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認為體育課應該是很受學生們的愛戴的,殊不知體育教學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也是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的。所以說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關鍵詞:體育教學;適宜方法;興趣基礎;興趣保證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做什么事情,興趣是首要的,只要對事情產(chǎn)生了足夠大的興趣,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體育課的教育也是一樣的,只有學生對其產(chǎn)生興趣,他們才會自覺地、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否則,他們會視體育鍛煉是一種負擔,會嫌苦嫌累,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這樣就失去了開設體育課的目的。因此,要想達到體育課的目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本人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就教與學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一、 采用適宜學生的方法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基礎
看似簡單的體育課,其實教學方法的采用很重要。因為體育課堂多數(shù)會進行動作教學,動作訓練,如果只是簡單地教給學生動作,指導他們進行訓練,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認為動作枯燥乏味,無訓練的興趣,也就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如果此時認真斟酌下,依據(jù)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點,采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教學,不但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會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任務的完成是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下完成的,不是教師強硬地逼迫下才完成的,是一舉多得的策略。如:在教學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練習時,只是單一地教授投籃動作,就會令學生生厭。如果此時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會很好:首先集體參與,教師傳授單手肩上投籃的基本動作,待學生掌握了要領之后,就進行分組訓練,演示,比一比,賽一賽,看看誰的投籃動作最標準,誰投的最多。最終評出優(yōu)秀小組和優(yōu)秀個人,給予獎勵。這樣一來,不但讓學生對這節(jié)體育課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關鍵是他們都有積極表現(xiàn)的欲望,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基于這種心理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訓練,積極主動地表現(xiàn),超乎想象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融洽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保證
1. 多用激勵的語言
在體育教學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最大的期望就是得到老師的表揚,而稍微有些落后的學生,則會十分擔心老師是否會批評自己。其實遇到上述情況,對于成績靠前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并提出新的期望,而對于成績稍微落后一些的學生,也要及時鼓勵,幫學生分析問題所在,激發(fā)其補缺改過的信心。課堂上,師生之間產(chǎn)生矛盾是常有的現(xiàn)象。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教師要容人之短,要懂得寬容,這是妥善處理問題、融洽師生關系的基礎。其次,教師對學生要熱情教誨,以情感人,以勉勵的口氣布置任務,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使其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是有感情需要的,無論什么樣的語態(tài),都應對學生有激勵作用,都應該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之情。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教”。
2. 參與到學生中
由于體育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一定要參與其中。動作技能好的學生表現(xiàn)得就很積極踴躍,他們會響應老師的號召,積極地進行訓練,相反動作技能差的學生,他們會把訓練當做一種負擔,表現(xiàn)為退縮,消極,得過且過,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參與,積極地鼓勵他們,做他們堅實的精神支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他們的積極參與,這樣不但調(diào)動了稍差學生的積極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
3. 發(fā)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途徑之一。如:之前舉的單手肩上投籃動作教學的例子,足以證明學生間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因為學生的智力有不同,接受能力就有不同,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就有不同,此時可以利用學生的優(yōu)勢,鼓勵他們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交流,利用一幫一的形式,動作熟練的指導動作稍差的,好的學生在指導過程中,使自己的技術不斷改進,他充分體會到了成功的感覺,稍有成就感。而動作技能稍差的學生會和好的相互攀比,心中暗想,他能行的我也能行,也會暗中較勁,他們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的。這樣一來,各有收獲,在不同程度上培養(yǎng)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情感,又是一舉多得的方法。
總之,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有了足夠的興趣,也就有了足夠的學習動力。加之體育教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及個人的自身魅力的感染,體育教學的開展會很得心應手,學生不會再感到體育課就是簡單的跑、跳、枯燥乏味的動作訓練,而是能充分展示自己另一面才能的課程,他們會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這樣的體育課,會使學生人上人愛的。
作者簡介:
馬德斌,甘肅省渭源縣第四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