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空手而歸?!庇^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要學會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廣泛、周密、深入地認識客觀事物。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你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用你尋求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既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外在美,又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內在美,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
關鍵詞:善觀察;調動;感覺器官;去思考;內在美;寫作材料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習作教學明確指出:第一階段重在培養(yǎng)興趣,使學生樂于表達;第二階段重在減少束縛,使學生自由表達;第三階段重在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進行有個性的表達。這就表明觀察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魯迅曾說:“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比绾闻囵B(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常言道,“善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空手而歸?!钡莱隽擞^察與不觀察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魯迅先生談到寫作時也曾說:“第一須觀察?!闭f出了觀察在寫作中的重要性。
觀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要學會動用各種感覺器官。只有充分調動各種感覺器官,這其中最主要的是視聽器官,才能廣泛、周密、深入地認識客觀事物。其次要按一定的順序?;蛘邚恼w到部分,也可以從上到下,或者由遠而近,或者由景到人不一而就,但總有觀察對象的特點。比如課文《觀潮》一文,作者就是按照由遠而近,先寫“聲”后寫“形”的順序具體描寫潮水到來時的情節(jié)的。作者這樣寫道:“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薄霸跂|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一道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短,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p>
只要觀察,每一位學生可以說對自家門前有的幾棵樹十分了解。一名學生這樣寫他家門前的幾棵樹的:我家門前左邊五棵樹,右邊也是五棵樹,而且都是楊樹。樹干有碗口那么粗,銀白色;樹的葉片是綠色的,桃心形狀,片片向上。一陣風吹來,會發(fā)出“沙沙”的響聲。
因此,我們應該常常帶著學生在校園內外觀察。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也隨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重引導。比如在教《高大的皂莢樹》課文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和描寫高大的皂莢樹的;作者按樹干、枝葉、果實等方面,聯(lián)系一年四季生長的不同特點來觀察和描寫的。作者先抓著皂莢樹的樹干“粗大”的特點通過觀察去描寫的,這樣形象地去描寫,說它有六個小同學手拉手圍起來才能把它抱著,然后作者抓住了皂莢樹枝葉“茂盛”的特點通過觀察和描寫了它的茂盛情況:它一直向四面伸展,密密麻麻的葉片結成了一頂巨大的綠色的帳篷,差不多可以蓋住我們的小操場??梢娝闹Χ嗝撮L,葉有多么密;接著作者寫出來皂莢樹果實的“大”而“扁”的特點,也是離不開細心的觀察而寫出的:皂莢兒像常見的大扁豆;同時作者還抓住了皂莢樹春天、夏天葉子的特點觀察和描寫了它給同學擋雨、遮陰的情況,隨后再抓住皂莢樹結的果實有“洗滌”功能的特點,觀察和描寫熬成水后同學們用它來洗手、洗胳膊的情景;最后再抓冬天皂莢樹樹葉“枯黃”“落地”這一特點,講了它給同學們帶來了溫暖。這樣抓住特點去觀察和描寫,使得文章具體、生動感人,是值得我們在作文中好好學習和借鑒的。這些特點中都包蘊了皂莢樹無私奉獻的精神。那么對于自家門前的幾棵樹的觀察我們也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觀察上,還要學會觀察它的細微變化和更重要的內在美。如觀察它什么時候發(fā)芽,什么時候長葉,什么時候落葉等等。想到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它高大挺拔的身軀像一位艱難困苦的勇士。
有句話說得好:“處處留心皆學問。”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何愁沒有好的材料呢?只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用你尋求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既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外在美,又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內在美,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法國有位藝術家這樣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弊鳛橐幻處煟绕涫钦Z文教師,我們要幫助學生把觀察的視野擴展到社會上、學校里、鄰居間、親朋中,去發(fā)現(xiàn)他們中間的那些高尚的行為和閃光的性格。每個人的音容笑貌是各不相同的,要抓住每個人與眾不同的地方進行觀察和描寫。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栩栩如生。
每天在上學回家的路上、在商場、在教室內、家庭中有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與我們?yōu)槲?,只是不曾引起我們的注意,殊不知也許有許多好材料從我們身邊溜走了。為此,我們要學會觀察,養(yǎng)成觀察的好習慣,勤做筆記。寫作時,平時積累下的材料就會流于筆端,再也不用因為沒什么可寫而發(fā)愁了。
參考文獻:
[1] 厲運超.基于葉圣陶“閱讀寫作觀”視角下的閱讀與寫作關系漫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1):187-188.
[2] 杜英英.淺談小學語文寫作與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80.
[3] 周媚山,溫小軍.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還是分離——基于葉圣陶讀寫關系觀的探討[J].課程教學研究,2016,(06):54-58.
[4] 茍灼.觀與寫·身與心·粗與細——淺談指導學生觀察中的三個關系[J].四川教育,1989,(06):32-33.
作者簡介:王維琪,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寧夏彭陽縣第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