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菊
【摘要】考試是教育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當前高等學校的考試模式中,大多是一次考試定成績,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此可嘗試新的考試模式,對學生一學期的課程成績作出合理的綜合評價。本文對不合格學生的重修費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考試模式 重修制度 綜合評價 改革創(chuàng)新
一、考試模式及改革的重要性
考試是教育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其最為明顯的作用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反作用力,即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當前高等學校的考試模式在以下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問題可簡略概括為:(1)考試內容中記憶性成份所占比重較大。考試中記憶性成份所占比重較大,善于記憶和努力記憶的人獲得好的分數(shù),會使得考試本身成為對死記硬背的鼓勵。(2)考試方式較為單一。大學中可用的考試方式有多種,按考試形式可分為口試、筆試和操作考試;按考試答卷的要求可分為開卷和閉卷考試;對學生平時課程學習的考查形式包括課堂提問、作業(yè)、小論文、小測驗、評價討論發(fā)言以及實驗實習報告等,不同的課程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以及對學生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不同的考試方式,或綜合應用幾種不同的方式。(3)一次考試定成績。任課教師根據(jù)所授課程要求,確定該課程的平時成績(含期中考試)在學期總成績中的百分比。目前大部分情況是考試成績中平時成績比重偏低,幾乎是期末考試一次定成績。
為進一步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高等學校的考試模式改革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鼓勵采用多種考試方式。(2)增加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規(guī)定課程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含期中考試、課堂討論、小測驗、作業(yè)、論文、出勤等)和期末考試綜合確定。其中,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為40%-50%,或者更高。任課教師應在開學初向學生公布本課程的成績評定辦法及考試方式。(3)采用平均學分績點衡量學生學習成績。采用平均學分績點會粗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從而使這一評價更加合理、更加準確。(4)規(guī)定優(yōu)秀率及不及格率。由于教師出題時難易程度不易把握,有時出現(xiàn)一門課的考試成績整體過高,有時又過難的情況。大學課程的成績應是相對成績,是同時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之間學習成績的比較,不是這一人群與上一年級、或別的班的學生成績的比較?;谶@種對大學考試相對性的認識,大學課程最后成績應當有一個大致相同的分布。(5)給學生以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機會。考試模式改革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由于平時成績必須在考試成績中占一定比例,教師應當提問,或安排論文寫作。當主講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學生有了口頭表達的機會;當教師布置綜述性以及其他論文題目時,學生有了筆頭表達的機會。這樣,學生向教師的單向流也增加。因此,考試模式的改革也成為促進教師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
二、重修及相關問題討論
以上考試模式的改革,必然引起學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其中,補考、重修等的概念變化與制度創(chuàng)新,是相關改革的主要方面。舊的考試模式中一次考試定成績的必然推論是,學生考試不及格是一次考試不及格,因此學生也可通過一次考試來修正,這就是“補考”概念的由來。安排補考存在的重大問題,就是參加補考的學生僅是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教師單獨出題,題比較容易,即使學校提出要求,也很難保證難度與原考試相同。補考這一制度的存在,客觀上很難保證教育質量。
新的考試模式中,學生課程成績是其一學期學習的綜合評價,是其在一組人群中的相對表現(xiàn)。學生成績不及格不是一次考試不及格,而是總評成績不及格,他不能通過一次沒有相對人群的考試而獲得成績。所以補考、重考兩個概念從根本上消失了,只剩下重修。學生必須到下一人群中尋找自己的相對位置,必須有好的平時表現(xiàn)。教育部即將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仍然規(guī)定學生考核不合格的課程,按學校的規(guī)定重修或補考,但如果大學完成了考試模式改革,學生就,必須重修。
從高深學問以及大學考試相對性的本質看,中國高等教育要提高質量,必須逐漸將補考的概念去除掉,必須堅決推行考試模式改革,這一點對提高教育質量具有根本性意義。
學生重修時,又全程第二次參加了課程學習,必然再次使用國家提供的條件。目前公立高等學校的學費依然只是成本補償,即學生的學費只是其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學生第二次學習課程,學校如果還要用國家財政撥款(來源于稅收)對不合格學生給予補貼,對于其他在校學生、對于沒有進入大學的學生,兩次補貼非常不公平。因此學生重修必須交費,因為仍然需要國家投入資源。從公平的角度講,學生應該全成本繳納重修的費用,或者至少以更大的比例(相對第一次學習)對教育成本給予補償。重修必須收費,重修費應當高于第一次學習的費,并且應隨整體學費價格調整而調整。
實行學分制的學校都會自然存在學分與學費之間的一定關系,有些學校已經(jīng)開始嘗試按學分收費。北京大學本科畢業(yè)的總學分要求是140學分左右,學生4年的學費是5000×4=20000(元),每學分的簡單對應學費是20000/140=143(元/學分)。北京大學現(xiàn)在的重修費定為200元/學分,也就是要求學生交費僅比原學費略高一點。
收取重修費的依據(jù)也是成本補償理論,主要基于對公平的考慮。簡單說,就是個人由于學習不夠努力造成的結果只并且僅僅只應當由個人負責,不能通過國家財政的第二次補貼,將個人問題轉嫁到全體公民身上。而且,收取重修費,在制度上形成了對在學生的預警告,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使其對來之不易的第一次學習更加珍惜。
重修制度是高等學校考試模式與教學改革的內在邏輯必然導致的新的制度創(chuàng)新,重修費在公平與效率雙重視角的審視下,無疑是合理收費。在這方面,國家必須反思相關政策,避免在治理亂收費過程中可能的不合理的擴大化,及早在理論指導下,允許高等學校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重修費政策。各高等學校也需進一步加強考試模式改革力度,在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持續(xù)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endprint