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边@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發(fā)展過程的理論。在科學教學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促使學生掌握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科學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本文從科學教育的教和學兩個方面出發(fā),闡述了筆者對于科學教育實踐的一些思路。
關鍵詞:教師;轉變;定位;學生;創(chuàng)新
一、 “教”之有道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都是為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服務的。為了提高他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潛力,讓他們盡情地遨游在科學的海洋中,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首先要從自身出發(fā),改變固有的重知識輕教育的模式。
(一) 轉變教師角色,從單一走向綜合
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使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必然。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從教書者轉向研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從單一型走向綜合型,轉變課程觀、教學觀。為了完成這些角色的轉變,教師要打破單一學科思維習慣,樹立綜合課程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執(zhí)教《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這節(jié)課時,單一型的“教書匠”可能只向學生解釋了“骨骼”、“關節(jié)”、“肌肉”三者的特點和作用及協(xié)調運動。這樣簡單傳統(tǒng)的教學,不久之后這節(jié)課就可能在他們記憶的長河中沉沒。綜合型的教師一定會在這堂課里加入更多的元素,比如一段生動的“開場舞”,調動起學生全身的細胞,讓他們在歡動中感受自己的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運動,再比如介紹三者協(xié)調運動時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和生活保健知識,讓學生知道,合理適當?shù)倪\動可以使我們的骨骼粗壯,關節(jié)靈活,肌肉更加發(fā)達。從單一地“教”到綜合型的改變,更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二) 明確教師定位,由把控轉向引導
想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以促進他們更好地投入思考和學習,必須改正傳統(tǒng)課堂上以老師為主的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圍著教師轉,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的固有模式,很可能是限制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枷鎖,讓他們依葫蘆畫瓢,不懂得獨立思考。
舉個例子,老師問同學:“同學們,有一個聾啞人,又聾又啞,說不出話來,聽不見,他到五金商店去買一個釘子,他說不出話就怎么辦?——比劃。人家就給他一個錘子,他搖手。給他一個榔頭,他搖手。不,他是要買釘子,他就使勁比劃。店里就這么點東西,不是錘子不是榔頭,肯定是釘子。老板給他了,他非常高興地點頭。”接著老師又說:“同學們,下面又有一個盲人,一個瞎子,他要買剪刀,我們怎么用最簡潔的方式表達?”同學們說:“老師老師我們知道,不能這樣比劃了,要這樣比劃?!比嗤瑢W都贊成這樣比劃。老師說:“他不需要比劃,他直接說買剪刀,因為他是盲人,瞎子們嘴巴會說是吧?!边@個故事很簡單,卻反應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喜歡跟著老師的思維走,這叫思維定勢。第一個事件中,老師就給同學們提供了方法,所以到了第二個事件,同學們就懶于思考,直接延用老師的方法了。如果第一個事件中,教師是引導學生,分析聾啞人的特點,了解聾啞人的身體不足,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幫助聾啞人想方法,那么到了第二個事件,同學們也會學習分析盲人的特點和不足,針對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會發(fā)生這種笑話了。
只有教師正確地引導,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己思考和學習,在自己的探索中掌握科學知識,增強科學技能,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二、 “學”有所成
在學生的科學思維形成過程中,創(chuàng)新思維是很關鍵的一方面。在此,我重點談談科學教學中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一) 想象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思維更重要?!笔箤W生認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開始。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想“為什么”,從而激發(fā)他們思考“怎么辦”,這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開端。知識的學習需要想象,一切積極的生活都離不開想象。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實物、圖片、視頻、課件等工具來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從而促進學生想象力和發(fā)散思維的同步發(fā)展。
比如在《擺的研究》中,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相同時間內不同的擺擺動次數(shù)有差異。這個時候教師順勢提出問題:什么樣的擺擺得比較快?為什么?從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小組討論后,學生紛紛提出猜想:可能與擺繩長短、擺錘重量、擺幅大小有關……教師鼓勵學生異想天開,積極思考,并引導學生對相關猜測展開實驗來驗證,通過實驗來得出正確結論,這樣的教學,由于充分挖掘了學生自由想象的潛能,使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空間更加寬廣遼闊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 實踐讓創(chuàng)新思維得以訓練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各有所長。所以,在具體的科學實踐中,教師應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猜測、設計、表達……使他們在獨立的操作中有所思、有所疑、有所悟、有所得,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六年級《找拱形》一課中,我鼓勵同學們大膽想象,用手中的材料(飲料瓶、剪刀、雙面膠等),大膽實驗,使圓頂形不產(chǎn)生“向外的推力”更加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起初同學們還不知如何讓下手,接著在我的引導之下,逐漸產(chǎn)生探究興趣,并開始大膽地設計實驗:我們在塑料瓶的圓柱形瓶身處剪下若干個寬度為幾毫米的塑料小圈,用其中的一個小圈當作支撐,再把其他的小圈分別剪成兩半,成為若干個塑料拱形。把這些塑料拱形一個一個地架到塑料圓圈內,用雙面膠固定,使其接近與“圓頂形”時,整個過程分別用手對其施壓。同學們會觀察到“向外的推力”逐漸消失了,形象、直觀地讓同學們觀察到“圓頂形”不產(chǎn)生“向外的推力”。
通過教師自身的轉變以及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我們的科學教育會逐漸地、真正地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甚至成為影響他們一生的課程。
參考文獻:
[1]曾素林.《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發(fā)表文獻:《教師角色的改變:從單一型走向綜合型》.
[2]姜岳威.《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5發(fā)表文獻:《生物教學中,發(fā)展學生思維三部曲》.
作者簡介:
袁慧,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