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林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跆拳道作為奧運會正式項目,因其動作姿勢、對堅毅品質的鍛煉、對身體機能的調節(jié),而備受歡迎。隨著練習跆拳道的人群急劇增加,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跆拳道迷的需求,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大學生作為社會朝氣與希望的象征,對跆拳道癡迷者也不在少數(shù),但龐大的大學生群體僅僅依靠大學有限的專業(yè)老師,是達不到教學的成果。而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線下教學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轉而接受新媒體教學不失為有益的嘗試。
在高校學習跆拳道,只有在上體育課或加入社團,一個星期最多一次,時間非常有限,而且教練授課之后就結束,具有一次性,學員有不明白的地方只能靠回憶或詢問,不可反復琢磨。其次,受空間的局限,一般上課的學員數(shù)量有限,教練也無法同時指導眾多學生,導致教學成果不明顯。再次,在高校跆拳道體育中,資源有限,教練的水平也參差不齊,但學生卻無法選擇,只一條路走到黑。而如果學員想更進一步就必須尋找專業(yè)教練,而費用動則上千甚至上萬,昂貴的學費是普通大學生無法承受的,使許多人望而卻步。
跆拳道傳入中國已有數(shù)十年,成功實現(xiàn)了外來文化的本土化,但也產生了我國體育運動的通病,即重實戰(zhàn)輕理論。在高校教學中,老師一般只是教授基本的姿勢、動作,重視運動的技能的培訓,對于跆拳道的歷史與發(fā)展直接忽略,為什么要采用某種動作也不加追究,只告訴學生是什么,不探究為什么。這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愛好者提高跆拳道水平,更可能導致人們僅將其視為拳腳技術,忽視了作為體育競技的精神。
跆拳道起源于上個世紀的朝鮮半島,并通過韓國的推廣而發(fā)揚光大,風靡全球。與國外高校的跆拳道教學不同,中國的跆拳道只是注重動作要領的傳授,提高學員的競技技能,沒有對動作的創(chuàng)新,更談不上對跆拳道理論的革新。再者,高校的教練大多數(shù)并非專業(yè)運動員出身,自身的理論水準與實戰(zhàn)能力值得商榷,導致教學水平偏低,方式也跟不上時代的節(jié)奏。
硬件設施是開展體育運動的保障條件,不同于跑步、籃球、乒乓球,跆拳道對場地、服飾的要求很高。而現(xiàn)在高校中的體育設施只能滿足一般的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籃球等大眾運動,像曲棍球、棒球、跆拳道等對場地要求甚高的運動,發(fā)展還相對較慢,設備設施也跟不上。師生們還局促在狹小的空間,在不標準的場地練習,就算是這么落后的條件,訓練的時間也很有限,這嚴重阻礙了跆拳道的發(fā)展與推廣,也不利于學生對跆拳道的訓練。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有自身的一套完整的測評標準,如羽毛球對發(fā)球高度、站位、落點、翻網、壓線等都有一套全世界通用的標準,對發(fā)球、高遠球、平抽球、勾對角、殺球、撲球、挑后場等技術要領都有評價標準,保證了這項運動的盛行。而在高校,由于教練員水平有限、設施落后,平時練習中就缺乏對標準對的把握,到期末考試時,對學生成績的打分標準也是模棱兩可,可見目前對跆拳道的水平的測評還處于摸索階段,任重道遠。
由于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控制性、海量性、交互性、實時性、互動性等特點,通過文本、聲音、圖像、視頻、色彩等媒介來傳遞信息,是被普遍認可的可靠且有生命力的信息技術,已經廣泛地運用到各行各業(yè)。多媒體與跆拳道的結合也將發(fā)揮出乎意料的化學反應。
傳統(tǒng)的面對面線下教學,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場所進行,不可能隨時隨地開展。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地方或者不具備教學條件的地區(qū),面對面教學是不可能的。新媒體的出現(xiàn)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電視、手機客戶端、電腦、平板等設備,隨時隨地在線學習,只要想學,鏈接網絡即可,真正實現(xiàn)了跆拳道學習的無障礙化。
傳統(tǒng)的跆拳道教學,教練只是將知識與技能無差別的粘貼復制,沒有時間與精力對每位學員針對性指導。通過新媒體,學員可以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專門反復練習,也可以以之為標準,參照訓練。新媒體將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放大,讓學員看得清楚,學得明白,將面對面忽略的地方展示出來,清楚地認識到跆拳道的難點和要點,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學員還可以在海量的資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視頻、圖片、文字等,提高學習效率。對于教練員來說,一來可以革新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最新的技術接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作用水平。二來可以減輕負荷,不必每個動作要領、技術細節(jié)都事必躬親,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教學質量。
新媒體不僅為學員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也為大家提供了彼此交流的平臺。學生能夠憑借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視頻app,QQ興趣群等媒介,與其他的興趣愛好者交流,聽取他人的有益建議和指導,找到自身的短板,習得新技能,發(fā)掘跆拳道鮮為人知的領域,提高自己的跆拳道水平,增加興趣。還可以將自己的視頻與專業(yè)視頻作對比,找到差距,或者傳到網上,由別人來評價,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尋求幫助,以期待更上一層樓。
新媒體獨特的直觀感、畫面感、生動性,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給學生感官沖擊。由于能夠隨時隨地反復觀看,破除了面對面教學的局限,學習的便利性為興趣的培養(yǎng)提供了土壤。而反復的學習練習,使跆拳道這項運動在學生腦海里留下了深層次的記憶,不斷的自我暗示讓學生喜歡上了這項體育。而隨著競技水平的提高,學員在跆拳道上找到了自信,而自信又使水平不斷提高,久而久之,對于跆拳道的熱愛便無法自拔。
誠然,新媒體有其引人入勝的魅力,為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新媒體不可能自熱而然就與跆拳道這項運動完美融合,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磨合。
新媒體上傳有大量的視頻影像,并不斷更新,這是新媒體在跆拳道教學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加上現(xiàn)在網絡發(fā)達,只要連接網絡即可學習,這對于學習任務繁重,學習資源匱乏的在校大學生來說非常切合。對于視頻的運用,可以分為學員自主觀看和作為面對面教學輔導兩種,但不管哪種方式,其實都是發(fā)揮視頻的特點。首先,大家可以在新媒體上選擇水準較高的系統(tǒng)性的視頻,然后在學習時,對于簡單的部分可以快進或跳過,而復雜晦澀的部分,可以反復觀看,細心揣摩,配合教練的講解效果更好。通過將視頻影像引入跆拳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學習每一個細節(jié),并且有針對性,在大腦里也會留下深刻的記憶。
任何體育運動,就純理論的教學而言,是非常枯燥無趣的,一些困難的要點,僅憑老師的分析講解或者幾個示范是很難習得的。而視頻資料運用影像、聲音,將枯燥的技術要點形象化、直觀化。例如對側踢、后旋踢,只是單純的文字表述,很難實際操作,而如果依靠教練的不斷演練是不現(xiàn)實的。視頻將關鍵動作細化、慢放,讓學生可以清楚地理解動作要領,再加上自己不斷的練習,逐步提高競技水平,也提高了對跆拳道這項運動的興趣。
錄像與視頻的形式相同,都是對畫面動作的采集。但視頻一般以他人為對象,而錄像專門針對學員自己,是對自己影像的采集。大學生都有手機,配備有錄像功能,經濟實惠又便利。學員將自己的動作姿勢錄制下來,比對專業(yè)課視頻自省,也可請教專業(yè)老師,對不規(guī)范的動作進行糾正。然后勤加練習,感覺不錯時再錄制,再進行比對,縮小與專業(yè)規(guī)范動作的差距。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錄像將學員的真實水平記錄下來,自己作為觀眾,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專項練習。這種方法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直觀,極具針對性,可以大大提高跆拳道練習的效率。
隨著跆拳道的全球風靡,許多專業(yè)或興趣平臺搭建起來。在微信、微博上有大量的公眾號,每日更新跆拳道的相關比賽、教學視頻、技術要領,只需點擊搜索,即可顯示大量的公眾號,然后觀眾即可。這種方式最簡便、最經濟、也最適合高校大學生。課間、飯后、散步等閑散時間都可以被利用起來,增加了學習的機會。而且一般app都提供有交流平臺,學員間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不管是跆拳道還是工作學習都可以,其實也為大家拓寬了新的天地。
圖片連拍主要是對視頻的補充,因為視頻往往較長,少則幾分鐘,多則一小時,對于某個技術要領的分析不夠細致。而連拍或動圖,將一個動作分解成數(shù)個小技術,學生更能夠清楚地看明白。在老師授課的過程中,會遇到如后旋踢等高難度動作,即使教練不斷示范,由于動作較快,對身體的協(xié)調性要求高,眼睛根本看不清,無法領會。因此,在教學中,通過連拍的圖片,清晰的展示動作的變化與流程,搭配細致的講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跆拳道作為一項時尚運動,廣受高校師生的歡迎。但鑒于高校資源有限、設備落后、學生時間有限、自學難度大等因素,跆拳道的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高校跆拳道的發(fā)展另辟蹊徑,實現(xiàn)了線下面對面教學到線上網狀教學的變革。新媒體以其方便、實用、快捷、免費、交流面廣等優(yōu)勢,已得到廣大跆拳道迷的一致好評。因此,高校在繼續(xù)開展傳統(tǒng)課程的同時,可以將新媒體與面對面教學相結合,發(fā)揮大數(shù)據(jù)的神奇作用,優(yōu)勢互補,促進高校跆拳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