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汶河小學(225000)
學生的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是師生交流信息的“窗口”。作業(yè)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存在的問題。教師還可以通過作業(yè)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從而及時調(diào)整和改進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質(zhì)量與態(tài)度也是家校交流的主要話題,很多家長反映:“對于孩子作業(yè)中的錯題,我們看了很吃驚,都是一些很低級的錯誤,孩子太粗心了……”這樣的遺憾在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的每次作業(yè)中均有存在。
其實,粗心、馬虎暴露的是學生理解能力和審題能力薄弱的問題。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它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以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我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讀題是培養(yǎng)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學生初步理解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分析、作答做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
教學一年級的學習內(nèi)容時,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識字量少,讀題有一定的困難,教師應注意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讀題,找出關鍵詞,正確理解題意后再解答。引導學生讀題有以下幾種方法。
1.范讀。教師讀題,要求學生聽題時左手指著題目,右手拿筆隨時準備書寫。教師讀題時速度要盡可能慢,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例如,教學“確認位置”時,題目中出現(xiàn)了“前、后、左、右、上、下”這些方位詞,它們是答題的關鍵。一些有超前意識的家長在學生進入小學前就教學生識字,這樣的學生理解題目就相對容易,但對于大多數(shù)剛入學的學生來說,許多字還都很陌生,教師應當先示范讀題,再帶領學生認讀,并在讀懂題意后再答題。
2.跟讀。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教師可讓學生小聲地跟教師一起讀題,細讀、慢讀,逐步理解題意。
3.精讀。教師帶領學生讀題時,要注意對題目中的關鍵詞使用不同的語氣,讓學生易于領悟。
例如,教學“幾和第幾”時,有這樣一道題:
☆☆☆☆☆
(1)從左邊起,圈出4個☆。
(2)從右邊起,給第4個☆涂上顏色。
教師讀題時可以通過語氣強弱的變換,暗示學生要注意左右,并思考左邊第4個與右邊第4個的區(qū)別。經(jīng)過幾次訓練,學生遇到此類題目時,就會找準解題關鍵詞了。這樣教學生讀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使學生作業(yè)正確率有所提高。
學生觀察事物的過程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低年級教材中的題目多數(shù)圖文并茂,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審題時能否準確理解詞義是解題的關鍵。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用心觀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概括題意,進而提高分析能力。
例如,教學“6、7的分與合”時,教師在學生觀察螃蟹圖后這樣引導。
師:一只只張牙舞爪的大螃蟹想和我們比賽。大家看,它們爭先恐后地出題考我們,大家有沒有信心戰(zhàn)勝它們?
生(齊):有。
師: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誰能說出一只大螃蟹身上的數(shù)字6和兩只小螃蟹身上的數(shù)字1、5有什么關系?
生1:6可以分成1和5。
生2:6可以分成5和1。
生3:1 和 5、5 和 1,合起來都是 6。
師:下面誰來替第二只螃蟹出題?
生4:哪個數(shù)可以分成4和3?
生5:你的問題可以換成4和3合起來是幾。
教師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激勵的語氣,先引導學生觀察配圖,厘清題目中蘊含的數(shù)量關系,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钡搅酥懈吣昙?,審題更是解題的靈魂,審題正確,則有可能所向披靡;審題失誤,則有可能滿盤皆輸。即便是到了高年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做記號。教師要引導學生按要求審題,逐字逐句推敲,把題中簡化了的成分清楚明白地標記出來,或把隱藏的條件補充完整,使題意更具體、明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圈一圈、點一點,把已知的、未知的、疑惑的地方標注出來,以讀代審,邊讀邊畫題中的重點字句,避免因審題不細、題意沒弄清而造成列式錯誤。對于易混淆的關鍵詞,在題中加著重號。
例如,在教學“一個數(shù)的億位、千萬位、千位上的數(shù)字都是9,其余各位上的數(shù)字都是0,這個數(shù)寫作( ),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shù)是( ),省略億后面的尾數(shù)是( )億。”時,我引導學生在“改寫”和“省略”的下方加上著重號,以便引起重視。
2.畫圖。在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時,數(shù)量關系難以厘清,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畫示意圖或線段圖的方法使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更直觀,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例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有這樣一道題:“小明從家出發(fā),先向東走了50米,再向北走了20米,接著向西走了40米,最后向南走了20米,你知道小明現(xiàn)在離家有多少米嗎?”信息太多,學生一時間很難回答,于是我提示學生嘗試畫圖表示題意。學生畫完示意圖后,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就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了,學生由此很快就解決了這道題。
又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另一道題:“小寧和小春共有72枚郵票,小春比小寧多12枚郵票。兩人各有多少枚?”
師:怎樣整理條件和問題,使題意更直觀、更清楚?
生(齊):畫線段圖。
師:怎樣畫呢?請大家在草稿紙上畫一畫。
(學生動手畫線段圖,并展示自己的線段圖,說明線段圖表示的意義)
師(學生畫出了線段圖,如圖1):畫圖要完整,不僅要表示條件,還要標出問題。請把你的線段圖完善一下。
圖1
師:只看線段圖,你能說一說條件和問題嗎?(隱去題目,學生發(fā)揮)你打算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呢?請大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請大家互相交流、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借助線段圖,交流不同的解題方法)
方法一(如圖2):
圖2
生1:減去小春比小寧多的12枚,兩人現(xiàn)在的郵票數(shù)就同樣多,用郵票總數(shù)72枚減去12枚就等于小寧郵票數(shù)的2倍,由此可以先求出小寧的郵票數(shù)。郵票總數(shù)-12=小寧的郵票數(shù)×2,求出了小寧的郵票數(shù),那么小春的郵票數(shù)=小寧的郵票數(shù)+12。
方法二(如圖3):
圖3
生2:因為小春的郵票數(shù)比小寧的多12枚,所以,如果小寧的郵票數(shù)增加12枚,那么兩人的郵票數(shù)就同樣多,用郵票總數(shù)72枚加上12枚就等于小春郵票數(shù)的2倍,即郵票總數(shù)+12=小春的郵票數(shù)×2,求出小春的郵票數(shù),則小寧的郵票數(shù)=小春的郵票數(shù)-12。
方法三(如圖4):
生3:郵票總數(shù)不變,把小春比小寧多出的12枚分一半給小寧,使兩人的同樣多,再分別求出小寧和小春的郵票數(shù)。
圖4
師:從線段圖中,我們能看出什么?
生4:從線段圖中,我們不僅能看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還能清楚地看到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
師:好,現(xiàn)在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列式并解答。
師:在剛才的解題過程中,是什么幫助我們快速理解題意并順利答題的?
生(齊):線段圖。
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畫線段圖的過程中理解題意。教師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線段圖,尋找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學生在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的同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畫圖的優(yōu)越性。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幾何直觀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題能力。
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積累、反思、鞏固的長期過程。學生審題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能力的強弱。教師要明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低年級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