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語文學科包含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不僅可以了解語文知識中豐富的人文元素,還可以體驗深厚的人文精神。學生們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和語言運用能力??墒窃诂F(xiàn)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們普遍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滲透,特別是高中語文的教學,教師們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教學是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的。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等方面的問題。為了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率,高中語文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針對相關問題,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把語文課本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充分地開發(fā)出來,給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把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大都采用“填鴨式”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把語文知識強硬地灌輸給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都是對語文知識進行死記硬背,沒有深入了解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針對這樣的問題,高中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就要注意及時地革新教學觀念,把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深入地揭示出來,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把人文知識分享給學生,帶給學生一個良好的人文精神體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個性和人文素養(yǎng)。
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那么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就無法得到保證,為了真正地讓學生獲取語文課本中的人文知識,教師們要注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主動獲取知識。例如,教師在對《邊城》這篇課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首先就要讓學生先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才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拳拳赤子之情。
高中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教材是最為直接的學習資源,所以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對教學經(jīng)驗進行總結(jié),充分地利用現(xiàn)有的教材資源,挖掘出教材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利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及時地分享給學生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避免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要僅僅是把文字傳達給學生,還要賦予文章文學美感,并引領學生們對這種美感進行體驗,從而引發(fā)學生們對語文知識的思考,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起來。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融會貫通,根據(jù)教材中課文的內(nèi)容,對課文知識進行延伸,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內(nèi)容。比如說,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對作者悼念劉和珍君的情感進行體會,還要結(jié)合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帶領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了解,從而從深層次上把握到作者對革命前景的盼望之情。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還可以受到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染,從而把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出來。
我們的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知識。特別是語文知識的教學,高中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社會生活能力,他們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掌握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技巧,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把語文知識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學習環(huán)境,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舉個例子來說,學生在學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教師就要通過對史鐵生雖然殘廢了雙腿,但是并沒有放棄生活這一事例進行講解,把“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一精神意識傳達給學生,幫助學生學會把課文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科學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總而言之,教師在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來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選擇,幫助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獲取一定的人文知識,培養(yǎng)自己的人文精神。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可以獲取多方面的內(nèi)容,人文精神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這些內(nèi)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和準確理解語文知識。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推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