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軍,李 明,馬金剛,王曉燕,何雪英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理工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和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移動互聯(lián)網成為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主流,移動互聯(lián)技術生態(tài)已日趨成熟,人們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接入網絡并獲取資源?;旌蠈W習可以理解為將面對面教學和以技術支持的在線學習模式相互結合,二者形成優(yōu)勢互補,提高效率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面對面教學作為線下教學部分,師生按照當前的教學形式組織授課;在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在線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需要置身于同一場所即可借助信息通信技術交流學習體驗。理論上人們已經高度認可“混合式學習優(yōu)于單純的面對面學習或在線學習”[1]這一觀點?;诖耍芯繎没A型本科院校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混合學習模式的體系構建、實施路徑及操作方法,并以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課堂為模板予以實踐。
在移動互聯(lián)技術生態(tài)下,學生越來越依賴智能手機。手機方便了學生瀏覽網頁、查閱信息、下載資料,聊天、玩游戲等社交娛樂也深深地吸引他們“機不離手”,甚至干擾到正常的教學秩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要與時俱進,教師需要因勢利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智能手機成為課堂學習的好助手并逐步發(fā)展為教師和學生交流方式的一個自然延伸[2],用移動互聯(lián)技術改變課堂教學結構,營造積極的教、學互動效果。
本文將“移動互聯(lián)技術生態(tài)下的混合式學習”理解為,面對面教學和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活動,如圖1所示。首先,移動學習不能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課堂教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在講解、演示、互動等方面仍具有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其次,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很多如提問、練習、作業(yè)、評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時間關系不得不刪減或省略,教學效果因此打了折扣。移動學習“延長”了上課時間,學習者不再被時間、空間束縛,只要有學習的熱情和愿望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進行移動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絕對時間,是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最后,考慮將形成性評價融入其中,對每章節(jié)的練習給予評價(百分制或等級制),不僅能讓教師便捷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而且學生也可以隨時查看自己在全班的學習等級,便于查找原因,補差補缺[3]。
圖1 混合學習示意圖
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和移動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既能發(fā)揮教師在引導、啟發(fā)、監(jiān)督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效能”;又能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習效率。從宏觀范疇的混合學習模式來看,移動學習是混合學習模式的一部分,作為在線學習融入到混合學習中去,是混合學習的補充,增強了混合學習的效果[4]。在此,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和實踐研究來說明移動互聯(lián)技術生態(tài)下混合學習模式構建的問題。
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移動學習平臺上的混合式學習方式,C語言程序設計中數組、循環(huán)結構、選擇結構適合微課視頻;函數及參數傳遞章節(jié)適合案例教學,經典案例比教師口頭或文字描述更直觀;指針部分作為難點采用面對面教學方式效果更好。因此,必須對知識內容的類型作細致分析,了解內容的類別屬性,對內容進行準確表達。文中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移動學習平臺為例,闡述混合學習模式的教學實踐,介紹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形成性評價等,從而突破傳統(tǒng)C語言程序設計課堂教學的局限,并以此為示例,帶動應用基礎型本科院校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移動學習平臺的功能如圖2所示。
根據移動學習的特征和移動教學活動的特點,學習內容的交互式設計[5]包括微課學習、練習與學習評估、答疑互動、下載瀏覽和文字閱讀等。
微課不僅包括核心知識點的教學視頻(課例片段),還包括教學設計,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素材,練習測試和學生反饋以及教學反思、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這些元素以一定的關系組織起來,呈現(xiàn)出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主題明確,重點突出。經問卷調查和教師教學經驗得出共計20個微課視頻,學生只需要利用碎片時間就可以反復觀看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鞏固。登錄到課程學習的主界面后,會顯示微課視頻播放列表,如圖3示。每一行都有對微課視頻的簡單介紹,包含課程的知識點標題和設計的專屬圖標。
圖2 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學習平臺功能框圖
圖3 微課視頻簡介列表
該互動模式主要用于對所學知識點的自我評測,檢驗學習效果。學生可選擇同一主題的一組相關練習,形成評估單元;系統(tǒng)可以限定每個主題的答題時間,也可只限定單元答題的總時間。學生利用15~20分鐘即可完成一個單元的評測,就像利用空余時間背英語單詞一樣方便。學生練習完提交之后,系統(tǒng)會判斷正誤并進行綜合評分,無論學生是否正確回答,系統(tǒng)都會給出提示或幫助,以利于理解和記憶。每個單元的綜合評分將形成一個電子學檔,電子學檔不僅可以對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反思,還可橫向比較,檢驗學習過程中的疏漏或不足,為以后復習提供借鑒。通過這樣不斷地反饋、分析、綜合、調整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評價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成長的過程。對于沒有回答的題目,移動平臺將自動生成“未做”題目列表,方便學生在重新進入移動學習平臺時能夠及時找到記錄點繼續(xù)答題。同時,還可以在主頁做系統(tǒng)提示,提醒還有未完成的練習督促完成[6]。
答疑互動模式主要用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在線交流,重點在于技術溝通和知識共享,對于計算機和程序設計類等課程的學習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學生可以與教師就問題進行討論,系統(tǒng)使用Listview展示信息對應的適配器,師生間的交流頁面如圖4所示。
圖4 消息查看頁面
在登錄界面選擇學生或教師進行登錄,如圖5所示。學號和密碼以及用戶角色會在后臺判斷,然后會跳轉到對應的首頁,學生端界面如圖6所示,教師端界面如圖7所示。
在課程列表頁選擇要進行測試的課程,點擊打開測試頁,如圖8所示,進行測試后系統(tǒng)給出測試分數。在課程列表頁選擇要觀看的視頻,點擊打開視頻頁觀看微課視頻,如圖9所示。
混合學習模式實現(xiàn)了線下“教、學”與線上“學、做”的無縫銜接,協(xié)調了匹配問題?;旌蠈W習模式在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課堂中的應用研究既是課堂教學改革問題又是專業(yè)研究領域的技術問題,該課題的研究與實踐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與移動互聯(lián)技術發(fā)展結合起來,更新教學手段、理念,提高“教師效能”;另一方面,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圖5 登錄頁面
圖6 學生端首頁
圖7 教師端頁
圖8 測試頁
圖9 視頻播放頁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移動課堂設計與實踐可以充實和檢驗混合學習模式在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應用效果,給“移動課堂”賦予了新含義。已有研究是宏觀的,本研究是從細微處著手嘗試解決教和學中面臨的一些實在而又迫切的問題,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1]何克抗. 從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上)[J]. 電化教育研究, 2004(3): 1-6.
[2]李云文, 王鐵方, 楊屹. 混合學習如何切入高校課程: 論基于混合學習的高校課程設計模式[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36): 51-53.
[3]Means B,Toyama Y, Murphy R,et al.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J].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9, 115(3): 93.
[4]張麗娜, 王真富. 移動互聯(lián)環(huán)境下混合式學習模式的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 2016(6): 12-14.
[5]趙學銘, 王剛. 基于HTML5的交互式移動學習平臺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6, 26(9): 106-112.
[6]盧冶, 張小立. 基于Android的Java程序設計移動學習平臺[J]. 計算機教育, 2014(22): 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