有細微差別,這也要求我們在閱讀和運用中加以正確識解和區(qū)分。
莎士比亞戲劇是一座語言寶庫,其中多義功能詞的運用為戲劇語言增添了無限色彩,因此準確地把握功能詞在語境中的意義,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莎劇語言的奧妙。本文以原型范疇理論和圖形/背景理論為導向,對《麥克白》中的多義功能詞when進行了語料統(tǒng)計,繼而結合具體“劇境”,對多義功能詞when的語義特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when除了表時間,為劇情的發(fā)展提供時間參照點外,還具有表原因、條件、讓步、對比的功能。其中時間意義是范疇中的中心意義,也是其延伸邊緣語義的起點。
限于篇幅,本文也有力所不逮之處。首先,莎劇劇目繁多,關于多義功能詞的語料浩如煙海,本文僅收集了《麥克白》中多義功能詞when的語料,對其他劇目中語料的收集仍有欠缺,而對莎劇中其他多義功能詞的研究則有待進一步挖掘。其次,本文以原型范疇理論和圖形/背景理論為導向,對多義功能詞when的語義特征進行了分析,雖能從不同“劇境”的實例中,體會到when在莎劇中的多義妙用以及其在表條件、原因、讓步時,與if、since、although等詞的微妙差別,但若要對詞的語義作出比較全面的,準確的闡釋,不但要研究該詞使用的語境,還應結合說話人使用該詞的交際意圖,說話人的文化背景知識,說話人的情感對該詞運用者的思想狀態(tài)和認知方式進行分析。所以對于莎劇中多義功能詞的研究還可繼續(xù)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交際角度等對其進行全面分析,以使莎劇中多義功能詞的研究更趨完善。
注釋
① 莎劇版本說明:本文所用語料均出自阿登版莎士比亞(THE ARDEN SHAKESPEARE)的《麥克白》(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各例中的when用下劃線標出。
[1] Fries.C.C.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Sentences. [M].Longman.1949:109.
[2] 高彥梅. 20世紀以來的功能詞研究 [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20-22.
[3] Quirk, Ret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Harlow: longman. 1985:212.
[4] 馬博森.復合句中的時、體用法的幾個問題[J]. 浙江大學學報,2000 (3):118-124.
[5] 吳炳章. If- 條件句的內涵語義分析—兼論if-條件句式和when-句式的相似性[J]. 現(xiàn)代外語,2005(4): 341-349.
[6] 向平,肖德法,張法春. When 復句多義性的認知識解[J]. 外語學刊,2009(1) : 48-52.
[7] 張芳. 從屬連詞when 漢譯的個案研究[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2(3):121-124.
[8] 鐘書能,黃瑞芳. When-分句構式的認知研究[J]. 外語研究,2014(5): 30-43.
[9] 馮莎,李瑛. When 復句的多義性研究[J].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16(9):68-74.
[10] 黃慧. 從《麥克白》的悲劇中解讀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J]. 外國語文 2013(6):30-32.
[11] 倪萍. 沉淪者的悲劇:論《麥克白》中的罪、恩典與自由意志[J]. 外國文學評論,2013:34-47.
[12] Muir, K, (ed). Macbeth. The Arden Shakespeare [Z].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5.
[13] 卞之琳,譯.麥克白斯悲劇[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93.
[14] Taylor,Jhon. 1993.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UP. (1995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
[15] Langacker,R. W. 2000.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4, 93.
[16] Lakoff,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C] A. Ortony.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251.
[17] 牛保義. 英語因果復句的認知語法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2006 (4) : 33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