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鑠汐
摘 要:跨文化交流中肢體語言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肢體語言所傳達的意思大不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確理解和運用肢體語言對于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同時能夠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本文淺析了不同文化的肢體語言的含義和差異,并對此給出一些建議,從而提高交流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溝通能力。
關(guān)鍵詞:肢體語言 跨文化交流 差異 建議
中圖分類號: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一、肢體語言的含義及作用
肢體語言,又被稱為身體語言,是指通過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甚至面部表情達到表情達意效果的一種溝通方式。如,通過肢體語言可以傳達興奮、愉悅、放松、緊張、焦慮等情緒。
當前,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作為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每天會遇到來自其他國家或文化的朋友,在人們交流溝通中,文字和語言已經(jīng)不是唯一一種溝通方式,肢體語言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角色不同情況下的肢體語言也大不相同,傳達的意思也就大相徑庭。肢體語言具有表達觀點、傳達情緒、表明社會關(guān)系、揭露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了解到這些作用,充分掌握不同的文化下肢體語言的差異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外肢體語言的差異
不斷深化的全球化進程使得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代表不同文化的人們可以比以往更加頻繁和近距離地交流。不得不說,一些通用的肢體語言的使用使得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交流起來更加有效和方便。比如,當感到高興的時候人們通常會笑,而當感到難過時人們通常會哭。但是這些通用的肢體語言僅僅是肢體語言里的一小部分,事實上,由于肢體語言上的差異已經(jīng)給不同文化的人們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這部分將會論述跨文化背景下的肢體語言差異。
1.眼神交流
眼部活動常常被認為是人類交流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正如俗話說的那樣“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說明我們可以從眼睛當中獲取到大量的信息。通過眼睛,我們不需要語言就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惡、崇拜、輕視、憎恨或者憧憬,然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對于眼神交流的定義和重視程度也不一樣。
在大多數(shù)的英語國家,人們在交談或者是演講的時候眼神都會進行交流,如果沒有一定的眼神交流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或者是對談話很敷衍、不上心,這很容易讓說話者的誤解或者生氣,比如說,美國人對眼神交流就特別在意,聲音美國有句特別流行的話是這么說的,“永遠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眼睛的人所說的話”。而在中國,交談的時候就很少會直視對方的雙眼,尤其是在下級和上級、晚輩和長輩談話的時候,直視上級或者長輩的眼睛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是沒有太多眼神交流,甚至眼睛要微微地朝下一點點來顯示對對方的尊重。同樣的,在韓國和日本也是這樣。當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時就容易產(chǎn)生誤會,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恰當?shù)难凵窠涣鞯氖褂镁惋@得很重要了。
2.身體接觸
身體接觸是一種常見的人們用來表達想法和情緒的肢體語言,可以通過身體接觸的方式來傳遞對對方的看法,人類學(xué)家大致將全球的文化分為兩類:允許有身體接觸的文化和不允許有身體接觸的文化。阿拉伯人、猶太人以及歐洲的南部和西部屬于第一類,美國人、北歐的人和東方人則是第二類。我們最常見的身體接觸是握手、擁抱、親吻,而拍打、輕撫、擊打等顯得沒那么常見。握手被公認為是表示友好和親密的方式,但是握手的習(xí)慣卻差異很大。比如,在美國,男人之間握手是很緊的,但是在中國只是輕輕一握。在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家,男性通常不和女性握手,除非是女性主動地伸出了手。除此之外,親吻和擁抱在西方國家經(jīng)常能看到,大家習(xí)慣在見面或者分別的時候給對方一個擁抱或者吻,但是,在中國,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卻不常見,一般在大人表示對孩子的疼愛時會出現(xiàn)。另一個例子是當美國人排隊時,他們總是刻意保持距離,如果遇到有人靠的太近的情況,他們的第一個反應(yīng)是遠離,他們覺得對方這么做侵犯到了他的私人空間,會讓他覺得很不舒服;中國是個喜歡聚集的國家,對私人空間的概念感相對要弱,因為人口眾多,在人群中發(fā)生了身體接觸,人們可能也會感到很不舒服,可是一般會表示理解和原諒。阿拉伯人則認為人們之間站得近來表示友好,所以不同文化之間對于身體接觸的看法是千差萬別的。
3.臉部表情
臉部表情被認為是情緒傳遞最重要的方式,通過臉部的表情我們可以多少了解說話者的態(tài)度、感受和情緒,而且眼睛、鼻子和嘴巴的細微動作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情緒的變化,因此臉部表情是肢體語言最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用不同的臉部表情卻能夠表達同一種意思,比如中國人通常用微笑來表示對客人表的歡迎,而北美的印第安人則是大哭來表示對客人的歡迎,截然不同的兩種表情卻表示了同樣的一種意思。另外一方面,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用同樣一種表情卻表達著不一樣的意思。比如微笑,它常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積極向上而又溫暖的臉部表情,代表著快樂、善意和友好,中國人通常通過一個淺淺的微笑來傳遞友好的信息,或者是給對方傳遞包容和善意的信息,但是在西方,有時微笑卻會引起誤解和不快,曾經(jīng)在美國一所大學(xué)的畢業(yè)典禮的現(xiàn)場,一個美國學(xué)生發(fā)表完演說下臺階的時候,不小心被臺階絆了一下,差點摔倒,這時坐在觀眾席的一個中國學(xué)生對他微微一笑,這一笑讓他產(chǎn)生極大的反感,因為他認為這是對他的嘲笑和侮辱,所以說微笑固然是一個通用的表情,但是有時也得注意使用的對象和場合。當然,同樣是笑,美國人笑的很夸張,嘴張得越大,牙齒露得越多,所表達的歡樂之情越強。而中國人微笑時沒有很大的動作幅度,有時還會用微笑來掩飾自己的消極情緒。了解到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理解對方,避免尷尬和誤解。
4.手勢
手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人們通過手指、手臂或者胳膊的運動或者位置的擺放來傳遞觀點、表達情緒。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fēng)俗習(xí)慣造成同一個手勢常常有完全不同的含義。endprint
4.1豎起大拇指
豎起大拇指在美國表示“很好”、“干得不錯”;在英國、澳洲和新西蘭是路邊需要搭便車的人常常會用到的手勢,也可以表示“好的”的意思;在日本和德國豎起大拇指意味著“第一”;但是在非洲一些國家如尼日利亞則是一個很粗魯?shù)氖謩荨?/p>
4.2“OK”的手勢
“OK”的手勢在美國表示“同意”,在日本表示“錢”,在法國被認為是“0”,在巴西和德國這個手勢很粗魯。
4.3“V”的手勢
這個手勢在美國和歐洲的大多數(shù)國家都意味著“勝利”,在中國有時人們會認為這個手勢意味著數(shù)字“2”,而在英國、澳洲和新西蘭這個手勢卻是一個很粗魯?shù)氖謩荨?/p>
三、跨文化交流下有效使用肢體語言的建議
了解了肢體語言在不同文化下的多樣的含義,我們需要知道在跨文化交流中,在不造成任何尷尬和誤解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使用肢體語言完成交流溝通的目的。
首先,定個榜樣,多和他人對照。對于一個行為是否恰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要看看自己的平時的行為舉止中是否有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并在平時和他人溝通的時候留心他人的一些肢體語言,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需要改進的地方,并依照你定好的榜樣的行為方式去改善這些恰當?shù)牡胤?,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同時也要珍惜每次和他人尤其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友人的交流的機會,虛心向他們請教,更加全面的了解肢體語言方面的差異。
第二,多練習(xí)。很多人在需要更多使用肢體語言進行交流的場合常常顯得局促不安,因此如果你想要在一些場合表現(xiàn)出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和形象,那你就需要在平時多加練習(xí),改掉那些不良的一些行為習(xí)慣,只有這樣,下次的表現(xiàn)才能更加自然。
最后,在每次和別人交談后虛心請教別人對你的反饋和評價,并據(jù)此來改進。
參考文獻
[1]李文晉. 析中美文化中肢體語言的差異[J]. 科技視界,2017,04:172+145.
[2]劉娜娜,王延鳳. 跨文化交際中的肢體語言[J]. 濰坊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5,03:60-64.
[3]姜楊. 肢體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yīng)用[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5:145.
[4]李文穎. 跨文化交際中肢體語言之比較[J]. 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1,03:118-120.
[5]姚傳潔. 從肢體語言差異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J]. 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13,09:122+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