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智超 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民族聲樂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科學性等特征,主要用來表述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情感變化。其隨著音樂體系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體系結構。在民族聲樂中,語言、聲音和情感是不可或缺的三部分,其中,語言和聲音是音樂表述的主要形式,情感則是民族聲樂的靈魂,是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民族聲樂中情感的表達需要通過聲音、節(jié)奏以及演唱者的風格動作來實現(xiàn),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對歌曲的節(jié)奏、演唱風格進行合理地把控,并保證演唱者歌詞表述的清晰性,實現(xiàn)情感上的有效傳遞。
民族聲樂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是由于其在創(chuàng)作和演唱中融入了人們的真情實感。創(chuàng)作者情感的融入是豐富音樂作品內涵的基礎,而演唱者通過對曲調的把控以及自身肢體語言的表現(xiàn)對音樂作品進行了包裝,更好地提升了作品形象。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了對民族聲樂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讓演唱者進一步明確了作品描述的時代背景、本身想要表述的情感變化以及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觀念等內容,進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思維感情,并通過自己的理解演繹出來,達到與欣賞者之間的情感共鳴,進而凸顯作品本身的個性特征,提高作品質量。
民族聲樂作品與其他聲樂作品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自身的民族特征較為明顯,也正是由于這一特征使民族聲樂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表演者通過對情感的揣摩和表述能更好地感染臺下觀眾,賦予作品以活力,進而展現(xiàn)民族聲樂本身的魅力,促進情感與音樂的共融。另外,對于同一首曲目來說,不同的表演者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表演者因自身經(jīng)驗、專業(yè)水品以及感悟不同,對于聲樂作品的情感認知程度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一差異使其在作品的情感表述上所運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從而賦予了作品不同的形象特征,塑造了更多較為獨特的藝術效果。
不過不管是用哪種情感表現(xiàn)形式,都是只有感悟越深的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容才會更加真摯、完美,且表現(xiàn)形式的運用也會更加流暢、和諧。表演者在研究聲樂作品的情感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不同的表達技巧,這樣才能營造情感氛圍,從而實現(xiàn)與聽眾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帶給聽眾身心上的愉悅的同時達到與聽眾之間的共鳴,讓民族聲樂的表演更加完美。
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一個多變的過程,民族聲樂作為聲樂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隨著聲樂的發(fā)展,在演唱風格和情感表達上也出現(xiàn)了較大變化。其演唱風格會根據(jù)表演者自身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變化,不過不管演唱風格如果變動,其所表述的情感旋律是固定不變的。民族聲樂的表演者雖然不像流行音樂表演者那樣具有較多的肢體動作和表情,但其在表述中也會通過肢體動作傳達相應的情感,并以藝術想象作為基礎,在闡述聲樂作品內涵時為人們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再者,民族聲樂表演者要時刻注意自己情緒的變化,隨著歌詞內容調整情緒,情感的起承轉合需合情合理、融入藝術想象。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表演效果,凸顯民族聲樂作品的價值。
例如,在欣賞《在希望的田野上》時,我們會跟隨演唱者的描述在腦海中勾勒出相關畫面、廣闊的田野、清澈的荷塘、成群的牛羊以及豐收后人們喜悅的笑聲等,這些畫面可以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況,同時又讓人聯(lián)想到改革開放后我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面貌,進而拉近作者和聽眾之間的情感距離,使聽眾與表演者產(chǎn)生共鳴。另外,在聽到《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時,人們還會想到它的演唱者,進而聯(lián)想到其相關作品,這也是聲樂作品所帶來的藝術魅力,是拉近彼此之間距離的一種手段。
民族聲樂演唱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體驗。在聲樂作品演唱過程中,欣賞者可以從演唱者身上感受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全面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價值觀,實現(xiàn)情感傳達的效果。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出中,表演者起到了很好的傳遞作用,其通過表演者的動作、表情將作品本身想要傳達的內容表述出來,并通過營造意境渲染了聲樂作品的藝術氛圍。而為了達到這一效果,表演者需要在演出前對聲樂作品的情感進行明確掌握和了解,選擇適宜的表達方式,增強作品的表演效果。
例如,在演唱宋祖英的《小背簍》這首歌時,可以采用一種悠揚、抒情的表演節(jié)奏,且演唱者需保持較為愉悅的情緒,這樣才能讓聽眾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本身營造的意境氛圍,體會作品的情感內涵,實現(xiàn)陶冶情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民族聲樂作品的情感表達能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感受,為聽眾帶來了不同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