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爽+羅君藝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自媒體和新史料的開發(fā),關羽傳說被當代民間群體賦予了越來越多新的主題,原有的針對關羽傳說的研究明顯過時?;诖?,我們采用以問卷調查為基礎,并運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了解當代90后大學生對關羽形象的認知現(xiàn)狀,再通過實地調研與對比,得出此調查報告。
關鍵詞:關羽 形象 信仰 調查
一.引言
湖北的三國傳說獨樹一幟,目前已搜集整理的傳說有300多則,主要在荊州市、當陽市、襄陽市、咸寧市、鄂州市及宜昌市猇亭區(qū)、武漢市洪山區(qū)等地流傳。三國傳說有人物傳說,如劉備、諸葛亮、關羽等當時活躍在湖北的人物傳說;有地名傳說,如赤壁之戰(zhàn)、長坂坡之戰(zhàn)等古戰(zhàn)場及周邊地區(qū);還有很多地方風物和習俗傳說。2014年8月,三國傳說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劉守華對此稱,“這些民間傳說地域性強、流傳廣,如此集中于一個個城市,在國內并不多見?!彼J為它們是城市精神的文脈,值得好好挖掘和呵護。
而作為中國歷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歷史上的關羽,在其身后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不斷受到世人的崇拜和愛戴,從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和文化藝術熏陶影響之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關羽文化”。其歷史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逐漸引起了各方學者和各地政府的注意。21世紀初,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已經(jīng)將歷史上的關羽和其傳說合為一體,將其作為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與經(jīng)濟建設聯(lián)系在一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宣傳。但國內外以現(xiàn)代方式研究關羽不過一百余年,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最近十幾年才出現(xiàn),同時對其研究也缺乏當代視角的思考。對關羽傳說的當代演變,和在各地區(qū)的文化建設、文化普及和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缺乏關聯(lián)性的構建。
隨著近年來自媒體和新史料的開發(fā),關羽傳說被當代民間群體賦予了越來越多新的主題,原有的針對關羽傳說的研究明顯過時。關羽傳說的研究缺乏最新的數(shù)據(jù),和與當代接軌的研究。有關關羽人物形象的調查問卷將為研究者提供更多方便。而關羽傳說的研究在看待關羽形象更是往往傾向于將關羽的形象和文化人格歸納成大同小異的雷同經(jīng)典化形象,或是仍停留在對其傳統(tǒng)文化意義的挖掘,其形象在民間的豐富性和當代意義未受到重視和關注。
基于以上不足,本次調研活動以問卷調查為基礎,并運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了解當代90后大學生(以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關羽形象的認知現(xiàn)狀。再通過實地調研與關羽文化氛圍深厚的荊州、當陽、武漢三地進行縱向對比,得出結論。
二.問卷調查設計及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構成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10份,有效回收率為97.75%。其中男生占41.1%,女生占58.9%;來自東北地區(qū)的大學生占6.65%,來自華北地區(qū)的大學生占5.88%,來自華東地區(qū)的大學生占18.67%,來自華中地區(qū)的大學生占31.46%,來自華南地區(qū)的大學生占9.21%,來自西南地區(qū)的大學生占19.18%,來自西北地區(qū)的大學生占8.95%。
(二)當代關羽新舊形象對比
1.傳統(tǒng)舊形象
(1)戰(zhàn)神和武圣
92.7%的大學生認為關羽是“戰(zhàn)神”或“武圣”。
有些地方將敬奉關羽的廟宇稱為武廟,廟內將關羽和岳飛合祀亦稱為“雙忠廟”。民間甚至認為岳飛乃忠義神武的關公轉世。民國時期袁世凱就希望他的軍將能夠像關羽那樣驍勇善戰(zhàn),這樣軍隊才可以常勝不敗。
(2)財神
87.2%的大學生認為關羽是“財神”,且62.3%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家鄉(xiāng)存在供奉儀式。
已有考證資料指出關公作為財神接受崇拜的時期為明清,除呂威根據(jù)民間傳說進行推斷外,鄭土有也認為奉關公為財神大約是近代的事,在某些關帝廟的楹聯(lián)中也有“漢為文武將,清封福祿神”的表述。
商民們視關羽為能夠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的財神。這種習俗開始于明末時期,在清代和民國更為流行。各地商會敬奉的主神便是關公,會館建筑的格局則完全仿照關帝廟的式樣。這些商人們在商會和會館中敬奉的主神便是關羽。
(3)護民伏魔尊者
72.1%的大學生表示在家鄉(xiāng)關羽多作為門神。關羽是忠義的象征,是唯一被佛、道、儒三教崇拜的神。不僅是封建政府正統(tǒng)的祭祀神明,而且在民間也廣泛被百姓供奉。在普通大眾心中,生前忠義智勇的關羽,在死后也是一位英雄,是一個能鎮(zhèn)壓內外、降魔伏妖的神靈。
(4)義氣象征
45.5%的大學生認為關羽象征著“義氣”。民國時期,一些團體和幫會由于仰慕關羽忠義神勇的品質,往往在內部以關羽作為團結幫會的紐帶。清末的白蓮教、義和團等組織都非常敬重關羽。清代時期,在日本就已建有關帝廟。這些幫會以關羽形象來規(guī)范和約束成員行為,將關羽的忠義精神發(fā)揚光大。
2.當代新形象
72.87%的大學生認為當代賦予了關羽新的形象。
(1)俠骨柔情的英雄
41.1%的大學生認為關羽的新形象為“俠骨柔情的英雄”,并提到了眾多影視作品。如《三國英雄傳之關公》這一影視作品。關羽在這部作品之中和公孫小嬰患難與共,上演了一場纏綿悱惻且頗具現(xiàn)代審美情趣的自由戀愛。這一改變既豐富了關羽的傳統(tǒng)形象,又不損害其英雄本色。又如《赤壁》中關羽告訴小孩子等打完仗了只要會念書,就有飯吃,表現(xiàn)了關羽除戰(zhàn)神之外的富有人道的俠骨柔情。
(2)游戲英雄
39.7%的大學生認為“游戲英雄”是當代關羽新形象之一,主要為王者榮耀、真·三國無雙、三國志、三國群英傳等游戲中的游戲英雄。
在這些游戲中關羽的角色為戰(zhàn)士,武器裝備為大刀,在王者榮耀中有四個技能:青龍偃月,一騎當千,單刀赴會,刀鋒鐵騎。“關羽輕嘯一聲,大幅度增加自身移動速度,并解除自身控制效果,沖鋒姿態(tài)下前越擊退敵人,造成物理傷害”。這一新形象將關羽自身的一些特點解構為游戲中的技能和設定,反映了網(wǎng)絡時代對傳統(tǒng)的影響。endprint
(三)成因分析
對于關羽這樣的神奇人物,不同的民族和階層在他身上都能找到共同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契合于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是中國文化和審美追求的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著廣泛影響。
1.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
本次問卷調查面對來自不同地域的大學生群體,其對關羽形象的認知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地域特色文化的滋養(yǎng)。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包含著千萬支脈和系派,有獨具風情的草原文化、浩浩蕩蕩的長江文化、廣袤無垠的西部文化和輝煌厚重的黃河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珠江文化)、閩南文化(閩江文化)、關東文化、河套文化等。
以關公形象其一的“財神”為例。關公財神地位的確立決定于明清晉商對關公的崇拜,主要原因有:(1)本為武圣的關公可充當商幫兇險貿(mào)易路途的保護神;(2)祖籍山西解州的關公可聯(lián)結晉商家情鄉(xiāng)誼增進團結;(3)忠義勇武的關公可作為商業(yè)行為上的道德模范與規(guī)范制約,尤其在其被多次敕封為神后;(4)借助朝廷敕封過的正神提高商界在“士農(nóng)工商”中的地位。如此一來,被商幫百般崇信甚至作為精神根基的關公,經(jīng)歷其他進行物質追索的個人或組織的傳播與渲染,理所當然可作為財富之神來存在。
2.當代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xiàn)代化的建設,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發(fā)展模式,由此也形成了文化發(fā)展上的差別。如以珠江流域為代表的南中國文化,在改革開放中面向世界,形成開放和現(xiàn)代的潮流,很多私營個體商戶把關羽視為一種精神寄托,期望關公能夠保佑自己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3.新時代觀念的轉變
受改革開放觀念解放和外來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不再滿足于史書典籍、小說戲曲中政治領先、道德教化式的宏大敘事,而是開始關注關羽的情感世界。他們從日常生活的審美趣味出發(fā),讓那些生活于男權社會的古人一定程度上擁有了現(xiàn)代人的思想。
二.田野作業(yè)及結果分析
2017年6月至9月,筆者二人前往了武漢、當陽、荊州三地。田野作業(yè)的這段時間中,筆者實地到訪了武漢的卓刀泉寺,當陽的關陵,以及荊州的關公文化公園,盡最大可能對當?shù)鼐用襁M行了訪談,對寺廟中的宗教儀式進行了記錄,還調查了當?shù)赜嘘P的歷史及傳說。試對三地關羽文化的傳統(tǒng)及現(xiàn)狀進行一個真實地描述及分析。
(一)研究價值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關羽傳說作為著名的人物傳說,是三國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的三國傳說目前已搜集整理的就有300多則,主要在荊州市、當陽市、襄陽市、咸寧市、鄂州市及宜昌市猇亭區(qū)、武漢市洪山區(qū)等地流傳。將湖北選為本次田野作業(yè)的地域具有突出的代表意義。
古荊州是關公文化的重要發(fā)生地之一。劉備入西川之后,指派關羽“董督荊州事”鎮(zhèn)守荊州。荊州是壯年關羽的主要戎馬場所,此地有關關羽的歷史遺址豐富,文化場所頗多,至今仍有著非常濃厚的文化氛圍。
古當陽,同樣也是關羽“董督荊州事”的管轄之域。不僅如此,關羽被殺發(fā)生在當陽章鄉(xiāng),尸身也安葬在此處。最早的關廟玉泉山,以及中國三大關廟之一、關公祭祀的祖庭關陵也在當陽??梢?,在當陽可以尋覓最早的關羽祭祀和崇拜。
武漢市武昌區(qū)同樣隸屬三國文化的輻射范圍。有與關羽傳說緊密相連的寺廟——卓刀泉寺,該寺還是華中師范大學周邊的著名景點之一,與大學生聯(lián)系緊密,可以作為一處文化場所展開調查。
(二)信仰與崇拜
三地的關羽文化核心都可以概括為“忠、義、仁、勇”,而這種文化核心在三地又有著不同的表達及外延,三地的同異主要表現(xiàn)在對關羽文化核心的側重和演繹上。主要可以通過三個維度來分析,一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關羽形象;其二是以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為代表作的文學藝術;其三是受官方和民間雙重影響的理想關公形象。但因為其中相同的部分大多為人們熟知,此處筆者將選取三地的特別之處進行呈現(xiàn)。
1.荊州以關帝廟為中心的關羽文化公園
荊州古城老南門內的關帝廟,是一處聞名于世的朝拜關羽的圣地。先后經(jīng)歷了清、民國、新中國的多次重修??梢哉f是關羽文化最為集中和濃厚的場所。廟中的文化介紹圍繞著上述三個維度展開。大殿兩側的內壁上,繪有關公鎮(zhèn)守荊州、拜將入川、水淹七軍、刮骨療毒、單刀赴會等故事圖;而廟中前后大門上方懸掛有雍正、乾隆、同治皇帝分別題賜的“乾坤正氣”、“澤安南記”、“威震華夏”金匾。
近十年來,關羽廟接待了大量從世界各地按前來祭拜和參觀的人,是全國關羽文化場所客流量最大的文化場所。據(jù)該寺的工作人員講述,每年大概會舉辦兩至三次關羽祭祀的盛典,比如2003年10月12日舉行的秋祭大典,來自美國紐約和香港、臺灣等地關帝廟的代表,以及關氏宗親的代表等千余人參加了祭祀,而像這樣的盛會,關帝廟已經(jīng)舉辦了多次。這些活動有固定的流程、統(tǒng)籌,可以看出極強的商業(yè)性,同時也能發(fā)現(xiàn)關羽文化的超國籍、超民族、超時代、超漢文化圈的價值趨同化。但是筆者在該寺廟訪談的宗教行業(yè)工作人員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同的關羽文化。
(1)關公祭拜的起源:天地會對關羽的祭拜
不同于荊州市對關羽的造神趨勢,他告訴我們,拜關公的習俗源自黑道。拜關公其實是天地會的傳統(tǒng),明亡之后,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天地會為掩飾身份,就選了關公作為祭拜對象,因為關羽“身在曹營身在漢”的遭遇,與天地會光復漢家河山之意向契合。天地會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就是在四川、湖南、廣東、福建、臺灣、江南一帶,天地會后來又分裂成了洪門、哥老會、小刀會、三合會等幫派組織,這些幫派也繼續(xù)延續(xù)了拜關公的傳統(tǒng)。香港、福建、廣東、臺灣、海外的幫派組織基本都是天地會分支,所以都是拜關公的,他們的影響太大,所以這一帶的人就形成了拜關公的傳統(tǒng)。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湖北地區(qū)的關公祭拜傳統(tǒng)很大程度上是受關公神抵化的影響。他認為將中國地域上所有的關公祭拜視為同源是過于簡單的,也是對關羽歷史影響力的夸大。endprint
(2)關羽祭祀儀式:日常祭祀活動不斷
在關帝廟每年固定的大型祭祀活動(與當陽玉泉山、臺灣關公祠合辦的祭祀)外,筆者得知廟中依然有內部的祭祀儀式。
供奉關公像是廟里最基本的日?;顒?。關帝廟中的關羽像原料取自山西關帝祖廟、洛陽關林、當陽關陵三地的靈灰、靈土合塑,其寓意為關公身、首、魂合一。供奉時,香爐,花瓶,金元寶,供盤,燭臺要一應俱全。日常的供果要常換,供果有:柿子(意為招財利市之義),但是絕不能擺放青柿;葡萄,蘋果,香蕉,桃,香瓜,糕點,糖果,佛手等。平均每三天更換一次供品。所謂的祭祀儀式,也就是日常早晚各上一柱香,代表一心一意敬奉神靈。有重要的事情向神請愿時再上三柱香,三柱香的意思是火急如律令,請求神的幫助。廟里是不允許上三柱香,只有遠地到訪的香客才可上三炷香。
不僅如此,供奉關羽神像的寺廟一般還要供奉兩位神仙。這兩位神仙都是關帝爺?shù)淖o法,給關帝爺拿刀的人姓周名倉,信仰關帝爺?shù)臅Q呼他為周大將軍,傳說他本是黃巾軍,關羽千里走單騎經(jīng)臥牛山附近,遇到裴元紹率眾搶馬,周倉令裴元紹率部眾回山,雖二人此時都想投降關羽,但裴元紹因欲搶趙云的馬而已被殺死,所以只有周倉成為了關羽的貼身護衛(wèi),為關羽身邊的武將。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攻打成都時,周倉跟隨關羽鎮(zhèn)守荊州。演義中,關羽水淹七軍時,周倉曾生擒魏軍的立義將軍龐德,最后周倉在關羽父子被斬之后自刎而死。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忠心之人”,并被追謚“武烈候”、“忠義勇公”等。在今天的廣東一帶還有不少以周倉為主神的廟宇。
還有一位在民間被尊稱為關平太子,關平并非關羽親子,是在戰(zhàn)亂之中收的干兒子,關平父親名為關定,關羽脫離曹軍會合張飛,一起尋找劉備時,是在河北關定莊院內兄弟重逢。關定欲使年僅十八歲的次子關平跟隨關羽同行,劉備便主張讓關羽與關平結為義父子。自此后關平隨侍在關羽身邊,一生東征西討。
(3)關帝廟香火情況:固定香客的供奉
寺廟香火的來源主要是固定香客的供奉,和關氏家族以及其他企業(yè)的捐贈。這部分固定香客大多從商,可見他們是請關公做為他們的守護神、招財進寶的財神爺;還有一部分香客信仰道教,對關羽的祭拜屬于道教系統(tǒng)下的儀式。而企業(yè)的捐贈受社會影響大,難以判斷其信仰。
盡管寺廟中的客流量很大,卻少有游客供奉香火。經(jīng)筆者詢問,大部分游客并不知道祭拜關羽的淵源,多將關帝廟視為普通的香廟,所求之事也涵蓋許多方面,可見關羽在普通游客心中儼然是一位“全能保護神”。
2.當陽關陵
關羽墓位于湖北省當陽縣西,現(xiàn)稱為關陵。關陵廟位于長坂坡西北五里處,明朝時建廟,從外觀賞關陵,紅墻黃瓦金碧輝煌。廟內寢殿有臺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關公銅像。寢殿后有墓冢,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2006年關陵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關陵廟是關羽的身軀之冢,座落在當陽縣城沿西北兩公里處的荷當公路近旁,占地近五萬平方米,氣勢宏偉,足見當陽人民對關公的崇敬。筆者二人在關陵旁店鋪內購水時發(fā)現(xiàn)店內供奉著關公像,便與店主交談詢問緣由。店主是當陽本地居民,稱當陽人對關公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自關陵廟建造以來,香火一直很旺。當陽人朝關陵,且有祭祀活動。有祭祀便有廟會,每逢關陵廟會之日,梵香祭祀,唱戲娛樂。近十多年來,每年當陽市政府都會舉行各種活動,如歌會等。每每此時,廟前便會出現(xiàn)集飲食、購物、娛樂、朝拜于一體的集市貿(mào)易,逐漸成為當?shù)氐纳唐焚Q(mào)易中心,關羽便成為了經(jīng)商者的保護神,經(jīng)商者的店鋪、家里便供奉起了關羽作為“財神”。他店鋪中的財神也是因此而來。
3.武漢卓刀泉寺
卓刀泉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伏虎山麓,在武昌區(qū)卓刀泉的十字路口(即華中師范大學東門往珞喻路方向前行約300米處),是一座千年古剎。卓刀泉寺因關公而建,關公卓刀為泉傳說已流傳800多年,2014年還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卓刀泉傳說”最早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書中記載:“在府城東十里,漢昭烈郊壇上。世傳關羽曾卓刀于此,有廟在泉上?!泵鞒瘯r,御泉寺更是盛極一時,當時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幀游覽至此,仰關公之名,命人打井水暢飲。泉水入口,甘甜無比,令朱幀欣喜不已。于是,他令人為此泉筑井臺,修石欄,建造井亭,并親書“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欄之上。今亭已傾廢,井臺與井欄猶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見。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時重建,太平軍曾在此鑾戰(zhàn)慘敗,廟木盡毀。清咸豐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資重建。清光緒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記》碑文。民國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記》碑文。
1956年曾將卓刀泉納入東湖風景區(qū)的文物景點進行過維修,改名為“古卓刀泉寺”。武漢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慘遭破壞,廟里的和尚被趕走,大殿祖師臺被挖掉,殿堂變成了存放骨灰盒的靈堂。1988年,根據(jù)國務院有關指示精神,該寺退還給武漢市佛教協(xié)會,恢復為寺廟。
筆者二人來到調研目的地卓刀泉寺,首先閱讀正門附近張貼的游客注意事項和《古卓刀泉寺重修緣起》,接著在四周大略觀察,發(fā)現(xiàn),卓刀泉寺功能分區(qū)有四,一是關公文化區(qū),以展示關公和三國文化為主;二是佛教活動區(qū),以舉行相應的佛事活動和安頓僧人的日常生活為主。其次便是專為游客開設的前院休閑區(qū)和后山游覽區(qū)。走訪整個寺廟的過程中,親身感受了卓刀泉的井水,探尋男身觀音像和院中的兩株丹桂,瀏覽了寺廟中遺留的碑文,包括《清康熙年間陳國柱碑文》、《清咸豐八年功德碑》、《清咸豐九年告示》、《清光緒九年卓刀泉記碑文》、《民國五年御泉寺碑記碑文》等。
走出正殿,筆者看見一個年輕女子持一烏龜請寺內僧人念經(jīng),欲至東湖放生,于是便上前向二人表達了采訪的意愿。僧人并不愿意接受采訪,而女子欣然同意。女子介紹自己之前是武漢大學的學生,目前在中建三局工作,之前在上大學時常到卓刀泉寺來,讀讀經(jīng)文,掃掃地,和觀音菩薩結緣,以排遣心中的煩惱。采訪過程中筆者注意到有許多年輕人像這位女子一樣來到這里參觀或祭祀,詢問后得知這里周圍有很多學校,而且年輕人集中,包括漢陽、武昌、漢口的學生,他們都會過來,加上畢了業(yè)的在社會上工作的學生來,幾乎有上百萬。并且其中大部分都對卓刀泉寺的關公傳說有所耳聞。女子還提到只有這座寺廟把關公和佛教擺在一起,因為關公是三教合一,他在佛教里是伽藍菩薩。
三.總結
關羽傳說是三國傳說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之一,也是湖北地區(qū)民間文學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大的研究挖掘價值。關羽形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不斷賦予時代的意義,被當代民間群體賦予了越來越多新的主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xiàn)代化的建設,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發(fā)展模式,由此也形成了文化發(fā)展上的差別。如以珠江流域為代表的南中國文化,在改革開放中面向世界,形成開放和現(xiàn)代的潮流,很多私營個體商戶把關羽視為一種精神寄托,期望關公能夠保佑自己財源廣進、生意興隆。而受改革開放觀念解放和外來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不再滿足于史書典籍、小說戲曲中政治領先、道德教化式的宏大敘事,而是開始關注關羽的情感世界。他們從日常生活的審美趣味出發(fā),讓那些生活于男權社會的古人一定程度上擁有了現(xiàn)代人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民間文學教程》,劉守華,陳建憲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關羽崇拜的形成》,王學泰,《文史知識》,2000.
(3)《信仰、崇拜、價值、儀式——荊州地區(qū)關公文化斷想》,孟祥榮,《2012(4)中國荊州·國際關公文化學高峰論壇論文匯編》,2012.
(5)《“忠義”符號:論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關岳祀典》,田海林,李俊領,《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
(6)《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傳播與接受》,劉海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注:本文為華中師范大學2017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B類項目“關羽形象的當代主題研究——以當代大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成果。承孫正國老師指導,謹致謝忱。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