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蘊含了豐富民族文化,通過具體的形象,含蓄的語言,營造出了唯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情感和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可以學會欣賞詩歌,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進而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實現(xiàn)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教學;詩歌;教學方式
對于詩歌的教學,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積極地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體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睘榇耍處熞朴谕ㄟ^有效的教學方式來鼓勵學生學會鑒賞詩歌,通過自己的體驗來探究詩歌內涵和本質,理解詩歌中的形象和語言,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一、 自主探究法,詩歌學習的根本
在學生對詩歌進行學習時,自主探究是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探究,才能夠真正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認識。學生在自主探究詩歌中要按步驟把握全詩,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來了解詩歌的語言、形象、意境和情感等。學生首先要分析詩歌的標題,標題會交代很多的信息,有的會說明寫作的時間,有的會點明詩歌的題材,有的會指出寫作對象。所以在探究詩歌的標題時要認真分析。
例如周樸的《春日秦國懷古》,通過題目就可以看出寫于春日,題材是懷古。接著要探究詩歌中給出來的注釋,這些注釋往往介紹了作者的情況,暗示了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學生要探究詩歌中的意象,在本詩中學生通過“荒郊”“春草”“積雪”等凄涼敗落的意象,與春日形成反差,表達出了詩人“不堪回首”的懷古傷今之情。
在分析中,學生需要進一步辨析句法,詩歌中的頸聯(lián)“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上半句中的“晚”不是指“蒼山”,通過下半句的“殘陽”可知,此處的“晚”指天色,意為“天色晚了,云和積雪圍繞著蒼山”這里省略了天色,下半句中的“伴”“昏”二字,將“煙”和“綠樹擬人化,寫景細致入微?!睂W生還需要進一步探究詩歌的題材,本詩是一首懷古詠史詩,也可以歸類為寫景抒情詩。目睹一派凄冷的景象而“思秦原”,蘊含著對秦國由盛而衰的詠嘆以及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隱憂。最后,學生還需要分析詩歌的手法,把握情感。
通過閱讀學生會看到本詩是一首懷古詩,詩的前六句描繪眼前之景,后兩句表達了懷古傷今之情。本在格律上用韻規(guī)范,對仗工整,在寫作技巧上采用了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寫衰景衰情的手法,借春草、古碑、蒼山、殘陽、昏沉的綠樹,黃山等凄涼的景物表達了懷古傷今之情。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學生會對詩歌形成自己的認識,了解詩歌的語言和情感,通過自己的體驗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形成自己的語言技能。
二、 拋錨引導法,詩歌學習的關鍵
拋錨式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通過問題或任務來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使學生能夠產生思考的欲望和動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教師提供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靈感和動力,促進學生能夠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形成自己的認識,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和意境。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詩歌中的問題,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參與到探究和思考中,成為學習的主體。例如,在學習陶淵明《歸園田居》時,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為了使學生可以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更好地體會詩人的心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探究詩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主動閱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和思想。閱讀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表達出了詩人從何而歸。在這里詩人利用“塵網”來比喻官場生活,用“誤落”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詩人看到了官場中的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生活的厭惡,所以想要離開這里,從官場生活回歸到自己所喜愛的田園生活。詩歌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達了詩人的本性并不適合官場生活,不能夠在權勢之爭中游刃有余。詩人缺少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所以想要回歸自然的生活,這才是詩人的高尚情操和內心的志向。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學生有了探究的方向,進而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分析中掌握知識。
三、 民主教學法,詩歌學習的動力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和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采用民主教學法,使學生可以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探究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形成自己的感悟和樂趣。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民主教學法的方式來探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這兩句詩歌的含義,同時討論這兩句詩歌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學生的討論中,學生會認識到“歸雁”表明了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征蓬”表達的是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的樣子。在這個時候詩人遠離家鄉(xiāng),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的詩人有使命,詩人內心中的情感都是不佳的。詩人表達出了自己內心失意的情緒。溝通中有的學生知道這個時候一向非常器重作者的宰相張九齡被貶職了,作者也受到了牽連。詩人這個時候受到了排擠,內心滿心惆悵和激憤,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溝通,學生認識到了作者內心的抑郁和不滿。教師采用民主教學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溝通的舞臺,促進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在交流中逐步提高認識,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提高理解能力。
總之,詩歌的語言簡練,意蘊豐富,只有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和探究才能夠真正地理解融入在字里行間的含義和情感。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探究,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悟作者的語言和詩歌的意境,促進學生語言學習能力的提高?!敖逃心?,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痹姼璧膬热莺退枷胧嵌喾N多樣的,教師要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來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林云.初中語文詩歌意象教學策略初探[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語文教學》,2014.08.
[2]潘衛(wèi)昕.探究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有效教學策略[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02.
作者簡介:
林穎慧,一級教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馬山縣喬利鄉(xiāng)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