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君 劉東明
摘 要:本文從分析人的記憶規(guī)律入手,給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主要思想是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將學習內容與原有記憶進行關聯,建立有效的記憶支點,減少頭腦的能量消耗,從而降低記憶的難度。該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教法的研究局限,將范圍拓展到神經心理學領域,為教法研究增添了新思路,可以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記憶規(guī)律 記憶支點 神經心理學 教法
引言
傳統(tǒng)教學法,比較注重心理學知識的研究應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為主,倡導啟發(fā)式教學、興趣化引導等方法。后來參照國外的模式,又有了討論式教學、研究式教學等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這些教學方法在應用的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認識不足,往往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動搖了教師的核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同時,沒有遵循強化學習的規(guī)律特點,片面追求教學進度,造成學生上課時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比較差的現實情況。
二、頭腦的活動規(guī)律
在這里,撇開頭腦的其他屬性,只從能量消耗(學習與記憶)的角度簡單探討一下頭腦的活動規(guī)律。
所有的生物,不管簡單還是復雜,它們的存在方式以及各種生命活動,都體現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最省力原則——只要能夠用簡單的方式實現,就不選擇復雜的方式;只要能夠少花能量完成某項工作,就不選擇多花能量。
動物進化后的大腦所呈現出來的特性充分體現了這種原則。那些最常使用的功能,往往被進化成最節(jié)省能量的工作方式,如各種感覺,保證固定而穩(wěn)定的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方式)連接,神經回路最短,信息傳輸最快。
大腦所花費的能量多少,人是可以感覺到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腦力”。按照一般的規(guī)律,花費腦力越多的活動,人們從事的概率越小,必須克服一定的(心理)阻力,用毅力完成那些活動。
比如,在從事某項工作時,使用計算公式或者計算模型,可以大量節(jié)省工作時間,但有些人寧愿選擇手工方式進行處理,因為調用公式或者模型消耗的腦力較多(有些只是心理上的預期)。一些電子類產品,提供很多繁雜的功能,而大多數人使用的只是其中的簡單功能。這些都是最省力原則的具體表現。
因此,本文關于新型教學法的研究探討,就要圍繞如何減少學生的腦力消耗來展開,下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三、經驗庫
這里的經驗庫,指的是人通過學習而建立起來的所有記憶的總和。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中,主要位于大腦皮層區(qū)域。
人的經歷是寬泛的,其中有一部分經過梳理后轉化為經驗。梳理的過程是對信息的再加工,提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按照一定的組織結構,以規(guī)律的形式存儲在記憶中,形成頭腦中的經驗庫。
從功能上來看,人腦在信息加工方面相當于一個分類器與過濾器,可以保證記憶的信息是精簡的、不重復的,從而節(jié)省記憶的空間,提高記憶的效率。
經驗庫的容量與思維的深度密切相關,看下面的實例。
一個中國老師教一群韓國學生學漢語,剛開始學的時候,韓國學生的口語不標準,說出一個詞老師沒有聽明白,但課堂上的其他韓國學生卻聽明白了,紛紛搶著給老師解釋。中國老師精通漢語,詞匯量豐富。韓國學生剛學漢語,詞匯量有限。因此,韓國學生在所掌握的有限的詞匯中說出一個詞,他們的同學使用一樣大的詞匯庫進行判斷,很容易能夠得出結果。而中國老師聽同一個詞,由于使用的詞匯庫龐大得多,學生的發(fā)音可能對應多個類似的詞語,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這說明了,隨著人的經驗增加,思維的深度會隨之增加,判斷的時間會相應延長。圍棋選手中年輕棋手的成績比較好,除去思維中較少雜念以外,也許與經驗庫的內容較少有關。
這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不管從事什么工作,擁有多少經驗才為合適?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存在合適的度,既能保證思維具有足夠的素材,又能保證判斷的效率。
也就是說,圍棋選手并非棋下得越多越好,談戀愛并非談得越多越好……經驗豐富與經驗龐雜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呈現體驗的深度,后者呈現體驗的廣度,廣到一定程度不但不會給經驗加分,還會影響判斷的效率。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疲勞——身體上的、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大部分來源于經驗過多。
各領域的專家是有價值的,僅在一個方面讓經驗達到豐富的程度,有利于在專業(yè)領域取得成果??梢杂靡粋€宏觀的量大致衡量經驗庫的規(guī)模:經驗的深度與廣度之積,相當于一個立體(三維)的數量。
人的頭腦也是如此,并非越復雜越好,同樣存在合適的度,既能保證信息的數量,又能保證工作的效率。
四、記憶支點
記憶支點,指的是頭腦中已經形成的記憶(模式)。例如對于氣息的記憶、對于人的眼睛的記憶、對于計算機概念的記憶等。
純粹的新的信息,在頭腦中找不到關聯信息,記憶起來比較困難,需要重新建立記憶支點,在此基礎上形成記憶。例如讓人記憶兩個沒有特征的手機號碼,一分鐘內背下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為什么有些老年人學習新東西比較困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會選擇知難而退。因為新東西是純粹的新信息,需要從零開始建立記憶支點。而頭腦中的大部分空間已經被占滿了,需要進行空間清理,擠出一塊地方存儲新記憶,這是十分耗費腦力的事情——在神經元和突觸層面上真正地耗費能量。
對于正常的記憶來說,大部分信息可以在頭腦中找到關聯信息(記憶支點),然后在記憶支點的基礎上形成串聯編碼,從而形成新的記憶。這個過程只需在上層存儲串聯信息,底層的支點信息不必再去重復記憶,所以無論在空間上還是能量上都不需要耗費太多。這與計算機中的字符編碼比較類似,分為編碼信息與字形(模)信息兩部分,字形信息比較大,每個字符需要幾百字節(jié)的容量,建立好以后可以當作字符庫來使用,每個字形有一個編號。編碼信息比較簡單,只需使用幾個字節(jié)(字節(jié)的數量與表示的字符數量有關,英文字符只需一個字節(jié),漢字需要兩個字節(jié),Windows編碼涵蓋所有國家的文字符號,需要四個字節(jié)),編碼信息在使用時與字符庫中具體的字形(編號)建立關聯。
人類使用語言和文字進行信息溝通,記憶的信息可以使用語言和文字進行編碼,相當于電腦中的字符編碼,占用的空間比較少。比如“蘋果”這個概念只有兩個漢字,代表一種水果,這種水果的信息卻很豐富,保存在底層的“字形”庫里,形成記憶支點(涉及多個腦區(qū)的多種信息)。人們所接觸到的所有與蘋果有關的信息,都可以直接使用已有的記憶支點,不必建立新的支點。
所以,記憶的信息分為兩種。新的信息,需要建立底層的記憶支點;能夠找到記憶支點的信息,只需記憶關聯的要素。
五、記憶的強化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學習,最終期待的結果都是形成記憶。因此,我們常說的學習效率,實際上指的是記憶效率。不在于學習多少,而在于記憶多少。與吃的東西一樣,不在于吃了多少,而在于消化多少。
所以說,可以從人腦的記憶規(guī)律反推出合理的學習方法。記憶的形成,主要依賴于不斷強化,感覺記憶只能保持幾秒鐘時間,如果不進行及時強化,很快就會忘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強化是首次強化。然后,在學習結束后進行二次強化和多次強化。強化的間隔時間應該遵循記憶的規(guī)律,按照平方規(guī)律進行(1、2、4、8……),不合適再調整。
強化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信息的有機重組,尋找記憶支點,把新的記憶轉化為過去經驗的組合,這就是所說的“理解基礎上的記憶”,理解得越透徹,記憶效果越好。
新記憶的強化需要花費能量,而大腦的工作又遵循“最省力原則”,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必須依靠主動意識進行協(xié)調。從這點來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僅體現他的全面素質,包括豐富的經驗、對記憶規(guī)律的理解、科學的記憶方法和敏捷的思維等,還體現他的意志品質。
六、情節(jié)記憶與教育的關系
人的記憶具有明顯的時間屬性,它不同于單純的符號編碼,而是依據事件的情節(jié)脈絡而進行的記憶形式,這樣所形成的記憶通常稱作情節(jié)記憶。例如觀看一部電影或者參加一次朋友聚會,經歷的場景可能記憶很長時間,盡管經歷者沒有刻意記憶。
情節(jié)記憶為什么容易形成記憶,主要是形成了時間序列。在情節(jié)記憶的時間線上,任何一點引起注意,都可以經過正推和反推得到整條線索。(無意識)強化時間線上的某個點,都可以起到強化整條線的作用。而強化的起因,很可能來自于感興趣的點(情節(jié)),這是人們喜歡看電影的主要原因。從這個角度分析,興趣永遠是學習的首要動力。
可見,情節(jié)記憶是人類最擅長的記憶形式,而且在所有人身上的差異性最小。遺憾的是,這種記憶模式并沒有在平常的認知活動中被廣泛運用,除去那些自發(fā)的個體行為以外。比如,沒有被大多數教師運用到課堂上,應用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被提煉出來的、枯燥的、干巴巴的所謂的知識。這正是導致部分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從而引起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明顯下滑的主要原因:教師在講授時缺乏主動線索,學生無法形成情節(jié)記憶。換句話說,教師在講授時希望學生形成語義記憶(單純的概念記憶),而不是情節(jié)記憶,給學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難。講授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應該遵循三點原則。
第一,堅持傳統(tǒng)的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比如在講解5G通訊技術時,先拋出問題:5G通訊是否會損害人的健康?然后將知識的講授過程轉變?yōu)閱栴}的求解過程,明確學習目的。
第二,對核心內容進行知識準備,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有效的記憶支點,為知識的理解鋪平道路。比如講解5G通訊,可以將“無線信號”、“載波”、“通訊速率”等概念進行分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學生理解。
第三,將語義記憶轉化為情節(jié)記憶。將學習的內容組織成時間(故事)線索,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點,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