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西北大學(xué)科學(xué)史高等研究院,陜西西安710127)
近代食藥用菌歷史與文化是中國科技和經(jīng)濟發(fā)展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學(xué)術(shù)轉(zhuǎn)型,值得重視。本文選錄4篇晚清報刊上刊登的食用菌類文章,同時試加標點,略作解題。文中“()”內(nèi)的文字系原文所有,而“[]”中是筆者對原文錯字或可疑字的糾正。
該文載于1888年11月23日出版的《申報》第5604號,作者雖未署名個人,但可知即“漢鎮(zhèn)木耳公幫”,亦即該公告末尾聯(lián)合署名的24家漢口木耳商號。漢口在地理上位于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東西南北商貨的交匯中轉(zhuǎn)之處。該文記錄了晚清漢口木耳業(yè)的供給地,展示了其全國性木耳運銷中心(之一)的地位,同時也譴責了木耳商業(yè)中的造假和不誠信行為,是地方商業(yè)行會(木耳業(yè))維護行業(yè)信譽、打擊假冒偽劣和奸商的重要史料。有趣的是,該文發(fā)表在上海的《申報》上,一方面說明《申報》影響力之大,另一方面應(yīng)也與上海作為中國內(nèi)陸商貨的重要終端市場和次級轉(zhuǎn)運商埠之一的地位有密切關(guān)系。藉助于《申報》的影響力和上海的商業(yè)地位,漢口木耳業(yè)商號能夠較為快速、有效地在全國大量讀者中傳遞其所做的聯(lián)合聲名。
嘗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射利,忒也欺心。敝木耳幫一業(yè)向由老河口、谷城、武安堰等處開莊,采辦揀選清水正路木耳,篩提盡凈,親督成包,運漢沽賣。歷年既久,誠信昭孚。向蒙各省商翁在漢辦運敝幫之貨,均只詢其牌名即便成交。雖然,豈一朝一夕而能昭信于天下哉?今者人心弗古,奸偽叢生。有種射利之流,在荊州沙市地方收買各路殘朵木耳,或兼以土菰用牛膠、米汁、鐵沙、皂礬等物共煮成漿,沾入木耳之上,再行燥干,藉鐵沙重其身,皂礬黑其色,使買者入手視之,恍惚莫能辨也。其冒名曰河溶貨耳。近有無恥之徒,以偽朵真,采取奸利,在漢買就敝幫木耳,用河溶漿耳兩相對攙,仰就敝幫耳袋而裝,所余之貨,竟敢竊敝幫之牌名,私造偽印,采充正莊,運往各路。雖源泉滾滾,豈無盡期?若遇鋪面折零,定必萬難出脫。想各省商翁受其欺忤者,豈淺鮮哉?似此罔法欺心,誠衣冠之禽獸。凡我業(yè)木耳者,莫不痛恨同仇,故今爰集敝幫,在漢憲衙備案。倘遇攙合偽貨,一經(jīng)查出,定必送官懲辦,徹底根追,務(wù)絕其弊,而后已也。然六合之大,恐法網(wǎng)莫能遍施。是以登諸《申報》,俾各省商翁知其奸偽,得以先事防閑,即購辨敝幫之貨,盡可過細,逐包驗明是否真?zhèn)?,庶不致悮而受其欺也。三盛義、富有普、永生同、全茂昌、吉裕福、仁興福、錦昌生、隆興明、永興義、同心長、東升福、協(xié)豐玉、環(huán)興公、復(fù)成永、永生正、長泰鴻、益大信、同昌合、正大全、同心恒、聚豐仁、永源盛、萬隆興、元發(fā)恒,仝啟[1]。
該文未具著者,載于1909年12月3日出版的《廣東勸業(yè)報》(廣州)第88期。文章除第一段外,皆為譯文,系介紹日本的人工栽培松菌的方法,其中也涉及到一般性的菌類生物學(xué)常識。據(jù)其描述,文中所說的美味而名氣甚至高于“椎菌”(即香菇)的“松菌”當系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是一種與松根存在共生關(guān)系的菌根菌。當然,由于時代距今較遠等因素,文中的一些表述在今日看來不無可商之處。如稱“今日所稱牛痘者,亦寄生牛身之菌類也”,實則牛痘系天花病毒所致,與菌類無關(guān)。當然這也可能是由于原作者將“菌類”一詞所指的生物擴大到細菌、真菌和病毒的范疇所致(據(jù)譯文,可以肯定原作者筆下的“菌類”包括細菌)。
廣東松多之地,時有松菌發(fā)生。野人取生菌煮而食之,其味濃甜,其質(zhì)脆滑;少用曬干者,因不能多得故也。若能干曬,更能芳香。而生菌傘大,常如掌,肉極厚,曬而干之,當必勝過冬菇各菌。但聽其天然自生,無人工培植之法,甚可惜耳。今取日本松菌人工繁殖法譯述于后。
日本食用菌需要最多者為椎菌,出產(chǎn)額每年達五百萬元。用舊法栽培者,收獲不過七成半;用改良法栽培者,收獲有九成六。且椎菌不擇地,如山梨縣某家,初栽菌不遂,后用改良法而成績良佳。此可見菌類易栽之一斑。需要之數(shù)次于椎菌者,為松菌。松菌之風(fēng)味香甜,一如椎菌。其產(chǎn)額雖不及椎菌,而其名則出于椎菌之上,適于人之嗜好,且新鮮之生菌亦便于攜帶運輸。
松菌可用人工增殖。然今人實行播種,能成功者甚少。觀其播種之法,即知其成功之難。不研究松菌寄生之性狀,唯漫然取種而撒播之,及其功效不見,而歸咎于播種之難。豈真松菌不能播種乎?法之不良耳。夫松菌亦一植物也。例如撒谷于畑,蒔麥于田,無不應(yīng)期而生長。彼松菌播種得法,又安有不能成功之慮?惟于松菌寄生之性狀,宜有考求爾。
松菌必生于松林。無松之處所生之松菌,不與松菌相類,則不得為真正之松菌。然則松菌何為而必生于松林乎?此問題最緊要者也。欲解決此問題,非研究菌類之性質(zhì)不為功。菌之種類最多,世人所認為菌類者,皆不含有葉綠素(普通植物葉之現(xiàn)綠色者,皆名葉綠素)。葉綠素之在植物,能吸收肥料中之無機質(zhì)(即礦物肥料),因同化作用變化于體中,以成淀粉、砂糖、蛋白等之有機質(zhì)。惟菌類既無葉綠素,則不能應(yīng)用土壤中之無機肥料起同化作用以成有機養(yǎng)料。夫既不能應(yīng)用無機養(yǎng)料,自必以有機養(yǎng)料,時[是]為生長之機關(guān)。故菌類不如普通植物生根于土中,必寄生于動植物體,吸取動植物體之有機質(zhì),為己身之養(yǎng)料。有寄生于動植物之生體者,有寄生于動植物之死體者。寄生于動物體之菌,如霍亂喉[弧]菌、窒腸扶斯菌之在人身。動物之疾疫,多由菌類所傳染。今日所稱牛痘者,亦寄生牛身之菌類也,茲不具論。論其寄生于植物者,如椎菌、木耳寄生于枯木有之,或寄生于生植物而能令其植物枯死者亦有之。至于松菌,生于松林之地上,在表面觀之,似乎由土壤中所發(fā)生也。然松菌斷不能生于土中;即土中所混有之枯枝、落葉、朽根等亦不能生松菌;即生于松根,而松之大根亦不能生松菌。據(jù)所研究,松菌之生必在松之須根(即毛細根),而本年所新生之幼根亦有松菌生焉。然則松菌之寄生既有一定之所在,而謂可以漫然撒種于松林之土中乎?因此松菌寄生既有一定,則松山雖多,而其松之幼根不叢生于土之上層或地面者,則不能生松菌。因松菌之天然發(fā)生者,其種子必由他處飛來。松之須根不近于地面,則菌種無由粘附于須根而不能發(fā)生(人工播種則須根稍近上層者亦能利用);夫菌既有發(fā)生于地面之習(xí)慣,且其根株柔弱,必不能由土之深層上達于地面,故今用人工播種。若深掘其土,即附于須根亦不能發(fā)生。欲行實際之試驗,證其寄生于須根,且在上層之須根可由菌之寄生處掘發(fā)其土壤,便明白其理由。菌根之立腳,必在細根叢生如鳥巢盤結(jié)處;且同處即有雜草或他種巨樹,其根亦盤繞于地面,與松之細根相雜而生,而松菌之寄生亦必在松根而不在他根也。據(jù)是而播種者,見其雜樹叢生之處,必掘土辨認其何根,而后可下種。且據(jù)是而知松菌有一定之寄生法則,用人工播種極其易易矣。
第一、欲從松林表面辨認其根之淺深、菌之生否,則當視其松樹之生狀如何。若松穗(俗謂之松毛)能延長至二尺或三尺,便知其樹生機旺盛,其地下之肥必在深層。因而須根亦必在深層,不能播菌種。第二、肥土雖在深層,卻皆粘土。此粘土不能滲洩水分,其地下水(凡掘地幾深而見水,謂之地下水之深度)必高。松性怕水,則其根不能入于深層,必蔓延于地面,可下菌種。又土肉甚淺,一二尺下即有巖石,其松根不能下行,亦必浮結(jié)于地面,可下菌種??傊?,松之生狀惡劣,地土不肥,則松根必淺露,此處播種為最良。再有要緊者,松林內(nèi)又以有粗朽土為必要(粗朽土即軟膨之土)。惟粗朽土軟膨而深濕,常有黑色長足蟲寄生,為松菌之害。此菌供于食用則甚惡。然粗朽土能發(fā)生多量松菌(土粗松則松菌易伸發(fā),非松菌有藉于土中之養(yǎng)分也),因其土軟濕,菌類得濕氣則易生。試觀野菌之生,多在春夏雨天之后,此其明驗也。故從春季至秋季,松林內(nèi)必以濕土為宜。因其時溫度高,則地下以水分為至要。迨至秋末以后,天氣寒冷,則又以干土為得。若土濕則土溫更低,而松菌不能發(fā)生矣。故凡松林內(nèi)春夏能濕,秋后能干者,所產(chǎn)松菌品質(zhì)必好。又從來同一松山,或山前能生菌,而山后不生菌者,此當因天年氣候為之變異。若在平地之松林,則無此患。蓋山之前后,其所受之日光風(fēng)氣處處不同,而寒煖燥濕因之大異也。至若欲松菌發(fā)生于尋常森林中,不藉松根之力,則其法甚煩難,且恐不能為真正之松菌,總不如由松林而繁殖之為愈也。以下略述其播種之法。
菌類種子所由生之機關(guān),亦如高等植物之花,必有一定之部分。在松菌傘之里面有無數(shù)褶紋,褶紋中有無數(shù)細胞,此細胞之端有如絲狀者,謂之菌絲;如粉狀者,謂之胞子,即菌之種子也。菌熟之時,胞子因風(fēng)而飛行于遠方,天然菌即由此發(fā)生。此胞子色白,微細非常,非肉眼所能見。唯其聚集多時,則能認其為白粉狀。今取開菌傘,去其菌柄,約一晝夜間,置傘于黑紙或黑盆之上,使白粉由褶形出現(xiàn),聚集數(shù)千胞子,而混之以水。此水即為播種用。在松菌須根叢生處,少撥開其粗污土,而注之以水,仍然覆土其上。此種子以秋菌所采者為最好。春菌之胞子不免稍帶綠色,雖可為種,然保護不注意則失其發(fā)芽力。又如上所言之種子采集法,不免浪費種菌。欲種菌之不浪費,須設(shè)種子采集箱。箱內(nèi)薄攤干土一層。將菌柄已去者列其上,閉上箱蓋,至明日便可供用。因箱能防種子之飛散,干土能吸集種子而收之。將此土混之以水,此水即供播種用也。又秋菌不能采集胞子時(因胞子既飛去之故),改用菌絲,功效亦良。菌絲發(fā)生之處,成白色纖毛狀,采下者常與細胞全數(shù)相混。然細胞在,即菌絲在也。此菌絲貯藏至春期乃播種。見松芽萌發(fā),大放綠彩時(此時松根吸取養(yǎng)料最盛,非如冬期之微少),取菌絲注水,自漂成細粉,即照前法灑水于松根上。有說用菌絲塊埋于土中,不須加水者。然總不如前法之寄生易而效能著也。如此,松菌可以增殖,亦可能制新種子矣[2]。
該文未具著者,載于1910年5月9日出版的《廣東勸業(yè)報》(廣州)第101期。文中提供了當時中國國內(nèi)購買的法國菌種的具體機構(gòu)來源(之一),屬于難得的涉及跨國經(jīng)濟史、科技史的史料,可與筆者在《法國雙孢蘑菇菌種及其栽培技術(shù)傳入中國之時間考》(2014)中抄錄的《種法國菌》(1908)一文相對讀[3]。由文中可知,當時的《廣東勸業(yè)報》報社之所以公布法國菌種公司的地址,是因其駐法友人回國,已不便代為購寄;當然也不排除報社不想再好心辦壞事,出現(xiàn)此前代購時出現(xiàn)的延遲到貨,以致菌種過期的事情。
種菌之利,既深且厚,故本報屢登各期報端暨《實業(yè)叢書》內(nèi)而發(fā)揮之。惟中國向無菌種,必須購自外洋。查各國之菌種,尤以法國者為最佳。前歲本報代各友郵寄法國,購買五十余磅。誰料遲延數(shù)月,始有貨返,已誤去適合之時期,不能收良效果?,F(xiàn)在各友仍欲購買再試者,頗不乏人。惟本報駐法國之友人經(jīng)已回國,未便代購。而函來詢問發(fā)賣菌種公司之住址者,不下十余起,未能一一奉覆。茲將該公司之住址刊錄于下,使有心研究是業(yè)者,知所問津焉。
買菌種住趾[址]列下:
Vilmorin Audrieux&C IE
Marchnds Grainiers
4 Quai de la Megisserie
Paris[4]
該文未具著者,載于1910年8月25日出版的《廣東勸業(yè)報》(廣州)第112期。文中開篇即指出日本(特別是橫濱)香菇深受中國市場的歡迎,主要原因即其香味卓越;而該文表面上是介譯日本的干燥“新法”,實則關(guān)心香菇的香味保留問題。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不屬于譯文,而中間的譯文中有些地方較為拗口(如“但要的確天晴繼續(xù)”)。
香菌及冬菇、草菇等,除新鮮出售外,其有余者,必要干之,乃能出售。且售鮮菌者,惟近城市之地可行之。其距城市遠,而交通又不甚利便者,則有所難行。若不講求干燥之法,則幽僻地方萬難培植香菌矣。查香菌來源,以日本為最多。而日本來貨又以橫濱所出者為最好,以其香味遠出神戶各處之上也。而其香味保存之多少,以干燥時之手法得宜與否最有關(guān)系?,F(xiàn)今所譯出之新法,即橫濱各處之干燥法也。譯錄如左。
香菌發(fā)生于木時,其栽培冬菇者,目的多不能畫一。有以傘之略開時而收采者。在于中華,則珍賞未散開之冬菇。開散之冬菇,以其香味俱劣,人不贊賞。故日本所出之香菌,大見珍重。蓋開之太過,成豬口之形者,香味大減之故也。故干燥之法與收采有大關(guān)系焉。茲將其法分之為四。
其一、陰干。此極舊之法也。正當栽培香菌者,斷不用之。其有用者,乃系采集自然生長之菌,用紗線穿之,置于廊內(nèi),或吊于屋內(nèi),香味亦好。但要的確天晴繼續(xù),空氣十分干燥,方有好結(jié)果。因空氣內(nèi)晝時干燥,夜晚易受濕氣,其中有一種物質(zhì)名曰“亞阿卡卑”者發(fā)生而變腐爛,則香味大減。此法本來絕不可??;如用此法,要吊爐于室之天井而置之,宜用微火,溫度不烈,緩緩熏之。但煤氣仍損菌之香味也。故自來專門以香菌為生涯者,不用此干燥法。
其二、木干。木干者,即菌在所生之木而任其自干也,亦菌中之良品。但可惜在木自干者,為數(shù)無多耳。蓋香菌發(fā)生于木,有任其自干者,有采出其木,曬于日光而干者。其在木曬干之菌,香味非常之好,但將木搬運,工程甚大,人工甚多。而且該木經(jīng)曬過之后,則發(fā)生菌非常之少,所收得之菌,香味雖然極之好,但菌業(yè)由此而衰落。故以菌為生涯者,則木干之法不合算也。惟冬菇在冬天,此時天氣干燥,在木自干者甚多,多有任其在木自然而干者。故木干之法,以冬菇為最適宜。
其三、日干。次于木干而香味之好者,當推日干。當香菌發(fā)生至適合時,則摘采而速干之。此采集而干燥之時間亦有限,香味甚好。所以然者,因日干系借陽光之力而蒸發(fā)水氣,只陽光直接之熱而促蒸發(fā)作用。此時周圍之空氣干燥亦預(yù)有力。夫借陽光之力,春天、秋天為合宜時期。此時溫度不高,則空氣中甚干燥,所含濕氣甚少,能得香味、色澤俱好之菌。惟干燥之法,總要一日就要干完;否則日曬既不能干,然后轉(zhuǎn)用火干,則氣味不良而品質(zhì)惡劣,不如徑用火干之為佳矣。且菌所發(fā)生之時候,正值空氣中濕氣最多之時。雨降之后,由于天未晴明者,求陽光力足固知為難,即使明日天晴,后日復(fù)雨,常常隔斷,不能繼續(xù)晴天者,則菌易腐而損香味。故盛行栽培香菌,以此為生涯者,則日干實不可全恃也。凡日干之法,要攤開于竹簀之上為好。攤開時,宜將傘之外面向于陽光,且宜多置竹責[簀],令其攤疏,易于干透為要。
其四、火干。日干要待天晴,若出菌多而天氣不晴,則不得不用火干。且火干之成蹟[績],與日干同樣,而工夫又甚易。何以故?因日干單靠陽光之溫度與外界之干濕度恰合而已。然此二事,可由人力做到與他相等。蓋火干之成蹟[績],既與日干同而又絕不為難,故專門栽培菌家,最喜用之。試言其法如左。
室干之法,當因所出菌之多少而造室之多少。其小屋為四方形,用禾稈葺成,小室之中央置爐,兩側(cè)為壁。壁不可用泥涂之,仍用稈葺成可也。其壁側(cè)最下層三尺之上,吊七寸高之棚,棚內(nèi)以簀鋪之,其上列載生菌。爐炭起火而干菌,要漸漸干燥;小屋之棟,要穿扳穴。此室干之法,栽培香菌地方大抵照行。惟溫室內(nèi)之室氣及干燥要平勻,不宜處多處少,且火力不能過猛,猛則損其色澤,且其外層因干燥而成硬,則內(nèi)部水分全無矣。尚有他之缺憾。用炭火則火力難以普及于室內(nèi)。欲求其普及,則要用許多之木炭,如是則煤煙甚大,且炭氣充滿室中,因而室內(nèi)之塵芥炭粉四圍飛散,有害菌之品質(zhì)。用宮崎縣繭之干燥器,令其徐徐而干,能制出非常上等之菌云。但其干燥器價值甚昂,故制菌家多不用之。倘將來能制簡便而價兼[廉]之干燥器,細考木干與日干之理,而改良火干,則獲益無窮矣。
按中國及日本種冬菇之法,俱用木為材料。惟歐美各國則用禾稈為材料,而雄壯肥大,則比中日等舊法為優(yōu)。故此書所言皆用木,與《實業(yè)叢書》內(nèi)用草者不同。茲特表而出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