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玲
摘 要:武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全民健民背景下,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前沿陣地,如何傳承以及發(fā)揚武術精神,成為我國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針對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武術文化傳承進行研究和探索,希望給予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全民健身;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fā)展,武術文化逐漸在西方體育的強勢影響和沖擊下,逐漸淪為邊緣運動,在此背景下,武術傳承受到了武術領域和文化領域的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中再次強調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要加速建設世界體育強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不僅承擔著育人的重任,更要發(fā)揮文化傳承的作用。武術文化博大精深,高校要以全民健身為傳承切入點,將全民健身和武術文化傳承充分結合,進而推動武術項目在我國社會的推廣和發(fā)展。
1 武術文化與全民健身的契合點
1)武術的內涵。武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統(tǒng)武術屬于以攻防技擊為主的技術應用,是武德與武術充分融合的技術學系。在2015年,我國將武術列為重點體育項目,是所有項目中的唯一國粹運動。從文化傳承角度分析,武術還體現了我國民族文化和處世哲學,是具有民族性的運用項目,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2)全民健身的首要項目。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下,更多的群眾熱衷于參加體育項目,武術作為全民健身的首要項目,其所具備的健身價值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從民族層面分析,武術運動所蘊含的文化理念是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的集中體現,從社會層面分析,其蘊含的崇尚道德和尊師重教理念,是社會正義風氣的重要表達;從個體層面分析,其蘊含的剛毅自強、誠信謙虛和吃苦耐勞精神,則是個人品質的充分展示。當前,健身氣功、太極拳以及太極劍等武術項目已經在社會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在社會中起到了德育和健身的作用。
3)高校武術文化。文化是國家昌盛和民族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其可以增進國家內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以及生命力。武術在經過各個歷史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文化思想,其獨特的文化理念和運動方式,可以喚醒學生的國家情懷和民族精神。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要發(fā)揮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加強武術保護和傳承,規(guī)范拳種的保護和發(fā)展,將高等教育和全民健身充分結合,進而擴大武術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輻射面。武術在學生群體中推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健全心理,還可以提升其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
2 全民健身視域下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現狀
1)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當前,受到西方體育項目的沖擊和影響,高校武術在傳承和教學中面臨著諸多阻礙,高校作為武術傳承最廣泛、最重要的陣地,對武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武術教材編輯和教學內容方面也不斷更新和完善。但是在武術育人質量和教學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學生在武術學習中,更加重視技能和套路的練習,沒有深入挖掘潛存的武術文化,武術文化面臨著丟失的危險。
2)武術教學面臨困境。首先,武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其本應受用人們的推崇和喜愛,但是在西方體育項目的影響下,學生對武術缺失興趣,武術文化也面臨著發(fā)展的瓶頸,武術教學發(fā)展應該走向何方,是擺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突出問題;其次,高校作為傳承和發(fā)展武術文化的重要渠道,但是從當前的教學現狀分析,其逐漸失去了民族性和傳統(tǒng)性,例如民間的通臂拳、八卦掌以及螳螂拳很少在教學中出現,反而在武術中融入了西方搏擊技巧,導致武術教學本末倒置。
3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的相關策略
1)加強武術文化教育。教育是民族發(fā)展和國家興盛的基礎和前提,將教育與武術傳承充分結合,可以發(fā)揮教育的導向作用,進而保護和發(fā)揚武術文化。首先,高校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聘請武術專業(yè)人才來校任教,對現有的武術師資隊伍進行專業(yè)化培訓,調動武術教師提升個人素養(yǎng)和技能的熱情;其次,要注重對學生開展武德教育,發(fā)揚尚武精神和武術文化,幫助學生樹立終身武術學習的意識,充分發(fā)揮武術文化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功能;再次,在保護與傳承傳統(tǒng)武術拳種的同時,還要將文化教育和武術比賽充分結合,實現各種武術種類的協調發(fā)展;最后,要注重加強傳統(tǒng)武術教學,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和根植于武術教學中,體現武術教學的中國味。
2)結合全民健身政策。當前,隨著我國全民健身的推廣和深化,更多的群眾已經認識到健身的重要性,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高校在武術文化傳承中,需要認清形勢、把握時機,以全民健身政策為導向,切實將武術傳承落實到教育中。首先,全民健身作為武術發(fā)展與傳承的重要前提條件,高校要國家層面明確武術傳承方向,并且將武術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項目,在學生群體中弘揚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運動項目,清除阻礙武術發(fā)展與傳承的不利因素;其次,高校要抓住全民健身的契機,大力研究全民健身與武術傳承方案,為武術傳承提供多元化平臺;最后,高校在武術傳承中,要將其置于與其他體育項目平等的地位,以此強化技術與理論發(fā)展,進而突破武術傳承的困境,將傳統(tǒng)文化和尚武精神作為傳承重點,走一條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點的武術傳承道路。
3)創(chuàng)新武術教育模式。武術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其具備強大的價值內涵和文化生命力,集技術、理論與文化為一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全新的歷史時期下,高校要承擔武術傳承的重任,對武術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和參與到武術學習中。首先,武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文化價值是武術傳承的核心內容,高校要結合地域文化特點,定期舉辦社會武術文化交流,以全民健身為切入點,組織當地的武術愛好者參與到交流活動中,同時,高校還可以舉辦“武林大會”,以比賽的形式促進武術文化與體育產業(yè)的協同發(fā)展,為高校武術傳承擴寬渠道;其次,在信息時代下,高校要充分利用影視媒介,在學生群體中弘揚武術文化,例如組織學生觀看《戰(zhàn)狼2》、《功夫熊貓》等富含武術元素、愛國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影視作品,幫助學生加深對武術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和理想信念,實現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最后,高校要積極創(chuàng)新武術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改變以往固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融入武術文化教育,提升教學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挖掘學生運動潛能。
4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武術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東方哲學和尚武精神的重要體現。同時,武術運動還具有延年益壽、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養(yǎng)生價值。因此,高校要借助全民健身的熱潮,積極傳承和發(fā)展武術文化,推動武術運動在全社會中的發(fā)展與推廣。
參考文獻
[1]范小虎.安徽省地方高校武術文化教育傳承路徑反思[J].池州學院學報,2018,32(03):109-111.
[2]呂志.傳統(tǒng)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的路徑分析——以全堂國術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8,40(03):46-48+95.
[3]徐萌.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02):117-120.
[4]張照金,汝雷.安徽省傳統(tǒng)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路徑[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06):134-136+143.
[5]殷旵林,余梅.高校體育教育推動回族武術文化傳承的思考——以亳州晰揚掌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0):36-37.
[6]魏勝輝.高校武術教學與武術訓練關系探索——評《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