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跨國公司竭力尋找新商機之時,印度似乎成為了繼中國之后許多商人眼中的不二之選,他們認(rèn)為印度龐大且增勢兇猛的人口會帶來廣闊的市場。但具體來看,印度最富有的1%人(約800萬人),他們的年薪在2萬美元以上;收入在前2%~10%的人,其薪資大概與中歐地區(qū)的人均收入在同一水平;排在11%~50%這一梯隊的印度人,其薪資水平與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差不多;而最后剩下的5億人,他們的日子和非洲最貧窮的國家相差無幾。
與此同時,貧富差距還在不斷擴大:1980年至今,印度最富有的那一批人的收入增加了10倍,但中等收入群體的工資卻連翻倍都達不到。導(dǎo)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之一,便是印度薄弱的勞動力水平,糟糕的教育系統(tǒng)之下,數(shù)以百萬的成年人只具備從事簡單勞務(wù)工作的能力,93%的印度人都在非正規(guī)的小公司工作。
因此,對于想要在印度尋求商機的跨國公司而言,他們需要讓自己更加印度化,比如把產(chǎn)品包裝上的語言換成不會帶來閱讀障礙的印地語;同時還要在商品定價上下功夫,比如只有在手機價格暴跌的情況下,印度的通訊行業(yè)才能獲得蓬勃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