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琴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
語文教學活動既是知識、信息的交流過程又是教師、文本、學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又是一個聽、說、讀、寫的情感交流體驗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這一過程中將自己、學生、文本的用情感有機的交融貫通,形成一個充滿情感的完美的課堂,下面我就來談論一下:
一、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學習變成學生要學習,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去感受,重視學生獨特的個性體驗,細心去感受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使語文學習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會,去欣賞。如此學生對語文有了興趣,有了對它的關注,有了對它的自覺探討意識,那么就等于學生時時刻刻都在學習語文。他就會不自覺地去學習知識,獲取信息。而且學生有了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是產生師生情感共鳴的基礎。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教師應因勢利導,啟發(fā)了學生,使他們達到想求明白和想學習的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教師再根據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入手,應用各種各樣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學習才能與教師的情感發(fā)生碰撞,才能更好地學好語文。
二、激蕩起學生內心的情感
課堂是教學的主戰(zhàn)場,把我號課堂的四十分鐘是教育教學號語文的關鍵。語文教學沒有模板,但式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也不能忽視,教師也應該用心去設計,讓學生始終在濃厚的興趣里學習語文。所謂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怎樣去導入新課也是要精心設計的。教師要精心的設計語文課堂導語,不僅能很好的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好奇心求知欲下與教師一起進入課堂。教師與學生的步伐能較為一致,這樣教師就能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找到很好的橋梁,進行情感的溝通共鳴。教師再利用課件的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的親身感受,學生必定備受感動,學的透徹。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變化。整個課堂在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中,輕松、愉快的學習,不斷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波瀾。只有點燃了學生心中的激情,才會有學生情感的共鳴、心靈的飛翔。
三、語文的美能讓學生由衷的熱愛
語文很美妙!美在他那豐富多變又靈動的字體結構,美在真誠實在,美在貼近生活無處不在,她是生活美的縮影。語文學習是美好的!她就是一座橋梁,幫助我們達到成功的彼岸,走向輝煌的明天。語文的課堂教學也是精美的!美在她能用自己獨特的的經驗世界和解讀方式去理解文體。表達著自己在生活中的種種和諧.。有源頭活水來的積累之美。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設計之美,讀書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語文學習重在讀、思、記,教師引導學生多讀,多感受,多體驗。教師教學時也同樣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去導讀,使學生在一個美麗的語文環(huán)境里,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無形之中受到語文的感染與熏陶。
從而達到語文課堂里的情感滲透。比如在學習《父愛深深》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去尋找關鍵詞句,以這些關鍵詞句為重點,師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領悟到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引導學生感受語文的美,被語文的魅力深深吸引。
四、情感的滲透需要教師的激情演繹
人們常說“親其師則信其道。如果一個老師上課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那的課堂一定是學生非常喜歡的。我想作為一名有魅力的語文教師,魅力應來自教師富有激情的教學語言,還有真摯的情感投入。如果教師積極投入情感,產生了激情,那么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與學生和文本做一個很好的探討,滲透進感情。語文文本身就有豐富的情感因素,也要求老師以飽含感情的語言去解讀,教師得滿腔熱情,在良好課堂氛圍里,讓學生的靈感與智慧像不干涸的泉水一樣涌現。然而語言是強有力的,銳利的,火熱的,也可以是軟弱無力的,所以教師的激情也要貫穿于語文課整個課堂,包括“引導”、“誦讀”、“講解”等。因此教師上課時應盡可能神采飛揚,注意語言的輕重緩急,要抑揚頓挫。有激情的課最有吸引力,教師的有聲有色的動情語言,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委婉,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引起學生感情的投入,使師生情感共生于課堂之中。
總而言之,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語文課堂和諧融洽的氣氛,使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都投入進去。教師應多花時間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步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投入情感,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熱愛語文熱愛課堂才能帶領學生徜徉語文的知識之海,才能與學生在語文之中有心靈的交流,情感的共鳴,才能讓學生愛好語文,樂于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