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芳
摘?要: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啟示下,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為當今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改革方向。在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過程中,我對“生活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并在平時的語文教育教學中作了初步的探索與實踐,努力構(gòu)建教學與生活的橋梁。
關(guān)鍵詞:生活教育;教學實踐;“教學做合一”
暑假期間,我觀看了央視系列節(jié)目《客從何處來》,當鏡頭輾轉(zhuǎn),來到易中天母親生前工作的香山慈幼院時,那一幀幀畫面令人動容。80年前,這座孤兒院里,有一群女孩,她們是民國初年的幼兒教師,為孤兒提供了專業(yè)的教育。畫面配樂是《北平幼稚師范學校校歌》,歌詞寫道:“生活兮教育,生活兮教育,我們生命唯一的伴侶。為汝勤力,不分旦夕;為汝馳軀,不顧險夷。人生意義在利他,他利己亦利?!边@里的“生活兮教育”,讓我聯(lián)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學中,我認真體會“生活教育”的真諦,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chǔ)上,有效地把生活引入到教學中,架起教學與生活的橋梁。
一、 “生活教育”的目的——學會生活
1943年陶行知在給廣東大埔百侯中學所作的校歌中寫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要求學校和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生活,教會學生做人”。
“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在生活中,我們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讓教育的內(nèi)容愈加豐富多彩。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低下身段,關(guān)注孩子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提取合適的素材,用于引導和擴展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最終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多彩,更加有意義,從而更好地生活。
比如《剪枝的學問》中,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的討論,明白了“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爭論的故事》中,學生通過分角色表演和生活舉例,加深領(lǐng)悟了“做事要抓住時機”的人生哲理;《揠苗助長》中,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味到“做事不可急于求成”;《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中,學生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這些有利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的例文,通過生活與教學的零距離接觸,成為學生學習和學習人生的好素材。此外,每單元的口語交際更是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解決生活問題的好材料,值得我們在教學中加以充分地利用。
讓我們尋找合適的方式,把語文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樣,學生的語文學習才會更接近生活,才能有效地增強語文在生活中的體驗性學習,從而最終內(nèi)化為個人的知識與情感。
二、 “生活教育”的場所——整個社會
為了培養(yǎng)真人,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的又一個重要命題——“社會即學?!?。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考慮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適當延伸,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由生活導向新知,學生才能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獲得“真知”。
如在教學《小露珠》前,我先布置了一個預習作業(yè):觀察小露珠并記下觀察結(jié)果。富有生活氣息的“作業(yè)”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在課堂上更是爭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的體驗。生活化的教學延伸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抽象的語言文字被賦予了情感和真實的體驗后,語文教學的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學習的場所是整個社會,在教學習作時,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尋找素材:有時要觀察朋友家人,如五年級下冊的習作6《我崇拜的人》;有時要欣賞自然現(xiàn)象,如四年級下冊習作4《我的發(fā)現(xiàn)》;有時要關(guān)注社會動態(tài),如五年級下冊的習作3《新聞報道》……
綜上所述,生活中有語文,語文中有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摘取合適的素材,不僅可以讓語文學習更加多彩,還能讓語文學科更富有生命力。因此,我們一定要解放思想,以本(語文教材)為本,以生活為源泉,把生活與語文課本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三、 “生活教育”的策略——“教學做合一”
為貫徹落實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論,陶行知提出與以往教育理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做合一”。
中年級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詞匯積累及語言素材,但由于情感體驗較為簡單,生活經(jīng)驗不足,對很多稍微抽象、稍微復雜一點的知識內(nèi)容,無法有效地理解與掌握。所以,我們應該跳出書本,通過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降低在書本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思維障礙,提高學習的效率。特別是作文中,很多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走馬觀花”,只看到簡單的一面,而沒有有序地進行觀察和體會。對此,教師應遵循習作的基本規(guī)律,由淺入深,從看圖寫話到觀察筆記,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到身邊的所見所聞,從寫人記事到寫景狀物,從寫實實在在的人和事物到表達自己豐富的思想情感……通過創(chuàng)設(shè)實踐操作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寫作前就有了腹稿,從而在寫作時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有觀察、講條理的寫作習慣。
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體驗感受,將被動授受的學習轉(zhuǎn)變成一個主體性、獨立性的過程?!短O果里的五角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在閱讀文本和觀察插圖的過程中,學生們發(fā)現(xiàn)攔腰切開蘋果,里面的圖案是五角星。課前,我讓班級學生每人帶一個蘋果到學校,種類大多是紅富士、蛇果、嘎啦、金冠。我們橫切蘋果才發(fā)現(xiàn),蘋果里的圖案不都是五角星,有的像梅花,有的像雪花,有的像海星……正是在“做”中,學生們才能有新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真正體會“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性。
總之,我們要加強研究與實踐,努力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運用到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學習生活,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陶行知.全集編輯委員會《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武春玲.讓語文融入生活——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探析[J].語文天地,2014(5).
[4]魏娟.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學語文教育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