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躍輝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質上也是獨立的文本。很多同學在立意時,面對材料總是“一掃而過”,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構思與寫作上。實際上,花些時間對材料進行透徹解讀,相當于“磨刀時間”,是不會耽誤“砍柴功夫”的。因此,有必要借用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的原理與方法,對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
一、材料解讀
不論是敘述類材料還是議論類材料,其本質是意義完整的文本。材料本身包含著寫作的話題、觀點、立意、思路、細節(jié)等等,閱讀并解讀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本解讀”就是既要把握篇章的整體含義,又要對文本的細節(jié)進行分析,對新材料作文的解讀也應如此。整體把握與細節(jié)分析,是解讀材料的兩大思路。我們來看一則作文題: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其基本特點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左右交叉,袖子寬大。最近,有一所學校同寢室的幾個女生火了,原因是她們嚴格遵循古代禮儀,不管上課還是生活都穿漢服,成了一道與現(xiàn)代生活不同的異樣風景。此事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對這則材料進行整體把握,我們發(fā)現(xiàn)材料的事件是女生穿漢服帶來的爭議。從細節(jié)上看,這則材料由三句話組成,每一句話都隱藏著豐富的信息,需要細細揣摩。
第一句話是說明性的句子,是對“漢服”這個概念的說明性解釋?!皾h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是概念的外延,“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左右交叉,袖子寬大”則是概念的內涵。概念外延中的“傳統(tǒng)服飾”是重要的信息點,同學們應該對“傳統(tǒng)”這個概念有一定的敏感,因為從“服飾”與“傳統(tǒng)”的概念關系上講,后者是更上位的概念。那么寫作范圍就應該在“漢服”與“傳統(tǒng)”的區(qū)間內,低于“漢服”。如抓住漢服的特征進行立意,高于“傳統(tǒng)”例如泛化為“任何事情”,都會導致偏離題意。概念內涵中漢服的特點,也可以從“生活不便”的角度進行辯證理解。
第二句話是材料的主體部分。“同寢室的幾個女生不管上課還是生活都穿漢服”,是事件的核心內容,表面上看這是女生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實際上也是同學們發(fā)表觀點、表明態(tài)度的對象與焦點。或者說,同學們在寫作過程中需要針對這件事表明自己的價值態(tài)度?!皣栏褡裱糯Y儀”既可以是女生外在行為的初衷與出發(fā)點,也可以是其行為的內在本質,即女生上課和生活都穿漢服的目的是嚴格遵循古代禮儀,或者說她們行為的實質是嚴格遵循古代禮儀。“成了一道與現(xiàn)代生活不同的異樣風景”則是行為帶來的結果,而“與現(xiàn)代生活不同”也是重要的信息點,它引導同學們要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辯證關系中思考問題。
第三句話“此事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則是思考的方向?!按耸隆敝傅木褪恰巴瑢嬍业膸讉€女生不管上課還是生活都穿漢服”這件事,“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隱含的意思就是要求考生針對事情本身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jù)以上解讀,本材料立意的方向與要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要明確寫作的對象與范圍,即確定討論的核心話題。根據(jù)上述分析,同學們可以在“漢服”與“傳統(tǒng)”的區(qū)間內確定寫作話題。立意的話題就有兩個:如何看到同寢室的女生不管上課還是生活都穿漢服這種行為;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系。前者是事件本身,后者是在事件基礎之上的適度引申。其次,同學們要明確表達對事件與話題的態(tài)度。態(tài)度不能含混,更不能回避所要討論的事件與話題,而是要參與討論,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而文章的主體部分則是針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原因分析”,講清楚支持或反對的理由,表達對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內在關系的理解。再次,對于事件與話題本身,同學們也應該學會辯證看待問題。對于行為本身,既要從“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予以肯定,也要善于冷靜地辨析傳統(tǒng)服飾、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系,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分析問題,從內容與形式的角度辨析問題。
二、文體解讀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從文體上講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最常見最典型的就是敘事類材料,而“敘事”中的“事”,可以是寓言故事,可以是普通事件,可以是虛構故事,也可以是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時事。除此以外,還有議論型材料、說明型材料、詩歌型材料、漫畫型材料等。靜止的、平面的文字或圖畫材料,都可以成為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面對不同的材料,需要對材料的文體特征進行把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審題立意。
議論型材料實際上就一個議論句,當然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議論的句子本身就是觀點,或者說同學所要闡述的觀點隱藏在議論性的句子中。依據(jù)議論文體的特征,我們需要對材料進行進一步加工,在此基礎上提煉觀點。在加工的過程中,某些“關鍵詞”的含義是十分豐富的。例如: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本身是帶有解釋性的觀點,但同學所要表達的觀點并沒有清晰地呈現(xiàn)于材料中,這就需要對材料進行加工。首先,“沙漠”是具象事物,需要進行“化實為虛”,揭示其引申義、比喻義和象征義。此處的沙漠可以理解為某種困難、挫折、障礙等。其次,材料中的關鍵詞是“選擇”與“自由”,我們可以有選擇穿過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沒有不穿過的自由,所以這里的自由與不自由是在選擇道路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自由與不自由是附屬于這個選擇的。綜合兩個關鍵詞的意思來看,文段的核心意思是:“自由”在于自己能否做出“選擇”。
說明型材料是一段說明的文字,意在說明事物的某種獨有特征。解讀這類材料時,就要結合說明文的文體特征,抓住語言細節(jié),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然后將這些特征過渡到人與社會的話題上。例如:
在非洲的戈壁灘上,有一種叫依米的小花?;ǔ仕陌?,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它的獨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龐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長,而他的根,卻只有一條,蜿蜒盤曲著插入地底深處。通常它要花費五年時間來完成根莖的穿插工作,然后一點一點地積蓄養(yǎng)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綠綻翠,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鮮花。這種極難長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長,僅僅四天,它便隨母株一起香消玉殞。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endprint
對于這則材料的把握,我們首先要分析:依米花的特點是什么?閱讀材料可以發(fā)現(xiàn),其特點主要有:一是“它的根,卻只有一條,蜿蜒盤曲著插入地底深處”,二是“它要花費5年的時間來完成 根莖的穿插工作,然后,一點一點地積蓄養(yǎng)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綠綻翠,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鮮花”,二:是“花期并不長,僅僅四天工夫,便隨母株一起香消玉殞”。根據(jù)這些特點,我們便可以進行觀點的提煉,例如“專一是一種成功的品質”“積累力量,突破自我”“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活出特色”等。
同樣道理,詩歌型材料要結合詩歌的文體特征,分析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把握詩人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漫畫迆材料則要結合漫畫的文體特征,分析畫面內容與寓意,把握漫畫作者的意圖與情感傾向。
三、要求解讀
新材料作文的寫作要求更是容易被忽視的內容。一般來說,像“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普遍性、共性的要求自然可以忽略不計,盡管每年高考題目的寫作要求都會有差異。但對于材料與共性要求之外的文字,教師和同學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關注與重視。
2015年高考語文試卷上首次出現(xiàn)“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這類作文一般是由三部分組成,即材料、提示語、寫作要求。同學們最容易忽視的,往往是第二段的“提示語”。例如: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小陳同學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fā)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wǎng)友點贊,也引發(fā)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 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tǒng)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對于這則材料,如果對第二段的“提示語”部分進行詳盡的“解讀”,一定可以更加明確地把握寫作范圍與對象,甚至可以衍生出更多有新意的觀點與表達。
首先,“以上事情”隱含著寫作的話題與范圍,暗示著同學們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扯得太遠。而“以上事情”就包含老陳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接電話、小陳通過微博私信舉報父親、警方將此事發(fā)到官方微博上、網(wǎng)友或贊或質疑的反應。
其次,“你怎么看”中的“你”,既可以是寫作者即考生本人,也可以是代言體,即代替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例如可以模仿小陳的口吻給老陳寫一封信,也可以模仿警方的口吻給小陳寫一封信。代言體在古詩中很常見,用在此處一定很有意思。
再次,“你怎么看”和“表明你的態(tài)度”則說明文章要寫成議論文,因此在寫作要求部分中,沒有出現(xiàn)“文體不限”之類的要求,而是用“完成寫作任務”代替。
最后,“寫一封信”規(guī)定了文章的文體特征,即書信體。雖然對書信的規(guī)范與格式不作重點考查,但寫作姿態(tài)與語氣則是在“提示語”中暗示出來的,至少也應該是對某個特定的人物對象談話的口吻與姿態(tài)。
實際上,很多老師與同學認為的寫作要求之類的“套話”中,也包含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例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同學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選好角度”上,而忽視了“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要求。后者其實是理解材料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如果沒有對材料進行整體理解,把握材料的整體含義,很容易出現(xiàn)只抓住材料的側面而忽視整體含義的傾向,這往往會導致偏離題意。
總之,對材料進行“文本解讀”不是可有可無的工作,而是立意、構思與寫作的前提。其實,任何審題的過程,本質上都是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依據(jù)文體特征透徹解讀材料,依據(jù)新材料作文的特點解讀寫作的要求與提示,這一點不僅需要引起注意,同時也要進行專門練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