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紅
[摘 要]三年級學生初學寫作,困難重重,怎樣教給學生習作技巧,以有效提升其水平?課文就是很好的范例。對此,教師應以文本為例,引導學生學會通過作者視角審視文本,解讀文本,從中習得表達技巧,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北大荒的秋天》一課教學為例,淺析文本解讀策略。
[關鍵詞]視角;美景;結構;素材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4-0081-01
三年級學生初學寫作,困難重重,怎樣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提升其寫作能力呢?課文便是很好的例子。筆者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北大荒的秋天》為例,淺析如何在文本解讀中學習寫作的策略。
一、解讀文本美景,提高觀察能力
對于才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觀察是一項重要技能,通過觀察可以從生活中汲取習作元素。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話文本學習觀察技巧。比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用多媒體將文本插圖一一呈現(xiàn),再指導學生以作者的視角進行觀察。此過程中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學會靜態(tài)觀察,即圖中有什么景物;同時還指導學生進行動態(tài)觀察,即圍繞同一景物觀察前后變化,由此讓學生初步學習觀察的方法。
二、剖析文本結構,學習布局謀篇的方法
對于初步接觸習作學生來說,首先要學會搭建好習作框架,要懂得布局謀篇,有開頭與結尾,不能全篇一段話。而這就需要學生從教材中汲取智慧。對于《北大荒的秋天》一課來說,作者采用傳統(tǒng)結構模式,即先總后分。這種方式層次分明,結構清楚,有利于初寫作文的學生借鑒。
師:誰來說說,課文第一小節(jié)主要寫了什么?
生:寫了九月的北大荒。
師:說得非常到位。是的,第一小節(jié)中主要點明了時間,即九月,同樣也是秋季,其主題是描述北大荒秋天的美景?,F(xiàn)在我請一位同學按照課文寫的順序來幫助老師梳理一下,課文主要寫了那些景物?
生:天空、云,還有小河與魚,最后寫原野、大豆,還有樹與高粱。
師:這個學生找得非常全。你們再想一想,作者這樣寫,好不好?
生:是從天上寫到水下,再寫到遠處的。
師:不錯。我們以后寫景物的時候,也要嘗試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描述。
教學片斷中,學生一步步學習觀察寫景的順序,學習“先總后分”的寫作結構。由此布局課謀篇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對話素材取舍,學習寫作技巧
很多學生不會寫作文,原因在于沒話可寫。其實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他們沒有生活,而是他們不會去觀察生活,這是其一。其二,很多學生即便學會了觀察,也不懂得取舍,想到什么寫什么,結果讓習作呈現(xiàn)一團糟。對于這一課來說,作者精心選擇了素材來描述北大荒的秋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作者視角剖析其選材理由,以便讓學生從中習得素材取舍的技巧。
師:現(xiàn)在請你們說一說,作者為什么精心選擇了大豆與高粱這兩種植物來寫呢?
生:因為他們在秋天都成熟了。
師:是呀,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很多果實都會成熟,比如蘋果、葡萄等,但是作者為啥單單寫了大豆與高粱,這兩者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生:大概是大豆與高粱與其他地方不一樣。
師:是的,北大荒的重要農(nóng)作物,就是大豆與高粱。比如現(xiàn)在我們喝紅茶飲料,第一個會想到娃哈哈;同樣對于北大荒來說,第一個想到的農(nóng)作物就是大豆與高粱?,F(xiàn)在請你們展開聯(lián)想,如果讓你們來寫自己的家鄉(xiāng),你會第一時間想到什么?
好的素材才能對文本主題起到好的烘托作用。教學片段中,作者沒有急于告訴學生選材技巧,而是通過從北大荒農(nóng)作物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自行探究,接著借助娃哈哈紅茶這一神來之筆,不僅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更深,而且還學會循著作者視角對話文本,從中習得選材技巧,方法簡單有效。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