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張飛飛
摘 要:教師只注重灌輸學生課本知識是不行的,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必備條件。筆者在教學中不斷摸索通過物理教學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方法。從“課前布置學生實踐活動”、“課上呈現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后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三個方面著手充分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物理;教學;實踐
一、 引言
如今的教學已不再是老師獨斷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逐步轉變成由學生的興趣、價值取向及意志參與的教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到社會生活中。物理教學更注重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受課時受硬件的限制,有些必要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都被教師刪掉,更不必談其他豐富的實踐活動。這大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實踐興趣與操作能力,沒有實踐何談創(chuàng)新,教師創(chuàng)設條件鼓勵學生增強實踐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 課前布置學生實踐活動
1. 學生自備學習素材
課前的實踐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在講每節(jié)課的前兩天可布置課前實踐活動,給予關鍵字,形式和內容均不限。如在學習杠桿時我布置的課前實踐活動是學生搜集家里的杠桿,學生把小的可以帶到課堂上來,大的有以照片的形式呈現的,還有的學生錄制一段使用家里杠桿的視頻發(fā)給我。我從中選了一些他們提供的資料作授課的素材。首先展示孩子們家中各種各樣的杠桿,同時提出疑問哪些是杠桿?作為杠桿要滿足什么條件?由于在講授過程中采用了很多學生提供的素材,學生的聽課效果相當好,同時也體現了物理來源于生活,它與生活密不可分。
2. 課前實踐活動展示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提供的實踐素材講課,學生更可以利用自己的素材與同學交流。學生多次課前的精彩演講已經充分證明了這種實踐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如在講述牛頓第一定律時,一名學生詳細的查閱了牛頓的簡史,制作了幻燈片并寫了發(fā)言稿。再如在講述串并聯(lián)電路時,一名學生從家里帶來了很多實驗器材,課前他演示了通路和斷路并做以解釋,還提出疑問——什么是短路?在講述平面鏡成像時,學生曾在課前做了一個小的魔術,魔術中使得未點燃的蠟燭看起來像點燃了,還請另外兩名同學參與魔術。這些課前演講都使得課堂更生動,內容更豐滿,學生的課前實踐發(fā)揮空間更大、形式更廣。但教師在講課時選擇學生的課前實踐素材要恰當,學生課前演講要做到精煉,通過合理的趣味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 課上呈現學生的實踐能力
初中學生很愛做物理實驗,學生在參與后再來記憶知識就比較牢固。但對于不是實驗的課教師也應盡量設計一些學生動手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如在講述生活中的透鏡時,貫穿整節(jié)課可以設計兩個動手活動。實驗器材:每人發(fā)放一個透鏡,一張紙,一根點燃的蠟燭。首先可以讓學生通過透鏡觀察近處及遠處物體的像,觀察遠處呈現倒立放大的像和倒立縮小的像是沒有想到的。通過觀察有了直觀的認識,對凸透鏡成像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學生也對這章有了濃厚的興趣。還可以進一步探究,如點燃的蠟燭作為物體,蠟燭的像通過透鏡在白紙上成像,探究如何能讓正立和倒立的像更大。為了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不斷的猜想、討論、再實踐、教師適當的指導。每個組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最終由教師作總結。通過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就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成了自主實踐探究的過程。
四、 課后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1. 課外物理小制作
每位教師都在力爭高效利用課堂教學,這無可厚非。誠然一節(jié)課僅僅有45分鐘,受時間約束定不能有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實踐上,這就使得更多實踐的任務落到了課后。如布置物理小制作,增強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我們每個月幾乎都會布置物理小制作,制作的內容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只要與物理有關即可,不規(guī)定內容也正是為了不約束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自主查閱資料,自選實踐的內容。一種是跟進現在所學的物理小制作。這種制作可參照教科書中的想想做做,鞏固所學。幾年的教學中我都堅持鼓勵學生物理小制作,很多學生參與熱情很高,做了非常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降落傘、輪船、照相機、溫度計、反沖力小車等。為了鼓勵學生我們還做評比、頒發(fā)證書并作展出。
2. 物理社團實踐活動
以上所述均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實踐作業(yè),此外還可以有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完成實踐活動。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教師可以幫助把握方向,隨時掌控學生的實踐能力變化過程,這樣可以有計劃的推進實踐的進度。如最近我們成立了物理社團就是由教師指導的,學生的實踐效果頗為顯著。
社團實踐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一、教學用具;二、學習用具;三、創(chuàng)意實踐。用具和學具都是正在所學的,根據既有的知識儲備制作一些實用性更強的作品。創(chuàng)意實踐多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如機器人、水火箭、發(fā)電機等。我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組為單位選做作品。每周選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動手操作,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組內成員匯報實踐進展,教師做指導。最終每個實踐作品給予評價,并對每個小組給予鼓勵。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如在做一個可展示的漫反射鏡面時,鏡面怎么弄碎能更易拼湊?碎片弄成什么形狀能更實用?把鏡片擺在什么物體上面?怎么能把鏡片固定在物體上面?這都是要解決的問題。學生相互的討論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都出色地完成了實踐。
五、 結束語
總之,教師通過物理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有必要的。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接受與運用真理。物理教學中我們多些學生實踐的內容,學生可能受益匪淺。誠然還有很多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方法,我們仍在探索。
參考文獻:
[1]尚鳳祥.現代教學價值體系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55-67.
[2]朱愛娟.教育培訓[J].生物技術世界,2015,1674-2026(2015)07-0182-01;182-184.
[3]石泓鑫.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J].2010,12(4),17-40.
作者簡介:
張美玲,張飛飛,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