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璘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局限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基本感悟與認知能力,更需注重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感染。本篇著重以散文教學為例,倡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應拘泥于對學生的閱讀引領,更需有真正意義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于文本有品讀、有審美、有認知。這便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提升必要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能力,在學習和創(chuàng)作中逐步收獲自身獨到的文學解讀能力,從而服務于教學實踐。
關鍵詞:文學理論;散文審美品讀;教學實踐
一、文學理論的缺失
日常生活中所謂文學閱讀,即直面經典文本,賞心悅目,由文本帶給讀者以審美享受,是一場精神的游歷,人人皆可有屬于自己的文學閱讀,不需文學理論專業(yè)素養(yǎng)的支撐,僅是個人對藝術自發(fā)的感受。
在教學實踐中,通常由教師引領學生進行一場文學的閱讀,一次精神提升之旅。但由于課業(yè)負擔以及自身經歷條件所限,教師時常疏忽對于自身專業(yè)文學理論修養(yǎng)的自覺訓練與提升。文學文本賞析常憑個人自發(fā)感性認識以進行審美解讀。讓自己與學生共同通過賞讀,為藝術所感染,不自覺的達到如癡如醉的境界。
但文學審美感受若是僅憑感官感受卻未必可靠,就算一時直觀感受可靠,也不定能有正確的審美品讀,更無法形成正確可靠的教學傳導與實踐。教師對于教學理論的缺失缺乏必要的警惕,甚至逐漸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帶著自身的讀后感,“循循善誘”脫離文本,遠離時代背景,架空文學理論,漫無邊際,僅追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弊鳛槠胀ㄗx者,也許足夠,但身為教師之于學生,便難以提升學生文學欣賞的情趣與智趣。
二、文學理論在閱讀實踐中建構
文學理論以文學文本為總體對象,其理論具有普遍性。但若空談理論,則易至高度形而上學的方向發(fā)展,使理論愈加哲學化。于我們教學實踐而言,文本解讀學卻有其獨到的實踐性。文學理論面對大眾文學作品,具有總體的普遍屬性,但文學理論活用于具體某一文本,它所面對的是萬千文本中的個案,其指向性應為該文本鮮明的特殊性。文本解讀不應以獨立作家來劃分,應以作品的特質來劃分,針對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亦應有不同的獨屬于這個案作品的審美解讀。
在教學實踐中,無論師生皆不可能做到將一切作品讀完,我們力所能及的是探索品讀眼前這一篇作品的內涵與奧秘,極盡所能分析體悟探究思考。最理想的文學理論建構,是在一篇又一篇的文學作品賞讀過后,推敲琢磨,在不斷的文本品讀中,歸納提煉升華,沒有大量文學文本解讀為積累奠基,文學理論也無從產生。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海量文學閱讀,以形成初步的文學理論觀,亦可有針對性的先行閱讀某一名家的大量作品,不依靠直覺而是通過仔細的研讀、精細的個案分析推演至作家作品的普遍概括,面對單一文本,聚焦焦點,關注文本獨一無二的特點,推演至作者,在撰寫不同文本時的共性與個性。從而達到從一滴水滴中看見大海高級的文學解讀。
三、文學“創(chuàng)作論”于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文學文本解讀學是教師需掌握的一門功課,其基礎便是創(chuàng)作論。既在文本閱讀解讀中,并非被動地接受成品,而是追隨作者體驗的創(chuàng)作的過程。于文本作品而言,如果教師僅限于對課本中所呈現的文本成品進行鑒賞,這樣不易打破學生心理對陌生文本的封閉性,更不能起到引導學生穿透文本內核,理清結構層次,達到學習主體學生與文本內核主體靈與肉的高度契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文本寫作過程之中。作者的寫作過程囊括了作者主觀價值、情感態(tài)度與原生素材的博弈過程,整個過程即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升華過程。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進入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方能探索文本藝術背后的深度奧秘。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滿足于引導學生以讀者的身份旁觀者的角度去閱讀揣測,選擇以作者的身份進入文本參與創(chuàng)造實為更高階的方式。
克羅齊說:“想要了解但丁,我們必須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準?!蔽谋镜纳荒軆H憑作者一人支撐延續(xù),需與讀者攜手共進,文本方能得以世代相傳。讀者的想象與情感源源不絕,每一篇文本的生命亦是生生不息,隨著時間的流失,時代的變遷,作品背后所承載的藝術價值并非一成不變。一切藝術作品皆是如此,沒有讀者的創(chuàng)造,便失去了對于作品真正的欣賞。教師在閱讀實踐中可引導學生不僅以讀者的身份和作品對話,更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以作者的身份同名家對話,擺脫“讀”的被動,進入“暢談”創(chuàng)作的主動境界。
四、古代散文審美品讀與教學實踐
中國古代散文名篇《晏子使楚》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部編版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案所提供的教學方法首先從字詞的認識起始,緊接著通讀課文,熟知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語言嘗試講述故事內容,最后以改編課本劇結束了本篇散文的教學。對于一般讀者而言,閱讀古代散文的最大障礙是陌生的字、詞以及期間蘊藏的典故,面對熟悉的詞也有可能遇到古今異義上的困惑。但讀懂了這些詞,卻并不意味這真正理解了古代散文的妙趣,妙處不在表而在里,多層次深入思考領悟古代散文宏觀與微觀的內核,方為經典品讀的正道。
教師教學中應關注到《晏子使楚》是一篇論辯性散文,春秋士大夫的基本素養(yǎng)便是善辭令,常用自己的語言藝術,化干戈為玉帛,以達到調和氣氛,緩解國家間焦灼關系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針對晏子與楚王的辯論,引導學生品讀辯論的語言藝術魅力。在兩人爭鋒相對的情況下,不直接利用言語反駁,而是肯定對方的觀點,并巧妙的將其導向荒謬,化被動為主動。
齊楚同為大國,楚王理應善待齊國來使,怎料楚王開了個小洞,不讓晏子從大門進入,不僅調笑了晏子的身高,也侮辱了晏子的人格。而晏子所采用談話方式不是勃然大怒破口大罵,而彬彬有禮的對楚王的手下說道:“出使狗國方從狗洞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進入。”此番外交辭令妙在不采用相同的侮辱性語言,展現了齊國寬容有禮的大國風范。與此同時,明確闡釋了自己拒絕入此門的態(tài)度和緣由,將“狗門”和“狗國”相聯系,含蓄諷刺了楚國,并讓楚國自行選擇,承認自己是“狗國”或是讓晏子從大門進入,詭計以失敗告終。這便是晏子依靠自己出色的語言藝術贏得了外交的勝利,這急智的辭令在教學實踐中應引導學生著重品讀,感悟晏子現場即興應對不失禮節(jié)的才智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言語魅力。
五、現當代散文審美品讀與教學實踐
中國現當代散文相較于西方文學,缺乏系統(tǒng)性的理論。中國現當代散文沒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之分,亦沒有流派的劃分,故現當代散文與主義和流派無關。沒有西方的理論輔助,亦缺乏系統(tǒng)理論的支持,現當代散文多從自身經歷和現實現狀中進行概括,以“敘事抒情”以及“真實簡明”為特性,散文創(chuàng)作是一種表達內心真實體驗,抒發(fā)真情實感的文學樣式。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品讀散文所抒發(fā)的情感之外,亦需賞悟散文中情與感、情與理、虛與實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把握散文情感的審美價值。
語文教材中現當代抒情散文名篇《背影》可謂盡人皆知。但就是這樣一篇散文佳作,在入選教材時卻受到質疑,有讀者認為《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規(guī),形象不佳,已不再適宜學生閱讀。這便出現了實用理性與美學情感的沖突。在教學中,學生若僅從實用理性角度推敲《背影》的價值,顯然有失偏頗。本篇若從審美情感角度賞析,確是美文無疑,故合乎情不一定合乎理,從中便可發(fā)覺,大多數學生在美學修養(yǎng)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對于散文,不能僅憑實用價值得出父親“買橘子”的行為純屬多余,讓朱自清自己買,既省時省力也不違反交規(guī),可謂一舉兩得,但過于理性的文本解讀便喪失了散文以情動人的審美價值,父親的費勁與笨拙真是詩意情感流露的體現,教師若能對《背影》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解讀,必能對學生的審美啟蒙產生一定的沖擊性。
在現當代散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亦值得斟酌品味,《背影》的語言表達與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等相比,沒有那么多華彩的句式,瑰麗的辭藻,大幅抒情渲染。作者通篇運用較為樸素的語言,全文近乎皆是普通敘述,甚至在情感震撼之處也鮮少運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作者散文愈加成熟的文字功力,應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反復揣摩深入探討,這樸素自然的文字中蘊含的審美智趣與情趣。
六、外國散文審美品讀與教學實踐
外國散文與相較中國散文,更具有寫實性,其創(chuàng)作角度與語言表達方式皆有一定不同?!秺W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新聞寫作中的不朽名篇”,是可引入語文教學的佳作。本篇新聞其實并非完全用事實說話的新聞性文章,文章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主觀獨特感受,以事實為依托激發(fā)自己的主觀情感,故本篇文章文體應歸為文學性散文。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反復研讀,引導學生領悟本文主旨是表達作者自己的特殊感受,文章充滿主觀個人化色彩。奧斯維辛所有的景物是舊的,但作者的情感是嶄新的。全文作者注重運用細節(jié)描寫“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長勢喜人,在門前不遠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嬉笑打鬧?!边@絕不是純粹的寫景紀實,一字一句中縈繞著生命的氣息,飽含著生命的歡樂,預示著生命的誕生,抒發(fā)了作者生命是不可戰(zhàn)勝的內心吶喊。教學中對此文本,若僅僅以紀實新聞的角度教學,了解奧斯維辛的故事,則與本篇散文的教學背道而馳。若能在教學中不斷提點學生注意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從細微之處引發(fā)深思探究,“女孩的照片”、“孩童的嬉戲”皆是充滿希望的生命之光,卻誕生于這片充斥著殘忍與死亡的土地之上,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心靈對文學作品的敏感度,透過文字品讀作品背后的審美價值。
七、結語
散文的審美品讀與教學實踐的融合之路漫漫,作為一線教師還需不斷學習與實踐,本文以文學理論的缺失起始,探討教師如何建構必要的文學理論體系,讓自身的文學解讀不再人云亦云或主觀武斷。教師可不斷學習運用文學文本解讀基礎——創(chuàng)作論,讓課堂教學真正起到對學生的啟發(fā)和引領作用。接著著重闡釋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古今中外的散文名篇,分類闡釋了散文教學應區(qū)別于其它不同文體的教學,散文閱讀不能僅停留于表層理解而未及作品內核,學生的散文教學應真正落到實處,通過學不斷提升學生的散文審美素養(yǎng),從而指向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孫紹振.孫紹振解讀經典散文[J].中華書局,2017.
[3]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