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茂雙
[摘要]自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興趣,營造適合學生自學的氛圍,積極創(chuàng)設自學情境,把學生自學與輔導相結合,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總結能力和自學習慣,使學生想要自學、學會自學,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學習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學生通過獨立學習獲取知識、掌握知識的能力,它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興趣
自學活動本身就包含有嘗試、探索、創(chuàng)造等因素,是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某一具體認識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就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習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生一旦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產生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變成了一種快樂的體驗。在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多使用一些學具,如印有小鳥、小鴨、小狗等小動物的學具,以加深學生對數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去探究問題,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到掌握知識的樂趣。例如,在進行《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時,先出示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來估計大約有多少只羊,然后再認真地數一數,結合具體的學具進行數一數練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數木棒,說一說具體的數目,然后互相檢查并做出匯報,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為以后學習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營造適合學生自學的氛圍
要想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必須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既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又是服務者與主人翁的關系。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例如,在進行自學匯報時,有的學生匯報的內容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此時教師一定要對其中的知識性錯誤予以糾正,同時也要對閃光點給予肯定和贊揚,切不可嘲笑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在營造學習氛圍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意識到學生在各方面還是不成熟的,離不開教師的扶持與指導,教師既要將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不能太過于放任,導致學生的思想偏離學習軌道,要充分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認知發(fā)展水平和意向發(fā)展水平的高低不同,某些教學方法適用于大多數學生,但并非適用于所用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支持、鼓勵、欣賞每一名學生,對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出現的稚嫩的結論要給予充分肯定,使學生始終都處在一種心理安全、心靈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下,這樣他們才樂于參與,也敢于參與到自主探索學習之中,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形成主動探索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自學與輔導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形式,并不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傳遞接受式的縱向結構,即激發(fā)動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檢查知識的程序,而是改變傳遞接受式的橫向結構,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一生答,眾生聽”為學生個別獨立學習、學生成對互問互答、學生小組研討、老師講學生聽等多種組合方式,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全部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為重要任務,同時,又不忽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便于照顧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采用此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思想、結合教材設計教學程序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編寫自學提綱和引導討論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做不到以上所述,自學過程容易自流,其優(yōu)越性也難以發(fā)揮出來。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為學生探究知識創(chuàng)造便利的條件。例如,在教學《軸對稱》時,為了進一步研究對稱圖形的特征,可以讓學生收集所見過和所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圓、五角星等一系列規(guī)則圖形和一些不規(guī)則的圖形。學生通過自學軸對稱圖形產生初步的認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著折一折,使學生充分感知到有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而有些圖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有的軸對稱圖形中就只有一條對稱軸,有的圖形中有兩條對稱軸,有的圖形中有三條對稱軸,有的圖形中有無數條對稱軸。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和總結,并動手創(chuàng)作出各種各樣的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對軸對稱的特征就會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能夠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美麗。
四、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盡量營造良好的預習環(huán)境,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給學生相應的預習方法,根據新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易混知識來設計預習方案。首先,要讓學生對要掌握的概念、法則、定律和性質進行逐字逐句的推敲,仔細品味其含義,逐漸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學風和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材。如學習關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知識時,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新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構建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結構特點,有意識地多設置一些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和環(huán)節(jié),這樣就能使課堂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不斷探索的互動狀態(tài)。有些形象思維較強的知識內容(如幾何的形、體)就可用動手操作的方法進行課前預習。如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等,就可利用實物,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境中通過自我實踐和探索來掌握這些形體的特征和計算方法。
從低年級開始,教師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預習課本,從中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分析新問題并想辦法來解決這些新問題,慢慢的,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
復習也是有效的自學過程。復習有助于深刻認識各知識現象之間的依存性及各種知識之間存在的內部聯(lián)系,使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結構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任務的過程中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復習指導。
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總結能力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根據預習和自學情況,總結新知識的特點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兒童在自學過程中不同的心理特征,應引導學生采用科學的順序來了解問題的題意和要求,并且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能夠按照題意的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把所看到和想到的知識表述出來,而且能夠明確地說出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所要求的。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看懂題目。例如,在進行9加幾的計算時,學生總結出的計算方法有數數法、接數法、湊十法。對于學生總結出的不同的學習方法,應加以鼓勵,這樣就會使學生受到鼓舞,從而激發(fā)他們自我表達的意愿和興趣,提高他們自我總結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向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并適當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上各自獲得成功,讓每名學生都體驗到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學困生,他們的學習基礎較差,平時的進步較慢,自卑感較強,教師應盡可能地發(fā)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各種手段來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使他們也能夠通過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探索知識,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寅生.小學教育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振宇.心理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趙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