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連英
后現(xiàn)代課程理論認為,不能把語言與其背景割裂開來,不能把語言簡單地當做抽象的東西進行分析。理解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這些語言所蘊含的社會生活的理解,所以,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拓展,拓展相關的語文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這是毋庸置疑的。
遺憾的是,目前的語文課,隨意拓展現(xiàn)象嚴重,老師僅抓住和文本相關的一個話題,便引入大量其他教學資源一味向外拓展。這樣的拓展,嚴重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原點。
課文是教學之本,課堂的活動都要聚焦于課文。語文閱讀課,應以文本理解為基礎,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在此,我結(jié)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與思考,談談語文閱讀教學的拓展問題。
在教學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時,有學生認為,“五月漁郎相憶否”一句寫出了兒時的伙伴對詩人的思念。其實,“五月漁郎相憶否”表達的是詩人對兒時伙伴的思念之情,這是別具一格的“對面寫來”的手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寫法,我作了以下拓展:
首先,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痹娭胁徽f自己如何思念家鄉(xiāng)的兄弟,卻寫家中兄弟思念自己。從對方落筆,從此處遙想彼地,以對方之思映襯自己之思,更顯情致婉曲、深邃動人。
其次,學習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人設想,在今夜明月的輝映下,遠在鄜州的妻子可能又失眠了,她正憑欄望月,思念牽掛著羈留長安、音訊杳然的自己。詩人望月思家,卻寫妻子見月思己。這種 “對面寫來”的高妙手法得到了諸多評論家的稱道。課堂上,我把這些評論也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這種寫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再把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作為課后練習來鞏固“從對面寫來”的手法。
這幾首詩歌的拓展,我是針對“五月漁郎相憶否”這個教學點來展開的,教學預設的時候,我預估學生此處有難點。經(jīng)過這樣的拓展訓練,學生對古典詩歌“從對面寫來”這一經(jīng)典手法的理解應該是比較透徹的了。
上海師大“國培2017”培訓過程中,李海林教授給我們介紹了一個《鷸蚌相爭》的課例:
有位老師在教學《鷸蚌相爭》,課上到一半時,突然有學生質(zhì)疑:蚌夾住了鷸的嘴巴,鷸怎么說話呢?老師頓時懵了。這時,又有一個學生說,我夾住了你的嘴巴,你不會說話,我也不能說話啊!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處理。
在這個課例中,學生確實是碰到了問題,他們用科學的眼光來審讀文學作品。那么,當學生提出“河蚌夾住了鷸的嘴,蚌怎么說話?鷸怎么說話”此類問題時,語文老師該如何對待?讓學生無謂地爭辯下去?還是把學生帶到生物課堂中去,上一堂生物課?
我認為,教師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質(zhì)疑。老師對學生的課堂反映往往視而不見,這是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大問題。其次,應該抓住這個問題,適當拓展,把學生引到對寓言這一文體的認識上,從而揭示《鷸蚌相爭》這篇寓言的主旨。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寓言的認識,甚至還可以進一步拓展介紹寓言和童話的區(qū)別——童話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創(chuàng)造的、幻想的。但童話的幻想必須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而寓言則不那么嚴格,如《狐貍和葡萄》中的狐貍,垂涎于葡萄,改變了原來食肉的習性。這個寓言賦予了狐貍以“人”性,卻違反了狐貍的“物”性,這在童話中是不可以的。
為什么要拓展補充文體知識呢?對文體的辨識,是讀解的門戶,讀者考察文本的外在形態(tài)及其特征,才能識其大體,自由出入于文本世界。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老師若能把學生引導到對《鷸蚌相爭》的文體探究上來,學生就會恍然大悟。這樣的拓展,無疑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語文課的拓展是必須的,但要有適宜的內(nèi)容,還要有合宜的時機。
教學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的《登岳陽樓》時,針對是否介紹作者的情況這一問題,我猶豫了很久,因為第一單元剛教完杜甫的《蜀相》,之前也介紹過不少關于杜甫的身世。最后決定,除了提醒學生關注注解外,不作其它介紹。但當教學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時,我想,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句字面意思并不難的詩句呢?我告訴學生,杜甫50歲開始,他的朋友一個個相繼去世,給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公元761年,曾在同朝為官的王維去世;公元762年,曾同游梁宋縱馬燕趙的李白去世;公元763年,布衣之交房琯去世;765年正月,高適在長安去世;765年四月,嚴武突然死去,杜甫失去了靠山……這些相關知識的拓展介紹,學生絲毫不覺多余,因為正是這些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杜甫晚年的凄涼之境。
回到開篇提到的問題,教學《蜀道難》時,為什么學生會認為,拓展介紹李白的身世用一句話帶過即可?我想,這就是拓展的內(nèi)容與時機的問題。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一上課就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后分析課文。有些作者的情況,學生在學習該作者的其他文章時早有所聞。比如李白的詩歌,從小學到高中,學生每個階段都會接觸到李白的詩歌,但老師每次都介紹李白的身世,大同小異,也無怪乎學生覺得沒必要。語文老師要明白,學生不是為語文知識而學語文知識。只有促進學生理解和感受文本的語文知識,才是需要拓展的內(nèi)容。
總之,無論是因“難”而拓、因“疑”而拓,還是因“時”而拓,都是因“需”而拓。解決特定教學點需要什么語文知識,就應當拓展什么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