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美術教學是培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核心課程,而美術鑒賞模塊則是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的主體構成,模塊教學的合理實施與開展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途徑。美術鑒賞活動的成功開展可以對學生認知客觀世界的審美判斷起重要參考和引導作用,同時也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最終沉淀為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達成新課標對學生美育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對美術鑒賞的實質進行了明確的分析、探討影響美術鑒賞教學效率的因素,并提出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措施。
關鍵詞:鑒賞實質;高中美術;審美培養(yǎng)
在新課程改革深入貫徹實施的當下,高中美術教學依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關注的往往是應屆藝考生的專業(yè)及文考雙線達標成績,忽視了藝術教育本身的核心功能。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難以改變高中美術學科邊緣化的尷尬現狀,課改的推行逐漸流于形式,教學依舊模式化,美術教育仍然刻板乏味。因此,只有客觀認識高中美術教學的現狀,真正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明確認知美術鑒賞的實質意義,才是決定高中美術教學成敗的前提。美術鑒賞模塊作為高中美術課程的核心教學內容,它的實質意義不僅僅只是提高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認知能力,還有十分重要的審美與教育功能。為此,美術教師亟待修正常態(tài)弊端,真正明確美術鑒賞的實質,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與引導科學多樣的教法、學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對美的審美評判標準。
一、 明析美術鑒賞實質,查擺課程教學積弊
所謂美術鑒賞,就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情感體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優(yōu)秀美術作品進行歸類、分析、判斷、體驗、聯(lián)想和評價,從而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進而獲得感官上審美的享受和心靈上對美的感知與追求。鑒(感受、歸類、分析和判斷)就是要了解相關藝術家、時代背景、藝術門類、材料運用、表現形式和作品呈現的表象與內在內容;賞(想象和評價)就是把直接感受和自身經驗相結合進行審美體會、感悟并進行審美判斷和評價。簡單來說,“鑒賞”就是欣賞與解讀進而進行評價與判斷。美術鑒賞課程是一門融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綜合課程,美術鑒賞教學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開闊視野,健全人格,提升綜合素質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要想獲得更好的鑒賞體驗,具備美術基礎理論知識和掌握作品鑒賞的方式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教師如何最準確地把握美術鑒賞的實質,科學地引導與傳授知識,是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課改深入貫徹實施的今天,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仍然積弊難除,主要存在著以下突出問題:
1. 教學內容缺乏合理整合: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由于學科知識體系在時間和地域上跨度較大、內容豐富,很多教師對教材內容和課程資源沒有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與整合,導致教學內容的主脈絡不清晰,教學目標混亂、不明確。學生往往對所學課程知識感覺龐雜不堪,對美術作品的認知依舊淺顯,甚至大量作品在學生腦海印象中呈現為一片空白。
2. 專業(yè)術語深奧晦澀: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往往過于專業(yè),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太多專業(yè)術語進行美術解析,晦澀難懂,使得很多學生經常出現認知斷片,難以理解課程內容,既容易走入美術鑒賞的理解誤區(qū),也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與信心。
3. 教學形式單一乏味:課堂教學照本宣科,教學形式機械僵化是很多教師執(zhí)教的通病,其常態(tài)方式是使用圖片或者PPT展示,學生除了看書本圖片就是看PPT圖片,形式單一。學生很難從圖片中真正建立形象思維的認知,也無法領悟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深刻內涵。被動地接受知識使學生難以拓展想象,更談何創(chuàng)新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二、 明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措施
眾所周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高中美術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也是高中美術鑒賞模塊的主要教學目標。明確并尋找到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措施毋庸置疑是高中美術教師的核心要務。
(一) 合理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美術教師是否能夠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尋找到科學的教法并合理運用無疑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先決條件。
美術鑒賞常規(guī)課程中可使用“觀察-聯(lián)想-評價-感受”的教學流程來推動學生的學習,但是教法一定要靈活多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相關作品、藝術家、藝術流派進行發(fā)散式聯(lián)想,要適當選取學生自我表達中的異同點進行總結,然后學生根據不同方向評價作品及相關信息。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獲得審美感受。以賞析梵高作品為例:教師可以主體展示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并啟發(fā)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接下來教師可再展示多張梵高作品和后印象主義畫派其他畫家的作品進行橫縱向對比研究,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梵高各時期不同作品的風格題材差異以及梵高與其他后期印象派畫家的共同點,研討結束各組選派代表展示小組研討結果。教師要適時總結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成果,讓學生更深刻理解梵高作品以及后印象主義流派的風格特點、藝術理念。最后,教師可通過播放梵高紀錄短片,引出梵高作品的真實審美感受——向日葵象征著一種激情,象征著一種生命的永存而凡高是用心靈作畫的大師,這位天才獨行者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藝術追尋的意義與藝術真正的內涵。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采用更多樣化的作品展示途徑,讓學生更清晰的進行作品鑒賞。教師可借助藝術品道具模型、復刻作品、新媒體等多種展示形式,讓學生從視覺、觸覺、聽覺來更真實感受藝術作品。例如:在賞析文藝復興大師作品時,可以將大衛(wèi)石膏像作為教具讓學生進行360度觀察、觸摸,體會《大衛(wèi)》雕塑形體和肌肉線條的美感。
最后,教師應當及時關注當下的潮流文化。在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的爆炸程度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接受速度,許多教師的意識形態(tài)和教學思維故步自封,沒有勇氣和耐心接受學生的審美世界,這對于教學雙方產生距離感有很大影響。教師如果能適當了解學生的動漫文化、宅文化、潮牌文化等亞文化,就可以以此為紐帶,進行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關注資源的有益整合,產生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endprint
(二) 準確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準確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鼓勵與引導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拓展思維,深入理解藝術作品的深刻內涵,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知識和審美鑒賞能力的發(fā)展與提高。
1. 鼓勵與引導自主探究學習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可以主動收集相關學習資料并在課堂內外進行自主研究。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和知識的整合講解,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又能促進學生的拓展性思維,加深學習印象,快速有效地提升個人的審美鑒賞能力。
2. 專業(yè)知識與文化知識相互融合的激趣學習
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專業(yè)知識與自身掌握的文化知識以及生活實際融會貫通進行品鑒與理解。教師應當更注重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去學習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在蘊涵,靈活合理的整合學習內容,避開理論糾纏,實現趣味化通俗化學習,達到教學雙方實際需求的短平快。
3. 注重發(fā)散聯(lián)想的學習思維習慣和方法
在高中美術學習中,學生應當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不同學科之間、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lián)系。不要孤立地對待學習知識,要養(yǎng)成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要善于通過發(fā)散思維活動來實現學習目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藝術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知識的學習來提升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是高中美術教育的主體構成,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課程。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開展的今天,高中美術教師必須更加明確美術鑒賞的實質意義,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及學科特點研討與實施科學合理的教法與學法,尋找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藝術素養(yǎng)的有效措施,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而更加努力。
參考文獻:
[1] 羅珊珊.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3(8).
[2] 杜立紅.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4(43).
[3] 朱永進.普通高中美術鑒賞拓展型教學嘗試[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12).
作者簡介:
莊宗忠,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