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寫結合一般是以閱讀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模仿文本來重構文章,重點在于訓練閱讀策略的運用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他們的讀寫技能。這種新型教學形式將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深入地揭示了閱讀和習作的內在聯(lián)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的支持和認可。
關鍵詞:支架教學理論;高中英語;讀寫教學
一、 引言
建筑行業(yè)很早就應用了“支架”這個詞語,在建筑施工中會應用這個工具。近年來,我國越來越注重教育的發(fā)展,加大力度進行教學改革,教學模式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傳統(tǒng)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現(xiàn)在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為引導。支架教學理論便是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并逐漸地應用到教學課堂。支架教學理論會進一步細化教學內容,首先為學生展現(xiàn)一個更加基礎性的學習框架,促使學生了解大概的學習內容。在教學課堂應用支架教學理論,促使學生知識內化,最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 支架理論的內涵及主要內容
建筑行業(yè)施工過程中所應用的三腳架便是支架。在教育行業(yè),教師搭建相應的學習平臺,促使教學活動能夠順利地開展,讓學生能夠內化所學知識,掌握學習技能,為下個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我們將這種教學模式稱為支架。支架理論屬于建構主義的一種,是比較成熟的教學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來的,近年來逐漸地應用到教學課堂。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中就涉及支架的教學內容,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和即將獲得的發(fā)展水平之間形成的距離。若格夫認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是指合作者在解決問題時共同合作,讓不同主體間進行互動,增加參與者對所需解決問題的理解,或者產生不同的理解,促進參與者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促使兒童對如何解決問題有了完整的認識,并且超出了他們原有的認知水平,漸趨于成人水準。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內,即便學習者對實際情況不了解,但是其依然能夠發(fā)揮自身的作用。這種教學理念與課堂中支架教學概念具有類似性。同時,最近發(fā)展區(qū)域進一步指出不同能力的個體在繪畫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活動具有差異性,這使得新手學習者的能力有效提升。與此同時,最近發(fā)展區(qū)還這樣闡述過相關概念:組織同伴之間合作,促進其共同解決問題和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其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這個教學理論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容,然后基于支架理論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為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設計好支架結構。
三、 支架教學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讀寫教學中的實施步驟
1. 搭建學習支架
教師應先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內容,然后幫助他們確定出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搭建支架。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單元以及每一節(jié)課教學之前,教師都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制定好相應的教學目標,并將教學重難點圈出來,借助搭建學習支架的方式分解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問題,縮短學生內化知識的時間,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2. 引入教學情境
在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選擇的閱讀文章都不是非常貼合學生的生活,尤其是在偏遠地區(qū),因為多種原因的限制,學生對文章中描寫的情境聞所未聞,因此也無法完全理解文章的含義,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讀寫教學的阻礙。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內容,并根據(jù)文章內容來設置教學情境,當然情境也要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文章,并學會遷移,利用這種方式去學習其他的文章。
3. 獨立探索知識
獨立探索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機會,促使學生在獨自思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經過多次的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會相應地提升。經過了這三個探索階段,學生便基本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式,并借助這些學習方式內化知識,最終提升學習的效果。
4. 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究與交流過程中學習英語相關知識,最終完成學習目標。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標重點強調與推崇的教學目標,其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所能,并吸取他人的優(yōu)點,彌補自己的缺陷,促使問題有效解決。鼓勵學生思考和交流來解決問題,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并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5. 教學效果評價
評價也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指標,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建立能夠激勵學生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教學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師生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學生互評等都是有效的教學評價方式,其對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 當前的高中英語讀寫教學存在的問題
1. 讀寫教學分離
一般情況下,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作為兩個獨立部分進行教授的,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把精力放在語法講解上面,將閱讀材料分解為一段段的語言點進行教學,針對題型進行強化訓練,卻忽視了閱讀策略、語感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多次強調詞匯、句型和語法規(guī)則,沒有加強塑造學生的想象力和信息交流能力,也沒有針對寫作步驟進行指導。這種讀寫分離的教學法沒有遵循知識構造規(guī)律,打破了閱讀和寫作的內在聯(lián)系,導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難以提高,在讀寫時面臨重重困難,無法體驗到讀寫帶來的成就感,因而缺乏足夠的學習動機,學習效率低下,也沒有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2. 重視閱讀,忽視寫作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但是寫作能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繁重,有些教師就會省略讀寫結合的教學版塊,認為閱讀和寫作是兩項不同的技能,高中英語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輸入技能,也就是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而寫作能力可以留待大學去培養(yǎng)。因此,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得到專業(yè)的寫作指導,只是通過自行練習來提升寫作能力,這樣就無法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endprint
3. 缺乏教學激勵機制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對于如何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一直都沒有明確的標準,一般就是課后給學生布置練習。對于作文批改教師就只是糾正表達錯誤,然后給出一個分數(shù),并沒有對學生的文章布局和句式進行點評。期末考試成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方式,教師卻無法根據(jù)學生的當堂表現(xiàn)進行評價,就更談不上采取激勵方式了,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缺少學習成就感。
五、 支架理論在高中英語讀寫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 搭建教學支架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先通讀一遍文章,然后找到文章和英語作文以及閱讀的相似性,接著教師開始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寫出類似的作文,然后根據(jù)掌握的閱讀策略檢查自己的作文,搭建教學支架,促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相應的畫面,并指導學生探討,最后將學習提綱列出來。
2. 設置教學情境
完成支架構建以后,為了促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到寫作的狀態(tài)中,教師可以相應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當學生學完例文以后,教師可以指導他們結合過去學習的文章重新進行讀寫學習,并將文章中的精彩語句或詞語展示出來,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這樣學生才能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3. 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比較有效,在教學初期,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組織學生探討讀與寫的相關問題。然后通過協(xié)作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分組時教師要注意把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分在一起,讓他們共同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觀點以及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學習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了解學生合作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給予適當?shù)闹笇?。在此過程中,為提升學生合作的積極性,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發(fā)言,并耐心地回答學生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再次,教師還可以評選出優(yōu)秀小組和優(yōu)秀作品,鼓勵學生做得更好,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
六、 結語
教師作為知識構建的引導者,應學會及時捕捉學生在讀寫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對其進行詳細講解。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搭建一個有效的學習平臺,并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提升自我。最后,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評價,鼓勵他們繼續(xù)努力、不斷突破。
參考文獻:
[1]王秀波.支架教學理論在高中英語讀寫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11(02):23-24.
[2]冀盈.支架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26):236-238.
[3]韋吳琴.基于支架理論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案例設計與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5,17(03):26-27.
作者簡介:康平榮,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縣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