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龍
【摘 要】辦學理念是特色校建設的靈魂,立足校本文化,頂層設計學校課程是推進特色校策略研究的重要載體,我校試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撬動學校特色發(fā)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辦學理念 自主課程 特色學校
【基金項目】市級管理課題《立足校本,打造特色校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6-0230-01
為了改變學校同質化嚴重,千校一面的傾向,凸顯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內涵發(fā)展,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學校品質,我們著手立足校本,打造特色校的策略研究,通過確定優(yōu)勢項目,提升項目優(yōu)勢,夯實學校特色,打造特色學校的進程,我校在特色校策略研究上探索出理念先行,立足學校海洋文化實際,用自己的課程來實現(xiàn)教與學的創(chuàng)建策略。
一、圍繞理念,頂層設計課程
課程決定學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課程設計必須與學校的理念,精神和文化緊密相連,防止兩張皮,我們圍繞“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理念,結合海洋文化 “勇敢、包容、自由、創(chuàng)新” 的精神,根據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培養(yǎng)有個性的人”和自由教育的辦學主張,遵循體驗性、選擇性、豐富性、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地方性等原則,我們制訂課程五打開的策略即課程向自然、向社會、向家長、向學生、向活動。形成課程體系架構,提出“學校即教室,教室即社區(qū),活動即課程”的課程觀,從我與自身、我與自然、我與社會三個維度審視現(xiàn)行的國家、地方、校本課程,提出把課程打開,將東西方教育的精華進行高度融合,著眼于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以生為本個性多元,培養(yǎng)具有批判思維,生成智慧課堂的學校,譜寫課程三大體系基礎課程校本化重構,拓展課程生本化建構,專需課程個性化建設。
二、學校課程的問題
1、教材問題
一種標準編所有教材,教材沒有彈性,缺乏張力,市課程標準下的標準課程;一種模式框所有的教師即傳授加訓練;一種思維套所有的孩子,求同思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一根尺子量所有的學生即分數(shù)。
2、學校問題
一種模具鑄所有的學校即同質化嚴重。在現(xiàn)有公辦學校體制下,學校一方面要按照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一方面又要遵守學生在校時間不超過的原則,課程實施靈活性不足。
3、師資問題
教師對課程的研究和整合能力,專業(yè)化水平和研究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當然,校長對課程的領導力是十分關鍵,重要的,校長要有思想,有策略,有追隨者、有執(zhí)行力。
三、推進課程特色實施
1、創(chuàng)生學校課程理念,樹立每一人都是課程的實施者和設計者,規(guī)定每一位教師都必須主動承擔“1+X”課程設計,這一門課程必須是教師興趣的,圍繞學校海洋文化體系的課程,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
2、創(chuàng)新兩類課程設置一是課程的時間設置由原來的40分鐘改為20分和30分,設立長短課;二是開展跨學科的聯(lián)合即綜合課程;三是創(chuàng)新課程實施形態(tài),分為普適性課程、專設性課程和自創(chuàng)性課程三類。
3、課程的編寫。以課標為綱,瞻前顧后,注意幼小、中小的銜接,左顧右盼,注意省內外不同版本教材的特點,以兒童為立場,遵循兒童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面向生活,面向學校地域,比如編寫《藍色海洋》讀本。
四、我們的實踐
(一)基礎性課程校本化重構----普適課程(必修)
針對目前教師工作量普遍存在不足,為了推動課程改革,學校教務處研究實行課程時間上的改革即設計長短課,把每一節(jié)40分鐘調整為10分、20分、30分、40分四種,把寫字課、閱讀指導課、海洋知識校本課、經典誦讀、古詩鑒賞作為學校必修課程,每周一節(jié);同時,對學校的部分課程試行整合,如美術和寫字;語文、演講和閱讀指導;海洋知識課與科學;明日閱讀、經典誦讀和每周一詩;語文和地方、思品等,從但學科到多學科進行整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拓展性課程生本化——選修課程(專設)
學校充分利用少年宮活動平臺,每周四下午開展2小時的興趣小組活動。一、二年級原則上不實行走班制,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其中有一部分特長學生優(yōu)先安排或選到學校特設課程班,三到六年級實行走班制。每人規(guī)定每學年選擇一項自己最喜歡的課程,學校每學年舉辦一次大型的課程招募會,教師精心設計課程計劃和宣傳材料,讓學生自由選課,同時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設立課程提高班,聘請外教或有特長的資深教師來任課。
(三)自創(chuàng)性課程特色化——專需課程(特設)
針對每一個班級有些比較有個性和特長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為了充分發(fā)揮這些人的專長,學校向社會廣泛征集志愿者,向學校周邊的高校,比如師院、黎大、幼高專等聘請專業(yè)人士,向社會培訓機構尋求教育合作,采用小班化、個性化的輔導方式,類似精英班教學。
(四)活動暨課程——全校性課程
通過德育課題研究,對學校的德育活動進行整體改革,創(chuàng)建德育品牌,如發(fā)行四小海洋貨幣,成立少先隊自治委員會,教室即社區(qū)等,叢德育活動延伸到學校的所有大型的活動,每一個活動都必須有詳盡的方案,各個部門都必須以海洋文化精神作為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各個學科教學實踐中,突出原創(chuàng)性、實效性、全員性、體驗性。逐步形成品牌,比如體育課程的大課間改革,滲透海洋韻律操、跆拳道課程;班級管理特色“1+1”課程;入學、離校課程;升旗儀式課程;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學校暨圖書館課程;家長義工聯(lián)盟課程;趣味考試課程;游學課程等。
(五)校本課程開發(fā)
立足海洋文化特色,課題組遵循:理念先行,用課程來教與學的原則,著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研究,協(xié)作校臨海從海生物標本、貝雕、海洋館建設來推進海洋文化,從具有地域特色的潯埔服飾、頭飾、海邊風俗人情、漁民建筑、海洋生態(tài)等方面進行開發(fā)1-6年校本;中心校立足海洋精神“勇敢、包容、自由、創(chuàng)新”,立足海絲起點石頭街申遺現(xiàn)狀,著力開發(fā)藍色海洋系列校本課程和海絲文化系列,讓海洋文化深入課堂,深入學校每一個師生的心中,建設特色校,提升學校的內涵。
五、我們的收獲
豐富的課程改革,體現(xiàn)師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師生感到參與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快樂,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收獲成長,他們思考、研究、學習、設計、實施;學校在課程改革中充滿活力。
總之、學校特色建設的目的是進一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打造學校特色品牌,為師生和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夏向東.如何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2).
[2]程振響、季春梅。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的理論與實踐2011.(10).
[3]邱奕堅。以校本建設為載體,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